为《违时残稿》序
(2011-04-17 20:20:08)
标签:
违时残稿序言杨施民马经义文化 |
分类: 生活杂文集 |
为《违时残稿》序
人生就像从时间的长河中借来的一段光阴,如今此稿的作者已逍遥于“离恨天外”,就如同他生前为自己祭文所说:“他同所有的死者一样地死了,霜晨月夕再也听不到长吟苦吟。”然而尘寰之中却有他深深浅浅的足迹,他用诗与词构建了自己的性灵;他用文与意述说着人生百态;他用情与感编织着生活中的丝丝缕缕。但是,他从不叹生命的唏嘘,因为他有李白的浪漫放逸,有杜甫的忧国忧民,有商隐的缠绵悱恻,有贾岛的苦寒冷清;他不鸣世间的不平,因为他傲视桃李的嫣笑,芍药的娇矜,牡丹的虚伪,葵花的逢迎;他不悲逝去的遗憾,因为他用诗章谱成的歌声,已经环绕在隐隐青山,泠泠流水之间了。
杨施民先生出身耕读之家,自幼喜好文籍,攻娴于经史,因性情耿介,旷达不羁,恭谦于黎庶,傲慢于权贵,所常以“违时主人”讥呼。他一生中有轰轰烈烈地抗美援朝,有勤勤恳恳地为人师表,有兢兢业业地悬壶济世,也有安安静静地著书立说。他不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而他一生的性情早已浇铸成了他最大的骄傲。
杨先生最为敬佩曹雪芹,所以《违时残稿》的开篇就有赓和《红楼梦》二首:“虽是巴人言,血化鹃声泪,莫嫌品级低,细嚼方知味。”他的字里行间是何滋味,其中究竟有些什么,不妨细细咀嚼一回,也许这份解读是对先生最好的缅怀。
《违时残稿》中有一年四季。有春天的生发,夏天的生长,秋天的收敛,冬天的收藏,天地万物在因天时序和日月轮替中周而复始。作者在四时更迭的自然之间却又多了一份“春愁”“夏忧”“秋思”“冬怅”。然而这些忧思烦乱又会在一个“游”字下面化成晴空万里。
对于春天,杨先生游兴:“水醒山甦正好游,千红万紫一齐收。深崖遂谷春知否,切盼东君幸此陬。”杨先生认为春天是温柔的姑娘,因为有它款款而来,大地的情怀才有如此荡漾;春天像有仙家的法力,广袖轻舒就能万物回阳。作者在游兴之后,最为期盼的是“春意”走遍世界——“特别是地球两极的地方”。这是对自然的关注,更是诗人情感的升华。
对于夏天,虽然诗人忧感“赤日如焚夏太长,田禾焦渴半枯殇”,但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才会有“清泉润舌生津唾,曲不依腔自放喉”的畅快淋漓;对于秋天,虽然“瑟瑟西风是恶魔,萧萧卉木失端和。九州大地霜华重,万里长空肃气多。”然而当诗人“登高极目心飞远”之后,又期待着明年被野火烧尽的这片原野再次“婆娑”;对于冬天,虽然诗人惆怅“苦绪无聊闭小窗,忧心时令总凄惶”。但是孤独往往能使人深刻,所以又感受到了诗人“梅花入句诗清瘦,松柏联章语更幽”的淡然。
一年四季,有梨花春雨,有夏日炎炎,有秋霜重重,有冬雪皑皑。这原本并没有什么奇特,然而在杨先生的诗词中,我们却能从春夏秋冬的自然节气里体会到生命的离愁别恨,更重要的是,对待离愁别恨的态度,是选择忧伤还是选择淡然,当然这一份选择的能力恐怕不是技巧而是人生的境界了。
《违时残稿》中有万紫千红。真是“花的世界,百花齐放。丰富了眩乱的视野,增多了非非的遐想。”《花诗》和《群芳谱》是“残稿”中的经典之作。诗人用真情去亲近千姿百媚。从红杏到凤仙,从芙蓉到女贞,从紫荆到豆蔻无一不是他的知己,然而对于它们的高贵、雍容、纤巧、灵秀,诗人却没有丝毫的非分之想,反而对于它们的性情又多出一份真心诚意地规劝——“红杏,您出墙何险;昙花,您离弃太甚;月季,您用不着那么辛苦;芙蓉,哪来这多的心蕊……”这份真情是何等的高洁,诗人就如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要用自己的心灵去唤醒世间迷失已久的真情。这片“情”并非儿女私情那么简单,而是一份博雅的胸襟,一份坦荡的心境,一份天地大爱,一份和谐顺应。
