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现实意义
(2009-08-16 00:04:39)
标签:
红学红楼梦贾宝玉现实意义马经义研究文化 |
分类: 中国文化辨析 |
贾宝玉的现实意义
如果问,《红楼梦》中你最喜欢谁?大部分读者都会在金陵十二钗当中挑选。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这些女孩子们个个了得!不是在琴棋书画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就是能够博古通今;不是治家的奇才,就是改革的先驱。喜爱,甚至敬仰这些女孩子都不足为奇。但,我一直纳闷儿——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一号主角,为什么声称喜欢他的人就那么少呢?看来懂得宝哥哥的人怕是不多矣!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并无可厚非,世人不喜欢贾宝玉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总结起来,可能有这样几点:第一,生为男孩子,却一副女儿之态,没有半点的“刚性”。第二:游手好闲,不思进取,作为家族的嫡系子孙,对于家族的发展没有半点担当。第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几乎百无一用。
这样一个“百无一用”之人,为什么曹雪芹还要如此渲染、刻画,从而使他成为永恒的“雕塑”呢。其中原因,恐怕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讲得明白。
对于贾宝玉的容貌,其实在我心里并没有太多的“女性色彩”,这一点感知和大多数读者有出入。《红楼梦》第三回,贾宝玉出场,曹雪芹给了他一个漂亮的亮相——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样的描写方式完全就是中国水墨画式的大写意。是用诗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外表,而“诗”的最大特点就是灵秀,所以用“诗”来泼染外貌,给人的第一意象就是“脂粉”和“秀气”,这就最容易造成读者的潜意识“误读”。
我们再仔细观赏这份“大写意”,其实在“灵秀”之上充斥着一份“豪迈”与“阳刚”。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仅仅八个字就把那一丝“脂粉”化解成了一股贵族书生的冲灵之气。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被曹雪芹的生花妙笔所“欺骗”。《红楼梦》中用诗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外貌是非常普遍的,这样的妙处就是能够给读者一个更广阔的,让自己去描绘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林妹妹”的原因。
话又说回来,贾宝玉身上,确实存在着诸多缺点,让读者判他“百无一用”似乎也有些道理。但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哲学反思,可能是曹雪芹塑造这个人物最大的意义。我们早就说过,《红楼梦》有一份渗透古今的“现代性”,那么就当下而言,贾宝玉的现实意义何在呢?
贾宝玉虽然只是“红楼”梦中人,但是对于每一个喜爱《红楼梦》的人来说,他却有色彩,有温度地活在我们的人群之中。在这么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电磁波冲得人晕头转向,物资丰盛得无以复加的时代,人心也随着高速、地铁、轻轨四处奔驰。西方的强势文化,早已让龙的传人远离了我们的传统,失去了文化精神的核心,在丢失了本源文化的状态下,人们越来越浮躁了……唤醒“文化回归”是当今红学的主题,也是红学承担的一份社会责任。具体落实到贾宝玉身上的这份责任是什么呢?
“贾宝玉”不仅仅是曹雪芹笔下的一个艺术形象,他更是现代社会稀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虽然贾宝玉生活懒散,却处处惟“爱”是尊,虽然贾宝玉不思进取,却时时惟“情”是本。当我们处处与人争锋相对,在仕途经济场中拼得你死我活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爱”所剩几何?当我们过分的透支自然资源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的时候,我们心中的“情”又在何处?贾宝玉对人的那份“爱”,对自然的这份“情”,不正是我们需要的一种“方式”和“态度”吗!
当今的我们被“世故”紧紧包裹,而贾宝玉却时时以一种灿烂的天真对待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从花间,落叶不粘身”,这是一种善待心灵,善待他人的方式,这不正是我们稀缺的吗!
贾宝玉的现实意义,不是要我们去学习他的实际所为,而是让我们的眼睛去“发现”——发现心灵,发现世界,发现人间。在无限制地张扬自己的时候,也发现一下别人的“响亮”,让别人的光辉和自己的光芒交相辉映。
在现实社会中,当我们有不如意,有挫折的时候,我们可以像贾宝玉一样“精神自我”——吟唱“巧者劳,而智着忧,无能者无所求”。贾宝玉虽然排斥“八股”,但是却不拒绝中华优秀文化的沐浴。这个被称为“无事忙”的富贵闲人,却有一身的“古今气象”。我们可不可以学学贾宝玉,也找回自己的文化本源,嬉戏、畅游其间呢?当古往今来的这些“精神气脉”都在你我心中发散的时候,不就达到人人和谐,与天地融合的境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