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中看“楼”的文化基因

标签:
楼文化基因红楼梦马经义文化 |
分类: 中国文化辨析 |
“红楼梦”这三个字,字字千金,雪芹当年几易其稿,几改其名,最终还是这三个字脱颖而出。穿越两百年的时空,历经梨花春雨,迈过阴霾沟壑,直至当下,它已经蜕变成了一种文化象征,经典而又光芒四射。在这三个字中,“红”与“梦”我都曾经挖掘过它们的“文化基因”。然而一个“楼”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却始终未能寻找到它的根茎。今天又勾起我的思考,不妨再次理一理。
“楼”在红与梦这两个字的中间,就位置而言,是中心。为何这样放置?其中大有玄机。从人的感知角度来审视这三个字:“红”是颜色,它刺激的是我们的视觉神经,需要用眼睛去观察。颜色与光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光和眼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会说,我去“触摸”颜色。换而言之,颜色只在我们的眼睛里,并不在我们的手指间。所以“红”是一种虚态。“梦”人人都会做,它只能出现在我们的大脑幻境里或者是我们的潜意识中,人一旦清醒,梦也就随之而去,所以“梦”仍然是一种虚态。三个字中,两个都是虚态,那么另一个字必定是一个实态,否者就违背了“一分为三”的哲学规律(可以参考“一分为三”的文化基因)。果不其然,“楼”正是一个实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它可观,可赏,可触摸,实实在在,威严挺立。更为奇妙的是,《红楼梦》中,“红”与“梦”这两个虚态,都必经要通过“楼”这个实态来呈现面貌。“红”需要“楼”来展示颜色,所以才有了“红楼”;“梦”又是在“红楼”里面做的,所以最终才呈现出了“红楼梦”。这就是为什么“楼”需要放在“红”与“梦”之中的原因所在。
在中国文化中,“楼”有什么样的文化基因呢?所谓“楼”在《说文》中被解释为“重屋”——“楼,重屋也”。两间房子上下重叠就成了楼。在《红楼梦》时代,要住这样的房子,是需要有经济实力和一定的社会地位的,所以“楼”的第一个文化基因就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在小学,我们就读过唐朝王之涣的《登观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简洁而又深藏大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常常被引用,借此勉励,久而久之“楼”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成了一种“境界”,只有登上更高一层的楼,人生的景色才能随之转换,才能领略更为壮观的景象。同时,因为要登楼,所以还伴有一种展望,一种期许,所以“楼”的第二个文化基因就是人生境界的象征,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中国式的传统文人,当他们抒发自己的情感时,画面中常常出现“楼”的背景。李煜往往是在“独上西楼”之后才“剪不断,理还乱”;苏轼是因为惧怕“高处不胜寒”才拒绝“琼楼玉宇”;范仲淹因为登上岳阳楼才抒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王勃因为在滕王阁上才看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所以“楼”的第三个文化基因就是寄存人间的忧愁、怀念、抱负的最佳之地。
细细品味这“楼”的文化基因,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曹雪芹要在红楼之上为全世界的人们做一场穿越古今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