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外求学、生活已经快十年了……
这段时间,“孤独”的阴影膨胀的越来越大,几乎笼罩着我的一切。今年假期是放得最晚的一次,因为地震,再加之一些杂七杂八的零星琐事。书籍出版的事宜,也让我的心情总是在360°间瞬刻调换,所以我老是彻夜难眠。
“孤独”与“喧嚣”本身是一对具有相反感情色彩的词语,但是在很多人的内心,这两种“色彩”时时都在融合与切换。我也不例外……因为学术,我选择了“孤独”,但是“孤独”的终极目的确是要带领我走向“喧嚣”。这种目的也许不是我的初衷,然后实际的现状就是这样。
我很坦诚的说,对于“名”与“利”,我不像有些文人那样自言淡泊,相反我一直都在追逐,追逐的过程是脚踏实地的,这也是做学问本身必须要求学人所具备的条件和态度。也许这是“儒学”在我内心幻化的力量。
为什么“孤独”能使人深刻?因为“孤独”的必要条件是“安静”,一旦让自己“安静”下来,面对眼前只有浮动的空气,你才能反思历史,审视自己,揣摩他人……“安静”并不等于“心静”,因为“安静”是外在,“心静”是内在。相反“孤独”恰恰是“心静”的天敌。如果心如止水,何来思考?何来“深刻”?“孤独”是水面波澜不惊的内在“躁动”,只有思维间来回的“碰撞”,神经间不断的“摩擦”才是“孤独”的精华。这也是为什么人怕孤独,怕的不是“安静”而是“孤独”在你内心种下的那一枚“躁动”的种子。
怎么去利用“孤独”这就要因人而异了。时常听见一些人抱怨“无聊”,这就是对孤独的无奈之举。对于我,“孤独”仅是一个过程,我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喧嚣”。
我孤独着,看百年红学的风云变化……
我孤独着,梳理流派间的是非纷争……
我孤独着,考鉴众家建树的来龙去脉……
最后孤独着撰写《中国红学概论》……
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死亡崇拜”的癖好,不管是谁,逝去之后他的一切都是“好”的,生前所有的不足统统随着死亡而一扫无余了。文人的文章,学者的研究更是这样。但是你考虑过中国式的文人是怎么“死”的吗?——是被认知胀死的。因为他们在浩瀚的文史中不断大口大口地咀嚼,吞咽……然而这些东西在一个人的肚子里是要发酵的,吞咽的东西越多,“发酵”的速度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地释放,就会在思维的刺激下“发酸”“发霉”,最终导致这个文人气短身亡……
被“认知胀死”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我不愿意就这样尴尬的死去,所以我必须“喧嚣”。“喧嚣”出,一股股被思维刺激出来的“酸气”,“喧嚣”出一篇篇被灵感拽出的文字。我想这也是唯一一条救治中国式文人的途径。
所以只有理解了“孤独”与“喧嚣”含义,你才能真正看懂中国文化、文人的内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