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红楼梦中的文化基因》记

(2010-01-20 22:07:18)
标签:

红楼梦

文化基因

马经义

红学

文化

分类: 生活杂文集

得朋友的帮助,现在正忙着为新书《红楼梦中的文化基因》组稿,因为我复习不得空,所以当初只是给出了初稿,没有来得及仔细修改增减,于是几个好朋友就帮着整理、校对,今天我拿到第一轮修正稿,感动得“稀里哗啦”。

我原本并没有打算急着出版这本书,因为《中国红学概论》出版之后,自己感觉像被“掏空”了一样,还能写什么呢?于是收拾起旧稿子,在案上铺开一张白纸,从新翻阅文献、典籍,从新认识古圣先贤,从新感悟他们的“奇思妙想”。每有心得体会,醍醐灌顶之时,就顺手记录在白纸上,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篇篇小文章,我把它们统称为“学术散文”。

何为“学术散文”?很坦诚地说,这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华丽的“托词”,因为这本书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因为它不是在一种格式化,范本化的状态下写作的。随意性很大,“随意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语言表达方式是散文式的,其中还运用了一些当下流行的时尚词汇,笔者想通过一种宽松的,平民化的语言来切入“学术”思想的核心,想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让“学术”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换句话说,只有民众理解了“学术”,它才能发挥应有的意义。

第二,书中的新观点、新理念的提出,大多都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拓展开去。因为笔者的学识确实有限,很多东西能“点到为止”就已经达到我现在的认知极限了。我不避讳自己的“认知缺陷”,这也是对学术的敬重,因为一种新观点、新理念的提出总是要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这样一段路程,我不会因为追求完美而去掩盖事实,也不会因为要换取别人的赞许而丢掉真实的自我。学术的成长,就如同一个人一样,成长的过程就是人生的财富,同样学术的成长就是思想积累,正因为有了学术的成长,才让我们看到了华夏五千年灿烂夺目的思想史。但是“不严格”并不代表不严谨,不过是换了一种外在形式而已。这似乎非常吻合“文化基因论”的理念。

第三,这样的小文章,它带有一种“穿越性”,能从字面穿越到读者的思维深处,在作者有限的知识层面上能唤起读者无限的思考,在规避作者的“单薄”之时却能引起了读者的积极参与。对于传承、弘扬文化而言,这可能是最好的效果。

第四,随意性地写作,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状态,它少了一份勉强与刻意,却多了一份淡定与从容。我记得,曾今有记者采访我说:“你是如何坚持研究和写作的?”,我回答她,我从来就没有去“坚持”过,因为需要“坚持”就表示其中暗藏着一份痛苦与无奈,而所谓的“研究”与“写作”不过就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状态,这和喜欢泡酒吧,踢足球的生活方式没有什么本质性的不同,只不过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给“研究”与“写作”赋予了一种光荣而已。

这本书的出版,似乎来的特别轻松,甚至让我有点不敢相信,算来这已经是我的第四部书了,“出书”的神秘与喜悦,早已经在一次次筋疲力尽中殆尽,取而代之的却是“劳累”,虽然只有区区两个字,恐怕只有其中人,方知个中味了。幸而得到红楼梦酒业的大力支持,这本小书才能顺利出版,才能实现我“抛砖引玉”的目的。

在我每本书的后记里,总要感谢一大推人,以至于朋友笑话我“啰嗦”,但是啰唆也好,累赘也罢,懂得恩情,心存感念,这是任何一门学术的终极指向,也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