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红学概论》后记

(2008-11-15 00:23:13)
标签:

中国红学概论

红楼梦

红学

马经义

研究

文化

分类: 中国红学概论

    《中国红学概论》后记

     当我梳理完“中国百年红学”时,内心深处升腾起来的是两种感受——“充实”与“迷茫”。这一对本身具有相反意义的词语,怎么会在此时同时感受到呢?对“中国百年红学”的梳理,四年前就开始了,单就“收集资料,分门别类,详阅整理”而言,一共就用了两年的时间。当面对要收集整理的汗牛充栋的书籍,我几次望而却步。扪心自问,我一个非科班儿出生的年轻后生,何德何能,竟敢对“百年红学”指指点点。父母亲说:“青年人,不妨把志向放得高远些……”于是我迈出了第一步。

     整理完资料。2005年3月,我正式开始了《中国红学概论》的写作——可以说,夜以继日,费寝食,绝交友,断痴情,清六欲……当我写完初稿,“清醒后”抬起头来,已是2007年7月。此时的内心“充实”之极。感觉“百年红学”竟在掌中,“天际”也不过如此……这当然是一种狂妄,但是我坦诚地说,此时的心境就是如此。我并非在张扬狂妄的“心境”,而是在体会和表达那一份难得的“轻松”与“满足”。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除去我自己的学业,所有的时间都倾注在《中国红学概论》的写作上。每天平均是六、七个小时的写作、打稿时间。两年多来,我几乎没有在凌晨两点前睡过觉,说实话我已经很疲倦了……

     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把积累的知识形成体系更需要时间与精力。治学不易,要有才、学、识、德、勇、毅、果、静、谦……也要能悟,悟有顿渐之分,顿是一见即晓,当下即悟,渐就是涵咏玩味,积功既久,忽一旦开窍,洞彻光明。我天资并非聪慧,在每一章节的写作之前,我脑子里几乎都是一片空白,要重新埋头于书堆之中吸取、分析、总结最后形成于文字。等写完这一章,回过头来审阅其稿时,又是那么的陌生,并非我在此故弄玄虚,真实的感受就是这样。

     《红楼梦》给了我很多,包括所谓的“荣誉”与“炫耀”的资本,但是为了红学,为了这本书,我也失去了很多。人的一生,无不时时处处在进行着“选择”。你选择了他,就必定要放弃我……这是“游戏”的规则,更是无可奈何的举动。

     终于写完了,当我面对眼前六、七百页的稿子,我突然失去了知觉——我明天干什么?看看我手中的笔,瞧瞧镜中的我,环视周围的朋友,望望楼下熙来攘往的人群……明天我干什么?难道这就是人生所谓最高级的“迷茫”与“孤独”吗?曾经的曹雪芹是否也曾在悼红轩中这样“孤独”与“迷茫”过?当他写完“红消香断有谁怜”时是否更是冷冷清清呢……

     朋友们曾问我:“你如此痴迷于《红楼梦》,它到底给了你什么?”

     我说,《红楼梦》给我了四样东西:

     第一:是一扇“窗”。我通过这扇窗,看到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要想感受其惊涛骇浪,必得泛舟其中,逐浪飞舟,击水三千。从古至今多少名流勇士,多少博学鸿儒,殚精竭智,倾其一生……在他们之间我更看到了文化的传承,看到了学术的流变,看到了智慧的灵光,看到了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看到了中国人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文化的审视……

     第二:是一颗“树”。这棵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它像一把伞一样,庇护着我,让我悠然自得于“树荫”之下。同时它又让我看到了这棵生长于“中华文化之土壤”的参天大树,和周围的生态系统有着那么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养分来自于“华夏大地”,它的果实蕴含着中华的“基因”。研究它就得了解这一大片“森林”。

     第三:是一瓶“水”。曾经诗仙李白,临江长叹——“天生我才必有用”,世人也常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我认为这是中国式文人在极度“迷茫”与“无阻”时的孤芳自赏和聊以自慰。当他们在抒发“我才必有用”之时,往往是人生“山穷水尽”之际,施展才能与抱负的方向并没有真正找到。时时在这种“我有才”而“无用”的现实矛盾中苦苦挣扎。我很幸运,我得到了这瓶“红楼”之水,因为它像甘露一般滋润着我的生命,也延展了我的学术生命。更重要的是它擦亮了我的眼睛,让我明视了自己奋进的方向,让本身碌碌无为的我,也看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历史赋予我的使命。可以说这瓶水是我赖以生存的“源泉”。

      最后就是《红楼梦》给了我一颗“感恩的心”。我认为人应该懂得感激,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可以是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了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静静地绽放感激的笑脸……

     首先要感谢曹雪芹先生,如果没有他,我会在文化的苦旅里失去方向。感谢我的父亲,是父亲带着我走进了红学的领域,他用传奇的一生,为我诠释着“奋进与拼搏”的含义。感谢我的母亲,是母亲教会了我为人处世的哲学,她用一颗善良与纯朴的心,为我诠释着“爱与成全”的关系。感谢我的恩师——钱臣林、付琪、易明轩、冯赛娟、谭胜天、王世淳、杨思明、邱易东……感谢我的亲人——马科院、李新、马豪一、何明聪、马俊秀……感谢我的朋友韩军、邱宇、牛欢、赵鹏、祝杨、雍锌远、唐杰……

    特别感谢我的知己——杨杰,我们相识多年,风风雨雨中有他时时的问候与关怀。无法言语的“伤痛”也只有他能帮助我化解。

    感谢我的师弟——周洋,在那段“迷失的日子里”是他一直伴随着我。

    感谢我的挚友——张浩,曾经的两年,在生活上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在他的帮助下我借阅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开了眼界也增长了见识。

    感谢我的好兄弟——任山杉,大学四年我们同处一室。在学术上每每有新的发现,总是第一个和他论及,他敏锐的思维,智慧的见解时时启发着我。我们常在高谈阔论中感悟着人生的真谛,也在“无可奈何”之中理解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毕业后,因事业、学业诸多原因,见面的时间甚少,但常常有他在电话中的问候,给了我莫大地鼓励与支持。

    感谢我的朋友——祝杨,曾经我们同在一所大学工作,他的身上有着诸多的哲学细胞,可能源于都是哲学教授的父母。我们常围绕着“宇宙与人生”促膝长谈,好不畅快淋漓。

    感谢我的好友——赵鹏,他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非吾辈能望其项背。虽愚钝如我,在和他的交谈中也常有茅塞顿开之感。

     感谢我的学生——师军,他为本书的校对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可谓辛苦之极。

……

    这两年的“跋涉”,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发现。也许“尝试”会迷失在尘封的日子里,也许这次“跋涉”仍然会导向一个错误的轨迹,但无论如何都会留下一段生命的足迹……

 

                                        马经义

                                2007年8月18日于绵阳

此文摘录自 马经义著 《中国红学概论》 2008年版四川大学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