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乐秋堂集》序

(2010-11-15 17:54:55)
标签:

王世淳

马经义

乐秋堂

诗集

文化

分类: 中国文化辨析

为《乐秋堂集》序

如果将诗词从中国文学史中抹去,我无法想象那是何等的残破与不堪。陶渊明的淡定与飘逸,李白的超迈与恣纵,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又将如何去表达呢?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又将用什么语言来替代呢?万幸我们有诗词,它浓缩着先民的智慧,涵养着华夏文明的精神气脉,更定格着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王世淳世伯既是书法家又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乐秋堂”本是王世伯的书斋名,如今用此三字为诗集命名,和谐统一而又更兼意蕴。

何谓“乐”,解释会因人而异,但我记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言外之意如果当生命个体在知识的宇空中穿越的时候,我们的内心能感受到一种莫大的享受与宁静。对于中国式的文人来说,这就是“乐”。所以当我翻开这本诗集的时候,有一种身心的愉悦,诗词中散发出来的淡雅与清新更沁人心脾。

“乐”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对于现代人来说,那更是一种奢侈。就如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在这么一个物欲横流的当下,心灵真正的快乐已经被世俗中的金银掩盖的严严实实了。然而在王世伯的《书斋乐》一诗中我却体会到了一份纯然感动——“击节敲诗韵,箫声拌古琴。羊毫添玉骨,淡墨写冰心。”读这首诗,让我似乎听到了一段琴箫合奏,它随着清风斜雨,伴着淡淡的泥土芳香,从远古一直飘到现代;它似乎又让我看到了一幅画,一位衣袂飘飘的书法家,正在挥毫泼墨,用线条勾勒人生,用浓淡填补精神,用黑白树立人格。

 

何谓“秋”,秋有一份厚重,因为它承载着春天的生发,夏天的生长;秋又有一份眷恋,因为它即将转入冬天的收藏。对于人生而言,秋更兼一份收敛,一份沉着,一份了然。在这本诗集中,对“秋”的咏唱丰富而多彩——有《听秋》、《惜秋》、《爽秋》,最后仍然在《秋声》中归于《乐秋》。

诗集中对“秋”的感悟,就如同对人生的感怀一样,它有生机勃勃,有惊心动魄,有深渊低谷,更有柳暗花明。所以我喜欢王世伯的《爽秋》:“可怜秋月老,风雨落梧桐。但看霜篱下,黄花又一丛”。对于生命,需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角度,因为人生难免有低谷与绝境,此时此刻如果我们有了一份清明的悟性,多一份博雅的情怀,你就会有“但看霜篱下,黄花又一丛”的海阔天空之感。生命的力量与气脉也绝不会因为时光的消磨而丧失殆尽,反而会因为岁月的积淀而光彩夺目。

“乐”与“秋”的组合,即有个体生命的感知又兼得人生阅历的融汇,相得益彰,最后成就了一种精神境界,浑然天成,妙不可言。

 

我父亲常说:增长知识往往在茶余饭后,所以聆听饱学之士的高谈阔论便成了我儿时的“必修课”。逢年过节总爱听王世淳世伯讲诗谈词,在富乐阁下一杯清茶,沐浴着春风,坐而论道,这是我们家迎接新年的传统方式。可以说在这些世交亲友中王世伯对我的影响最大。我仰慕他的学识,更敬重他的人品,这不是客套话而是最真实的内心感受。

俗话说“文如其人”,所以在《乐秋堂集》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熟悉的生命气息——敏而好学、琴心剑胆,悲天悯人。

诗集中的《五十岁感怀》:“一夜明灯照,书斋济学贫。笔端求异韵,徽墨养精神。好学平生事,经年半百人。凭窗怜露草,掩卷送霜晨。”我们时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这种精神值得肯定,但我觉得这句话还仅仅停留在一个“被迫”的现实状态下,因为时代在变,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去学。所以这样一份坚持,还伴有一丝“无可奈何”之状。然而“好学平生事”却跳出了世俗,它在心灵的驱使下,已经演化成了一种生活的惯性,没有半点的“无奈”相反因为好学而时时刻刻快乐于心。诗人年经半百,已知天命,用五十个春夏秋冬调和着徽墨养足了一份精神境界。

我心中的中国式文人是那种手执书卷而又琴心剑胆之人,我羡慕他们的豪爽,笔端自有才华横溢,血液中更有一股仗剑天涯的气脉。就如同 余光中先生描绘李白一样——酒入豪肠,三分化为了剑气,七分酿就了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种“琴心剑胆”在王世伯的诗词中我仍然能感受到。如《长城赠剑》:“万里长城上,君来共与攀。天高银汉远,月白故人还。仗剑增慷慨,临风若等闲。初秋云岭碧,把酒祭雄关。”诗人站在万里长城之上,精神与天地宇宙相接,那一份豪迈之气因为心灵与视野的开阔,在把酒祭雄关的感慨之下挥洒的淋漓尽致。一把宝剑对于文人来说,并非是血染沙场的兵器,而是把它悬在心中使之正邪分明。

在《乐秋堂集》中,如果说那一份淡定与飘逸让我如痴如醉;那一份豪情与通达让我热血澎拜,然而最让我感动的却是一份“悲天悯人”。例如《天灾地难》:“雪压潇湘大地寒,春雷不发待冬残。断岩更作惊天动,频顾苍生哪得安。”人类的力量总是在自己的心中无限的膨胀,一旦袒露在自然之下,又是那么的渺小而无力。生命的逝去总是让人痛惜,但愿人们因天时序,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天地的安宁是苍生的福分。

 

我和王世淳世伯算是忘年之交了,我们都喜好文学,在思想理念之上更有相通之处,常常在关注点上也不谋而合。我喜欢百家讲坛,在众多的主讲人中,我欣赏阎崇年的睿智,喜欢纪连海的幽默,更爱于丹的淡雅与简练。在《乐秋堂集》中我读到了“于丹昨夜论庄生,名利存忘仔细评。解读天然关宇宙,道心虚静识红尘。”这样的诗句就如同从我自己心里掏出来的一样,显得那么贴切而温暖。

我记得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诗词的最高境界就是“意与境浑”。从技法上看,这本《乐秋堂集》其中的格律没有丝毫的错乱,更难得的是文字的“意”与人生的“境”结合得堪称完美,以至于让我读来爱不释手,在诗词的高山流水,亭台楼阁中流连忘返。

 

这本诗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字表达,而是承载着一个人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态度,对文化的认知,所以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承袭着传统文化精髓的诗人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