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学的传播遇到高科技
(2010-07-26 00:23:53)
标签:
红楼梦红学传播路径创意马经义文化 |
分类: 生活杂文集 |
记得父亲常常对我和兄长说:“增长知识,往往在茶余饭后。”所以他为我们家立了一个传统——逢年过节总要邀请一些饱学之士来家做客,母亲备好家宴,席间,我和哥哥就会聆听到他们的高谈阔论。直至今日,在我内心深处,也极为敬仰能慷慨陈词,口若悬河,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之人。久而久之,我便养成了一种习惯——爱结交有真才实学的朋友。
《礼记》上面说:“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朋友之间,不仅仅能交心,更重要的是,在交谈之间总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虽然是星星之火,能抓住机遇的,足以可以让它形成燎原之势。
我本一介书生,又专攻红学,所以眼界、见识难免狭窄、偏颇。幸而有朋友相伴,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高手”,每次相聚,新的信息与创意就会随着茶香沁入心脾,让我耳目一新又觉神清气爽。
红学的传播,是最让我头疼的一件事。虽然“红学“这个词已被世人所接受,但是真正理解它的现状与意义的人却寥寥无几。如今,这宗学问最是尴尬,它似乎高高在上,成了“阳春白雪”,但实际上又成了“下里巴人”所不屑一顾的“学术无意义”。研究红学的人,总会感受孤芳自赏与聊以自慰的酸楚。
为了红学的传播,我曾经异想天开——想成为传播它的“使者”。如今看来,此“使者”已经变成了彼“死者”了。不知道是我高看了自己还是小看了世俗。
在现实社会中,传播红学思想的途径,最宽广的一条路就是出书。当一本红学著作进入书城,你很难再找到它的踪迹——已在书海中沉没到了大西洋底。于是很多学人又纷纷转向非现实层面——写博客,但结果如出一辙。
我一直很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曾经坚信 鲁迅先生的那句话——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出书传播思想的人多吗?可以用万万计,写博客的人多吗?可以用亿亿计。如此众多的人都在走,为什么还没有走出一条路来。
就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得到了答案,可以说这是一次观念上的颠覆。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应该“告一段落”了。在这么一个信息冲得我们晕头转向的时代,这句话明显有跟不上时代的嫌疑。所以川大的格桑泽仁教授给出了一句“反话”便化解了这种“嫌疑”——世间原本就有路,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没有了自己的路。
我们常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成的”。“想不到”的就是指要创造出一条自己的路来。这条路的创造是需要我们结合当下,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才能做到的。但是这往往是我们红学研究者最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地带,但它又是如此的关键,它就如同红学进入大众的阀门——能打开便融为一体,反之则与世隔绝……
茶余饭后的思想碰撞,让我看到了一扇门的重要性,就如同当年的《红楼梦》为我打开一扇窗的瞬间。红学的传播,就当下来看,不是一个学术系统的问题,而是一个传播渠道与方式的问题。
我幸运,因为我在朋友的启发和帮助下找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为什么“新”?是因为它建立在高科技、高技术的基础上。为什么要用“新”,是因为在世间传播的路径上,已经人山人海,接踵而行,红学无路可走了。
红学从来就不是“一头扎进故纸堆”,它总是能与时代贴切,所以它才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红学的传播也不是“一头倒在出版社”,因为它从来就不会拒绝新的尝试,它强烈的时代性必将招来高科技的推动。
可能你会好奇,这条传播红学的新路径是什么?我现在卖个关子。
敬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