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拜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你不是观音吗?”,“是!”那人答道。“那你为什么还拜自己?”“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
这则趣谈,让人深思,让人回味。想来凡人之所以为凡人,可能就是因为遇事喜欢求人。观音虽是神仙遇事也要求人。求人的滋味可能人人都能说出一点点心得。
亲朋好友之间,你来我往,相互帮忙,遇到困难打声招呼,望其援助,觉得知己仗义,理所当然。若是要求的人与自己素无来往,不过是点头之交,或是素不相识,需由他人引荐,方得一晤,就要饱尝求人的滋味。
如果是请一场客,在饭桌上有朋友或自己直接提出请托之事,倒还好办,只需要把酒席办得尽量丰盛些,把话说得恳切些即可。若是需要携礼登门,就要得,事先考虑带什么见面礼才算恰当,是直接呈上红包,还是投其所好,送些讨其欢心的礼品?若是送礼品,对方是嗜烟酒,还是爱书画?是喜穿戴,还是好吃喝?得先打听。登门求见之时,人家未说请坐,不可贸然落座;人家没有敬茶,也不可说口渴。因为一个求人的人,不管他有多大的能耐,在被求者面前,都要自认低人一等。向对方来一番奉承,送几顶高帽,自不可免;为自己道几句难处,叹几声困境,更有必要。即使合适的礼物可以套对方欢心,还需动人的话来引动他的同情心,欢心加上同情心,才可能烘出一颗帮忙的热心。
至于遇到什么样的人,只能碰运气,有的人态度傲慢,架子奇大;有的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有的人爱说大话,你一提出,他就把胸脯拍得嘭嘭响;有的人爱故弄玄虚,明明他一个电话或一张字条就可搞定。他却说这事如何难办……遇到第一种人,你不可灰心丧气,更不可流露出受屈辱的感觉;遇到第二种人,你也不可忘乎所以,和对方称兄道弟;遇到第三种人,你不可高兴得太早,也许他只乐于收你的礼物,而不愿为你办事;遇到第四种人,你就要考虑考虑,你的礼物是不是送得太轻。
见了被求的人,说了请求的话,这才是一场戏的开头,而这开头,也因为他对你的承诺而有了一个悬念,甚至是强烈的悬念。若请托的事情不大,你可以耐心等待结果;若是事关饭碗或前程大事,你恐怕吃饭睡觉,都会牵心。你很想打个电话探听消息,但又怕引起对方的厌烦。当你终于忍不住打了电话或再次登门,对方的回答让你“再等一等”或“这事有点麻烦”,这一下,单本剧又成了连续剧,你开始为更加强烈的悬念所纠缠,并且考虑是否要再送礼物以加重筹码,或是要不要筹措礼金,另求高人。
终于有一天,你求人的事让被求的人给办成了,于是你雀跃欢呼,之后是摆酒设宴,但最紧要的还是要向被求的人表示你的谢忱。若被求的人解决的是你一时的困难,酬谢过后你也许可以认为人情帐已经结清。如若人家为你解决了关系你一生的大事,你就要一辈子系人的恩情。如果被求者不是施恩图报之人,以后不会再将旧事提起,你也不必一直挂怀。但被求的人以有恩于你自居,无论人前背后,一想起你就要说“当初要不是我,他小子哪有今天”之类的话,你在他面前可就永远只是一个接受过施舍的人。你日后也可能春风得意,前程似锦的,但见了他老人家的面,你永远要像当初求他时一样恭恭敬敬,否则你就要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当此之时,你心底很可能冒出一种双重的厌恨自己为何不自立自强,靠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下,赢得一个美好的前程!可是,你尝够了求人的滋味,受够了求人的折磨,你发誓不再求人,哪一天也让别人求求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