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爱玲是一位具有极高知名度的女作家,一生创作无数。正是这样一位女作家,对《红楼梦》却是极度的痴迷。在她的自传中说:她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重新阅读《红楼梦》,一生未曾间断。从1963年到1973,这十年间,张爱玲更火鸡灯,对《红楼梦》作了的细致考证。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官宦大家庭,家中藏书极为丰富,且家学渊源。曾在她十四岁时写过一本《摩登红楼梦》,用一位小女孩的稚嫩目光来审视她周围的一切,以及看待《红楼梦》中的人和事。
张爱玲对《红楼梦》的喜爱,使得她对《红楼梦》几乎痴迷……
张爱玲在阅读《红楼梦》时,很不喜欢后四十回,当她阅读到“高鹗”的后四十回的时候,她用了八个字来形容——“天日无光,百般无味”。
有一天,她偶然翻阅到了一本书——《续阅微草堂笔记》。其书的作者早已失落无考了。但是上面记载了一段故事,使张爱玲震惊万分。其书上曰:有一种古本《红楼梦》,和现在的市面流传的《红楼梦》完全不一样,后面的故事并非“家道复初”,而是宁、荣二府衰败无存……这段话让张爱玲感到——“石破天惊,云垂海立”
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研究,应该说是属于“考证派”一列。她的考据可以说是“心细如发、精细无比”,但是难免繁琐,使一般读者难以抓住线路。可以说她是考证派中最具特色,极具个性的考证。是大量的想象和发挥融合在一起的“考证”。这样的方式和方法,其实和她是一位作家是分不开的。作家在于“创作”,创作需要联想、想象、发挥、设想等等。所以一位作家来做“考证”,这是一个常见的“通病”,例如现在红极一时的刘心武先生,他的“秦学”就是建立在“假设”、想象、联想的基础之上的。他们的各种推理猜测无非是演绎一种又一种的历史可能性。
张爱玲的考证多从《红楼梦》的版本开始,其精力又主要集中在“抄本系统上”,他要到达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还原后四十回的原貌”,她的考证是为“探佚”服务的。
张爱玲的考证究竟细到什么程度?我们举一例子: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宝玉挨打之后,傅氏家的派了婆子来看望贾宝玉。按常理来讲,贾宝玉是不会让婆子进入“怡红院”的,但是这次例外,居然让傅氏家的婆子进来了。这是什么呢?原来傅氏家有一位小姐——傅秋芳,且才貌双全,堪称当时京城第一。贾宝玉对傅秋芳一直抱有无限的崇敬。所以这次破例让傅氏家的婆子进了怡红院。
这和张爱玲的考证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傅秋芳在《红楼梦》中只是一个“符号”似的人物,但是张爱玲对她的年龄作了考证。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上说:这个傅秋芳是“二十三岁”。但是张爱玲却不以为然。她认为:傅秋芳的年龄在《红楼梦》中应该是“二十一二岁”,出现“二十三”的字样,很有可能是抄书人的笔误……
可见张先生的用心良苦……
对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张爱玲认为:《红楼梦》是经过多次大的删改而终成一书的。换句话说,张爱玲认为,《红楼梦》的故事是曹雪芹分开写好后,经过多次拼凑而成一书的。对于张爱玲这样的“结论”,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不怎么认同。
张爱玲《红楼梦魇》中最大的特点是:及其厌恶高鹗。她说:高鹗把《红楼梦》“庸俗化”了,是“附骨之疰”。她还说高鹗“死有余辜”。这未免有些“狠毒”,现在看来可能也未免有些偏激,但这毕竟代表着张爱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学术观点。
张爱玲说她一生有三大恨:
一恨——海棠无香
二恨——鲥鱼多骨
三恨——红楼未完
由此可见张爱玲对《红楼梦》的喜爱,以及对“红楼”未完的遗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