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是一个胆子很小的人,曾经老祖母对我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人的“火气”最旺,那就是满腹经纶的人,书最能驱魔。祖母给我留下的这句话在我的脑子里算是刻上了,它已经成为了自己的潜意识。所以,我一直都很努力做自己的学问……
在生活中,我怕三样东西:第一是蛇,蛇这东西是人都怕。第二是闪电打雷,第三就是美丽的“人”。在黑夜里一个闪电往往如同白昼,沉寂在夜晚的事物都用一种很诡异的姿态出现又瞬间消失。特别是震耳欲聋的雷声,时而低沉狂吼,时而高声尖叫……人的内心深处总是虚的,而雷声往往能击入心底,幽灵般的往事便随即出窍,在夜空中伴随着雷雨飘荡……其实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美丽的“人”……他们常常闪亮登场,瞬即就可以进入你的内心,他可以使你丧失理智,丢掉亲情,自断前程……最要命的是,当你玩火自焚时,你还幸福万分,一脸陶醉……死无葬身之地,魂散高空之际还浑然不知……
“红学”对我来说犹如自己生命一般重要,我曾经思考过自己怎么会和《红楼梦》结下这么一段不解之缘……答案至今未明。
我一直过得很“清醒”,正因为这样很多朋友都认为我是一个很有目标和理想的人。其实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目标和理想,只知道一直往前走,虽然风雨交加,虽然点闪雷鸣……
《红楼梦》给了我很多,包括所谓的“荣誉”与“炫耀”的资本,但是为了红学,我也失去了很多。人的一生,无不时时处处在进行着“选择”。你选择了“他”,就必定要放弃“我”……这是“游戏”的规则,更是无可奈何的举动。
当我用四年的时间写完《中国红学概论》,当我面对眼前六、七百页的书稿,当中国文化在我心中梳理成型,当红学流变在我眼中越来越清晰,当对中国人性的思考越来越承重,当清晰的看到自己身在何时何地的时候,我突然失去了知觉——我明天干什么?看看我手中的笔,瞧瞧镜中的我,环视周围的朋友,望望楼下熙来攘往的人群……明天我干什么?
难道这就是人生所谓最高级的“迷茫”与“孤独”吗?曾经的曹雪芹是否也曾在悼红轩中这样“孤独”与“迷茫”过?当他写完“红消香断有谁怜”时是否更是冷冷清清呢……
我曾经把人生的“孤独”分为三个层次,我首先申明,层次的高低,是根据哪种孤独最不容易消除来划定的,容易消除就处底层,反之就是高层,而并非是说高的就好,低的就差。
孤独的第一层就是“性孤独”,对于这个层次是很容易满足的;第二层是“情感孤独”,消除它的办法是寻找一个爱你,体贴你的情人,同时你也很喜欢他,相对第一种来讲就比较困难了;第三层是“思想孤独”,可以说这是最难消除的寂寞。“自古圣贤多寂寞”,他们寂寞的根源就是没有人能达到他们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无处诉“衷肠”。可能“高处不胜寒”就是这样来的吧……
我的最怕也就是“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