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刘心武”现象
(2010-03-18 22:48:08)
标签:
刘心武红楼梦红学秦学研究马经义文化 |
分类: 大众娱乐 |
刘心武先生又在央视“开坛作法”了,学术界恐怕又会激起千层浪,在这节骨眼儿上,想站出来仗剑直言的“侠客”就太多了,但谁又不想来搅这浑水,因为说不好可能就要遭“群殴”。所以我有言在先,下面是我的一家之言,没有批评,不含沙射影,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与消遣。
刘心武先生讲《红楼梦》一直都在强调一个词“心得”,这是一种讲座策略,同时也是事实。说它是“策略”,是因为刘心武先生知道红学界的名门正派都不是好惹的,他早已领教过。沾边“红学”,稍不留心就会卷入万丈深渊。正派弟子群起而攻,一介“草根”,何以克当,还不如早点留下退路,以免乱箭穿心,死于非命,这是刘先生的聪明之处——我惹不起,我还躲不起了?说它是“事实”,它的确是刘心武先生的一心所得。一部《红楼梦》面对亿万读者,就会有千心所得,万心所悟,难道就容不下一心所感吗?所谓“心得”就是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通过《红楼梦》去呈现自己的所思所想。至于能不能将“所思所想”通过电台、电视台甚至是“中央气象台”传送到千家万户,这早已和“心得”没有了关系。那么“批判”刘心武到底是批判“策略”还是批判“心得”可要想好了……
刘心武先生探秘《红楼梦》,赢得了很多“粉丝”,这也无可厚非——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话又说回来,“粉丝”喜欢刘先生,不是因为刘心武在考证《红楼梦》,而是因为刘先生在领着秦可卿、宝钗、黛玉搞“侦探”。粉丝们伸长了脖子不过就是看个热闹,有几个人当真了?在物欲横流,拼命为生计奔波的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压抑、郁闷,轻松一回,开怀大笑一次,那是一种奢侈!刘心武先生的奇思妙想,百转千回般的匪夷所思,不正是和我们分享这份“奢侈”吗?人家递给你一把剑让你健身,你拿去砍人,这怪谁?
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招式”来看,他运用的都是红学界常见的“拳法”,并没有什么稀奇!不过就是文本推演法,考据求证法,语言通义法,拆字重组法,外加小说家所特有的“胡说八道”法。请注意,这里的“胡说八道”并不是贬义,用这个词,我可是有出处的。在《红楼梦》四十七、四十八回中有香菱学诗的情节,香菱曾经得到了诗词行家薛宝钗的点拨,薛宝钗说:“诗从胡说来”。好大的胆子,她的意思是说诗词的创作本身就是从“胡说八道”而来的。但是好好琢磨一回,“诗从胡说来”又是那么切合,那么一针见血。小说的创作也是如此,没有“胡说八道”的勇敢和思维,你当不了小说家。金庸是武侠小说家吧!这一点没有人能质疑,但是你细细想想,他哪一部武侠小说不是“胡说八道”而来的,但是这种“胡说八道”,读者却爱得死去活来,真是邪门儿了,人就是难懂……
我们把刘心武先生的“心得”当故事来听,一笑了之,为何不可,别人人都装作一副学术面孔,撕下面具来,仍然是一张需要面对吃喝拉撒睡的肉脸。
最后,言归正传!百家争鸣,需要这样的人来挑起争端,“和而不同”也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品格与风度。民族文化的复兴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它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漫长岁月,历史在“动荡”中前进,文化也应该在“争鸣”中发展。当年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各自领着门人打口水仗还少?儒家一挑三,和道家争论是“有为”还是“无为”,和法家辩驳是“德治”还是“法治”,和墨家纠缠是“仁爱”还是“兼爱”。那个时候恐怕也是“战火硝烟”争得个脸红脖子粗的,但是如今说起来,却成了学术佳话……
每当研究《红楼梦》闹的沸沸扬扬之时,很多人都鄙视红学。谩骂红学家吃饱了头晕。出现这样的状态,是因为人们过分关注一门学问的时候,这门学问就会在“放大镜”下变得畸形。红学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等等学问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方式和意义,如果过分强调和关注一宗学问,这不是爱的偏向,反而会让学术变得难堪。这话是什么意思?任何一门学术,就学术本身的研究方式而言是不会走向大众的,它只能是学者的事情,但是学术的意义和终极关怀是面向民众的。例如曹雪芹的生卒年,对于百姓来说我们记住一个数字就可以了,一个数字就是百姓所能理解的全部意义,但是就这个数字,红学界却有无数的学者、专家青丝白发、史海钩沉考证了几十年。你可能会不屑一顾地问,就这么一丁点的东西有多大的意义?那么我反问你,我们的认知网络不正是这样一个个小“点滴”的知识聚合而来的吗!如果没有了这些专家点滴式的研究,又何谈理念相通的中国文化。但是如果我们民众透过一个小知识点去无限放大学者考证这个“小点”的过程,你就会觉得这一切毫无意义。所以对于学术与学术成果,我们需要持有不同的态度,当我们享受学术成果的时候,无论这个“果实”是多么的渺小,我们都不要鄙视奉献“果实”的人,更不能鄙视奉献“果实”的过程。
一桌子丰盛的菜肴,是由一盘盘菜品组合而来的,一盘可口的菜品是由一块块肉一丝丝菜组合而来的,一块肉的滋味又是由一颗颗盐,一粒粒味精、香料提起来的,如果把眼光集中在一颗盐上,过分关注厨师放盐的过程,你就会发现这个过程毫无意义。但是这桌菜能少了盐吗?而盐不正是一颗颗小粒组合起来的吗?
最后,我认为无论是学者还是作家,无论在各自的领域如何研究,也不管对与错,最后都会演化成一个个的坐标系,让后人在探索的路上不会丢失……也许再过百年,刘心武现象又会成为一段百家争鸣的学术佳话。为什么需要百年之后,因为中国人最喜欢辖制“活人”,善待“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