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家的年“味”

(2008-02-20 10:09:10)
标签:

马经义论“年”

文化

分类: 生活杂文集
    如今过年的迹象是在超市琳琅满目的年货中,商场张灯结彩,大势促销的吆喝声中透露出来的。在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今天,人们总是抱怨“年味”越来越淡,其实味道的“浓淡”离我们并不遥远,前提是需要我们细细的用心品尝……
    我们家的“年味”都是我母亲一手调制,全部手工抄作。我还记得六、七岁的时候,母亲灌腊肠,我总是站在小板凳上望着妈妈把一块块腌制好的肉塞进肠子里。我那时的任务就是拿着一根绣花针在灌好肉的肠子上刺一些小洞洞,妈妈说,这是为了把肠子中多余的气体放出来,这样风干的腊肠会更好吃……那时的“年味”总是飘荡在灌制腊肠的五香味中。这份“工作”随着我年龄的增大也就早早结束了。
    我家历来有个传统,大年夜一定要吃火锅,也许这是家长们期盼来年“红红火火”的意思。自家做火锅极为麻烦,不能用市面上出售的火锅底料,所有东西都需要自己配置。那时的“年味”也总是穿梭在家人忙碌准备菜品的脚步之间……
    其实香肠、火锅在我们家的“年味”中还是其次的,真正堪称“马氏一绝”的是我母亲亲手做的“品碗”。这是老家盐亭的传统菜,最早只有在婚嫁的宴席上才能吃得到,这道菜做工考究,工序繁多,味道及其鲜美。正因如此,它成了我们家宴请宾客的保留“压桌菜”。
    这道菜最为关键的是调制“清汤”,“清汤”的好坏直接影响这道菜的鲜美。其实说来“清汤”的做法极其简单,几乎不需要任何高档的原料,不外乎就是葱、姜、醋、盐、味精加白开水,淋在蒸好的“品碗”上。但是,同样的做法和原料,让另外一个人来调制,最后菜品的味道绝对不一样,这样的实验屡试不爽。所以母亲的这门“绝学”,马氏家族的儿孙至今还无一人能够继承。
   “品碗”的关键在于“汤”,汤的关键在于“调”,调的关键其实就是对日常佐料的配用,配用的关键就一个字——“度”。我们普通百姓吃的东西不外乎就这些。使用的佐料也随处可见,为什么日子的“味道”千差万别呢,这就是对“度”的运用和把握。生活的原料无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过日子的工具也不外乎是“锅碗瓢盆”。如果我们能够在“锅碗瓢盆”中体味出“坦荡”,能够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品尝到“鲜美”,这已经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了。我们所期待的淡薄名利,津津乐道的宁静致远,不就在于这些微乎其微的日常小事当中吗……
    大年初一,父母总要带着我们登上绵阳城的最高峰——富乐阁。富乐阁在富乐山顶,伴随着丝丝春意,眺望远方,目张千里,虽无会当凌绝顶的地势,却又一览众山小的气度。家人围坐这一张桌上,一杯清茶,母亲在年三十儿准备的糖果,肉食总会摆上一大桌。
    这个时候父亲总会邀请很多朋友一起来聊天说地,其中有书法家王伯伯,古文字学家杨伯伯、哲学家张伯伯、史学家李叔叔……父亲常对我说,增长见识往往在茶余饭后,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聆听得特别仔细。他们从文学到神学,从艺术到人学,从东方美学到欧美哲学,从中国经学到西方典论……谈得“上天入地”,我在一旁却是“云里雾里”,我曾感叹,要何年何月我才有如此的境界与感悟……
此时的富乐山春风围绕,“年味”伴随着高谈阔论,已逐渐唤醒了万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