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诗人独爱荷花——“田田叶子娉婷花,不蔓无枝矗水崖。足下淤泥休管得,清清逸逸绽芳华。”文字清新,语言洒脱,这不仅仅写出了荷花的高洁与芳姿,更能感受到诗人境界的逸远。俗话说,“文如其人”,每次读到这首诗,都会让我想起诗人生前的点点滴滴。“不蔓无枝矗水崖”,这正是先生人格的写照。杨施民先生原本就不拘泥于世俗,不委身于仕途,不沉迷于经济,如同闲云野鹤一般,所以他能做到“足下淤泥休管得,清清逸逸绽芳华”的洒脱,他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把“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演绎得淋漓尽致。
《违时残稿》中有芸芸众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俗称三才—— 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在天地万物之间,只有人上可通茫茫宇宙,下可接浩浩尘世;只有人才能因时而作,因地而治;花花世界也是因为人而异彩纷呈。在《违时残稿》中,杨施民先生用《俚语对偶》把农民、工人、学生、官员、教师等等绘制得异常精彩。
元代的张养浩以《潼关怀古》中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而名垂文学史,如果把杨先生的俚语对偶《农民》与其对比,我认为没有丝毫的逊色之处。“残稿”中云:“丰对歉。富对穷。摊款对投工。青葱对白菜。土狗对毛虫。下细雨;吹狂风。地角对田中。荷锄腰可直;担粪背宜躬。丰年虽苦仓装满;馑岁徒劳癝耗空。三秋霪雨心中亦似雨打;六月炎天头上尤如炎烘。”百姓的疾苦、辛劳在巧妙诙谐的语调中铺陈开来。
《违时残稿》中有人生感悟。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生感悟的不同,这份差异也来自于生命个体的阅历、学识和悟性。南怀谨先生曾经说过:有知识而没有感悟,那是你的阅历不够;有感悟而没有知识,那是你的学识不够。有知识,有感悟最后才能升华成智慧。何为智慧?就是一个人储备了足够的“知识”,再通过“悟性”的提炼,让我们的认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面对人生、社会与人性,面对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关系网络,在你内心能够做出一种什么样的判断力。杨施民先生是极具智慧之人,当他闯出战火硝烟,迈过沟壑阴霾,品出人生百味之后,他觉悟了,这份觉悟不是迎合世俗而是终于看见了自己的内心。这一份觉悟来得并不容易—— 一路,行做笔;一生,心当墨。难得就是珍贵,珍贵就应永恒,所以杨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人生十要》:“若无道德修为,则品行卑拙。若缺文化教养,则愚昧粗俗。若无奋斗精神,则空花过目。若无目标志向,则一生蹉跎。若无美满婚姻,则家失端和。若无灵犀知己,则空寂寥落。若无诤敦畏友,则无石攻错。若无丝竹陶冶,则精神呆木,若无山川逸趣,则性乏灵毓……”。
读完《违时残稿》,我在时而豪放,时而低沉,时而含蓄,时而浅明的文风中发现还有“违时主人”自己,虽然我们阴阳相隔,但似乎咫尺相依。杨施民先生曾说:自己虽然涉猎瀚海,常自描红仿体,刻意临摹,纵有邯郸之讥,绝无东施之嫌。他曾吟诗道:“无成似有成,秃笔剖人生。葆得良知在,名和利不争。”这是杨先生的自鉴,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杨先生最尊崇道家,所以生死对他来说,不过是形体化为气息,气息聚敛孕育生命的周而复始而已。他来的自在,走的逍遥。他将一生的感悟化为智慧,又将智慧变为铅字,他让杜鹃“轻声诵读达与众听”,并嘱咐杜鹃,“你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份残稿不要再次渍上你的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