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经义
马经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898
  • 关注人气:1,5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坦诚面对知识的“缺失”

(2009-02-21 01:38:44)
标签:

红学

红楼梦

梳理

马经义

研究

感悟

文化

分类: 生活杂文集

坦诚面对知识的“缺失”

《中国红学概论》出版已经有三个多月了!在这近百天的日子里,可以不掩饰的说,我的心情总在大起大落之间任意调换。此时此刻,真正感受到红学之路如履薄冰,我还仍然在“初生牛犊”中徘徊……

有一位网友曾经感慨的说:“二十多岁,不是写红学史的年龄,六十岁也未必写得好!”。坦言,像我这样的年纪、学识,是负载不起对“百年红学”的承重思考的。信手涂鸦,自不量力,旁骛至此,贻笑大方是小,掉入泥潭,坠入深渊,不能自拔是大!所以,当我发现书中还有很多知识的缺失,信息的疏漏,校对的错误、行文不规范的时候,总是诚惶诚恐,如坐针毡……

不要认为,面对排山倒海势的赞扬之声,我就会乐在其中,得意忘形。我很怕听到过分的表扬,因为这样会让人感觉我“为名”“求利”而涉足红学;我也怕听见过分的吹捧,因为这样会让人感觉我不真实,从而掩盖了我对文化的那份真诚;我也怕过分的谩骂和指责,因为这样可能会挫败我的积极性,同时伤及像我这样想安心下来自己做点事情的同龄人,可能这就是最尖锐的矛盾吧。

其实真正懂得红学的人都知道,触及红学,如同步入雷区,往往引火烧身,玩火自焚。我为什么还要痴心不改呢?说到底,就是为了得到一份安顿自己内心的方式,学庄子“乘物以游心”。这决不是假话,因为我并非文学科班出生,也不依靠所谓的著作评职称、谋职位。在一切向“钱”看的时代,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青年,想靠自己的一本薄书挣钱,如同天方夜谭……

书出版了这么久,我得到了很多反馈信息,我把它分为了三类:

第一类:善意地指出错误。

在红学界,高手云集,大家众多,他们都有着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学术道德。在他们当中,有审阅过拙著的学者,不时地给我指出了书中的“硬伤”。我真诚地接受赐教,并且立即改正。例如梁归智先生在看了《探佚学研究》这章后,打来电话说:“对于探佚学的梳理,书中资料收集的还不齐整,这样对探佚学整体把握还不精准。”面对这样的赐教,学生辈真的感激不尽。

再如一位叫“卢阳公子”的网友指出拙著中对于《红楼梦》甲戌本的“归属”有错误。甲戌本因为胡适先生1949年带走之后,藏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2005年由上海博物馆重金购藏。但是在拙著中,缺失了“甲戌本”回归的消息。对于“公子”的赐教,在下同样感谢,并且立即标注,期望再版更正。网友“满园春色”指出了本书中很多校对错误,例如“潇湘馆”错写为“萧湘馆”等等。对于为我指出错误的前辈、师长、友人,再次真诚的谢过。

第二类:抱有诚意地探讨。

中国文化界,有个奇特的现象,只要是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人,都会步入红学,或深或浅,都会有所涉猎,所以这些学者大多从不同的角度剖析《红楼梦》,远近高低各有不同。因为自身学识的局限,对于一些学术问题,其认识、理解难免有失偏颇,所以当他们看了拙著之后,都抱着诚意和我“探讨”,在他们的字里行间,让我看到了文化的浩无边际,而自己却往往管中窥豹。谢谢这些善良的文人,在你们身上我欣赏到了知识的流淌,见识到了智慧的灵光,感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畅快。

第三类:严厉地指责

严厉的指责并不是坏事,俗话说“良药苦口”。 《中国红学概论》所梳理的学术大领域一共是31个,在各个大领域之下的分支领域共计181个。因为面对大量的史料、著作以及纷繁复杂的学术联系,再加之整个撰写过程皆为笔者一人,并无任何红学名师指点,全凭自己领悟,自学成才,对知识的掌握,对前贤学术思想的理解难免有偏差,也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因为自身学识的缺陷,我无法做到完美,虽然我想这样去做!但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我的稚嫩,读者严厉的指出来,我也虚心接受并尽力完善。在此忠心的感谢。

人在不断的成长,我相信我的知识构架也在不断地搭建和扩张,人无完人,这个词并非用来为自己开脱,因为世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我们能坦诚面对自己知识的缺失,在成长的历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生命的足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