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坦率、正直、公正、正义、敢于直言,一直是为世人所推崇,颂扬的品质。
宋朝大诗人苏轼在一首《水调歌头》中就曾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又如宋朝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说:“正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当我们看到唐相魏征不顾一切“死谏”唐太宗时,尽管人们心理捏着一把汗,甚至有的人在心里面还这样暗暗地想:你这个魏征老儿,做事也未免太认真了吧。何必那样认真、坦直。甚至不顾自己的性命去冒犯龙颜呢?这个江山又不是你魏征的,随他去好了……。不过,不管有哪种想法,最后涌出的只是对魏征的敬佩,赞美之情,老百姓对魏征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也许是世道变得实在太快了。因此对正直、坦率这类本是代表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品质的评价标准似乎也在变,因而使那些禀性耿直,坚持正义,坚持时事求是态度的人感到处处受阻,很不好受,甚至有难以生存之感。
的确,一些人就是因为太坦诚了,太正直了,太直言不讳了,因此,受到他们所在的“小环境”巨大压力,受到了一股看不见,说不清楚的势力的讽刺和嘲笑,受到的是一种很不公正的评价,甚至受到心眼极小的领导的“作弄”和打击报复,他们的环境也就变得异常艰难,往往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进也不得,退也不得,有的连基本的“生存权”都发生了困难,也就很难谈得上发展不发展了。
对这类人来说,谁都敢于欺侮他,谁都可以从他的行为,言语中挑出一、二句有毛病的话和事,来进行所谓的分析、批判,使原本同情、理解他的人亦改变了态度,也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感觉到这个人似乎有问题,如果这类人对同情他的人说几句事实真相的话,不小心地发几句牢骚,人家甚至还认为这个人太顽固了,太偏激了,人格问题还真不小呢!
一个“直”字对人来说还要不要?
回答是肯定的,当今正缺的就是这个“直”,因为缺,才使邪恶在这个“小群体”中通行无阻;因为缺才使得这个“小群体”中一些小人能得志;因为缺才使得这个“小群体”的秩序变得越来越无序。为何歪风不能制?为何见义而不为?为何见死而不救?缺的就是“直”。
怎么办?借《三国志·魏书》中的一句话:“夫志正则众邪不生”。让我们一起善待正直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