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产生贾宝玉“生死观”的文化基因

(2009-04-18 00:15:10)
标签:

红楼梦

红学

贾宝玉

生死观

文化基因

马经义

文化

分类: 中国文化辨析

产生贾宝玉“生死观”的文化基因

贾宝玉对生与死,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而且对于自己的“死法”设想得近乎“荒诞”。如果仅仅从故事层面去观看,你会觉得贾宝玉是个“疯子”无疑。

贾宝玉曾经和袭人一起聊到过“生死”,袭人的理解,足可以看到她接受的是那个时代“世俗”的“生死”观——她心中“文死谏,武死战”便是大丈夫的名节。从儒家主流思想的层面来说,这并没有什么错。为国家,为人民而死,这是最光荣,最能载入史册的死法。

贾宝玉常常愤世嫉俗,在他心里“文死谏,武死战”完全就是“禄蠹”之死。他对这样的生死,首先就是一顿劈头盖脸地痛骂。他说:“武死战”的前提就是打仗,要打仗就有死伤,武臣自己疏谋少略,猛拼一死,成就了自己的忠烈之名,但是你把将士,人民弃于何地呢?纵观历史,兵荒马乱岁月,往往民不聊生,遭殃的仍然是百姓。“文死谏”在贾宝玉眼中就更不值一提了,他说:那些文臣,读了几句书在肚子里,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就知道在朝堂上唧唧歪歪,像个唐僧似的,皇帝一烦,拖出去斩首,反而成就了他的忠烈美名。这些在贾宝玉心中都不是“正死”。

贾宝玉怎么设计自己的死?说来新奇而荒诞:

他说:我此时若有造化,趁着你们(大观园的美女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用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流到那雅鹊不到的地方,化为一股青烟,随风散了,不要留下任何的蛛丝马迹……

贾宝玉对生死的“设想”有文化基因吗?有文化依据吗?

这种对生死的“向往”是贾宝玉对“生与死”的一种“豁达”与“看破”,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找死”。贾宝玉真正向往的生命终点是“随风化了”。这与庄子对“生死”的理解完全一样。道家哲学认为: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生命是天地之间,若有若无之际,聚集起来的一股气息,气息逐渐变成形体,形体又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当生命又走向死亡时,随着形体的消失,生命又化成气回归于自然。

《红楼梦》中贾宝玉在设想自己死的时候是非常坦然的,他只要

众姐妹的眼泪流成大河。把他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人迹罕至的幽僻之地……当然这是被曹雪芹艺术化了的语言,但其中所折射出来的坦然与庄子在《列御寇》中所描述的境界一样。庄子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学生商量一定要好好地安葬他,庄子听见后说,我死了之后要“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选”意思是这广大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我陪葬的珠宝,天下万物就是送我的礼物。这是多么宏大的气魄。这是庄子在死亡之际对回归大自然的一种向往。《红楼梦》中让“尸首漂到那鸦雀不到之地”“随风化了”也是体现了道家哲学“回归自然”的一种境界。

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妻子死,按照我们常人的理解,你要哭啊,但是庄子却“击盆而歌”。庄子敲着盆子唱歌,亲朋邻居就纳闷儿了,说庄周你是怎么了,你老婆死了你还那么高兴,你是不是觉得他老死了,你好找个年轻的啊。庄子说,她这是真正的回归大自然了。

庄子曾经批评儒家是“化性为伪”。儒家从来不讲“怪力乱神”的,“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孔子的学生曾经问他说,什么是“死”,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你生都没有搞明白,问什么死?儒家永远关注当下,其实这也是他务实的一面。

《庄子》里面一个永恒的命题就是“生与死”,“生死”是人生的终极关怀,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意思是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不会因为拥有了生命而欢喜,也不会因为死亡的来临而惊恐万分。庄子对生与死的态度从来不会刻意的去追问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因为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从庄子对于“生与死”的定义,我们不难认识,其实生命就是客观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时间段。

贾宝玉最喜欢《庄子》,正是领悟了——生命不过是从时间的长河中,借来的一段光阴而已。生与死,不需要人为地赋予那么多的含义。人与自热本来就是一体,至于以什么样的外在形态存活在当下,完全没有必要去在意。

所以产生贾宝玉的“生死观”的“文化基因”就是道家的生死哲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