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文化基因探秘》读后

(2011-03-12 01:02:02)
标签:

马经义

宋长丰

红楼梦

文化基因

探秘

文化

分类: 红学论著概略

《红楼文化基因探秘》读后

宋长丰

 

今年(编者按:2010年)年初,饱受争议的电影《孔子》上映了!夫子是“圣人”,尽管他自己生前多次强调自己配不上,但是我们不管,还是把他抬进了神坛——远离了大众,让他成为一位受万人景仰的“文宣王”。

五月间,史诗巨制《三国》开播。三国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群雄斗智斗勇,抢城池,夺土地,有奶便是娘。三国中有个形象,你一定不会陌生——“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凃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对!你一定猜着了!他就是“盖天古佛”关云长。他也不是人——是神,是武圣。

庚寅虎年金秋九月,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已在北京卫视首播。这之前,地方台放映已“一石激起千层浪”,街头巷尾,茶余饭后,都在聊宝哥哥和林妹妹。真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十年辛苦著书,虽居陋室而矢志不渝,终成不朽。当然,曹公也被请进了圣坛,被人供奉着。因为小说在天朝上国之康乾时代还难登大雅之堂,仍然属于“稗官野史”之流,所以,曹公乃稗圣也。

让曹雪芹回归地平线,不是要将他缔造的神话打破,而是要还原一个真实的人。世上本没有神,崇拜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神。曹雪芹不是神!他是一个凡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创作的小说《红楼梦》至今仍是中国文学的珠峰之巅,无人可以超越。为什么平凡之中却有了伟大?我以为,吾 师马经义先生的这本书可能会解答你们心中的困惑。

“红学”,被俞平伯先生说越研究越糊涂,亦被刘梦溪先生说已到了穷途末路:架子未倒,内囊却已空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诚然,在某些时候,你会越研究越糊涂。贾母到底喜欢宝钗多一点还是黛玉多一点?黛玉最终是怎么死的?宝玉和湘云最后有没有走到一起?这些问题,都没有确切的答案。那么“红学”研究是否马上就要寿终正寝了呢?陆放翁的一句诗正好可以做出最好的诠释,那就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得不承认,“红学”的资料考证、曹雪芹及其家世研究、脂批解析、版本讨论以及探佚学方面,在新的爆炸性证据未出现前,基本没有太惊人的进展。但是若深入著作内部去,却又别有一番趣味,可谓拨开云雾、复见青天。

老师通过对《红楼梦》的苦心研究,用“文化基因”来系统而详细地阐释论证书中出现的种种“疑云”。曹雪芹为什么想到这么写?他在这样构思的时候是有意为之,还是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为何最终书为《红楼梦》,其寓意是什么?为何《红楼梦》中通篇与“十二”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何《红楼梦》有那么多的儒道思想、宿命观点?为何贾宝玉不喜欢读书,但身上却有一种儒雅气质,还写得一手好诗好文章……这些问题,相信你读了本书,自会恍然大悟。

从“文化基因”角度看《红楼梦》,似乎仍然是就“红”论“红”,实则不然。因为马老师的眼光和角度早已透过《红楼梦》这个窗口,纵深到中华文化这个“大自然”中,并且由故事说文化,最后兵锋直指人性。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可以在《红楼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都可以用当下的经历去比对书中的生活,会发现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并非曹雪芹的未卜先知,而是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喝着黄河长江的水长大,身上自然就承袭了这一份“文化基因”。只不过曹雪芹将其用语言文字表达了出来,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与赞叹。你也许会感慨一句:“噢!原来如此!”

从“文化基因”角度研究《红楼梦》,不存在资料是否匮乏的问题。只要《红楼梦》这本书存在,平台就存在。《红楼梦》中体现的“文化基因”还远远不止本书提到的那么多。见仁见智。大家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莫硬说曹雪芹也是这么想的就对了。曹雪芹哪能想到这么多呢?他的初衷是很单纯的,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能产生这么大的效应。艺术的东西,刻意为之的多半不是佳作,随性而成的往往就能名垂青史。

老师的这本书,都是一些学术散文。文章除具有学理性外,本身就是一篇篇美文。真理往往不是枯燥的说教。它传递的信息永远是温馨朴实而又历久弥新的。

我读“红”也晚,幸喜有马老师在前面引导。我们虽名为师生,而实为朋友。鲁迅先生就曾说过,青年又何必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马老师治学严谨,为人热情,曾邀我与他一同校稿,有幸将本书的所有文章通读了一遍,受教颇多,尤其对“红学”今后的发展有了更多信心:让“红学”走向大众,让大家了解这门学科,让人们不再认为是曹雪芹以及《红楼梦》养活了一大批无用文人,更要通过传播手段推广《红楼梦》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前途漫漫,任重而道远!

“寸径之木,前人已凿九分,吾仅一分之透”。这是马老师的谦虚,也是事实。我后辈学人唯有更加勤勤恳恳、慎思明辨,方能尽绵薄之力,使优秀文化薪火相传而经久不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