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学概论》前言
(2008-11-12 00:31:55)
标签:
马经义红学红楼梦中国红学概论文化 |
分类: 中国红学概论 |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在笔尖下,在键盘声中流淌着……从当初准备收集资料到现在初稿拟成,已整整四年……据说曹氏雪芹先生“十年辛苦”终成一书,以致“血染红楼”泪尽而亡。和曹公比起来,不知差了千里万里!
对“红学”的梳理常有如履薄冰之感,因“红学”本身就是一块“是非之地”,加之前贤的著作林林总总,汗牛充栋,我辈后生,稍有不慎,贻笑大方是小,掉入泥潭、坠入深渊,不能自拔是大……平心而论,以自己现有的“修为”是负载不起对“百年红学”的沉重思考的。年少轻狂,总想有所“建树”与“突破”,但毕竟“初生牛犊”,现实与理想往往纠缠难分。幸得父母、师长、亲友之鼓励,丢开顾虑,跃进“红海”,亲身经历一回弄潮的快乐……
治学本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我虽管中窥豹——未能识得红学全貌,但毕竟认真对待了,抛砖引玉又未尝不可呢?“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愚辈期待着诸家指正。
对于这部《中国红学概论》的撰写,我想作一下说明:
第一:对红学的梳理,不以时间为顺序,笔者在重新定义了“红学”的含义下,把其划分为四个板块——内核篇、内学篇、外学篇、红学流派篇。
第二:对于每一板块,其撰写方法,力求达到的目的都有所不同。内核篇,主要把《红楼梦》置于纯小说的位置,介绍它的思想、语言、结构、人物、诗词。内学篇,力求把《红楼梦》置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从《红楼梦》中寻找华夏文化的种种“基因”。外学篇,历来被众多学者奉为“真红学”,在《概论》中,笔者也尽力梳理、总结各种观点、纷争。但不作“优劣”“对错”评判,试图为读者展示一幅“原生态”的自然图景。红学流派篇的撰写目的是展示红学研究的丰富性,以及传统学术的传承和现代学术的演变规律,力求把治理红学的方法,放到中国千年文化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各种红学现象为什么出现?有何根源?影响何在?
第三:《中国红学概论》的撰写是建立在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换而言之,无论是哪个红学板块,所叙述的内容都不是笔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只是一个收集、整理、分类的编写者,这也许就是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吧。参考的文献、书籍,其出处都归纳在每一部分后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中。在此也向被参考书籍的著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因为没有你们,“中国红学”不可能走到今天,没有各位的思想与观点,也不可能有这部《中国红学概论》的出版。特别感谢陈维昭先生,虽然不与先生相识,但陈先生的史学思想对笔者把握《中国红学概论》的叙述方式,甚至“史学理念”都产生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概论》中许多“文化依据”学术思想“前理解”都直接来源于陈维昭先生的《红学通史》。
第四:笔者撰写《中国红学概论》的最大目的就是让一般读者了解“百年红学”究竟都研究了些什么,力求勾勒出一个“红学”研究的轮廓来,推出各位红学家的学术思想、学说观点,为读者竟可能大的画出一个“红学”范围,明示“红学”研究的真正意义,指出一条笔者认为最宽广的红学研究方向。
第五:出于对红学研究者的尊敬,在其名后一律加“先生”。
第六:《概论》中所引用的《红楼梦》原文,除特殊注明出自于“某某本”以外,皆以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于198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本子”为准。
做这样一种“文化梳理”是我多年来的心愿。记得冯其庸先生说:不要怕困难,不要担心前人把事情做完了,自己没有事做。哪怕是在整理、重述前贤的思想,对于我们提高自身都是不无裨益的。因为面对大量的史料、著作以及纷繁复杂的学术联系,再加之整个撰写过程皆为笔者一人,并无任何红学名师指点,全凭自己领悟,对知识的掌握,对前贤学术思想的理解难免有偏差,敬望诸家不惜赐教。
摘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