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不仅赋予悲剧崇高的力量,同样赋予喜剧神气的魔力;不仅探索男性的心灵世界,同样关注女性的内心情感,这一切造就了莎翁笔下一道特殊亮丽的风景线----喜剧中大放异彩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通过对《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四部喜剧中的女性形象:最受忽略的玛利霞、最该引起关注的吉雪加、最具有双重性格的海伦娜、被评论家误解的鲍细霞、大自然之女罗瑟琳、最完美女性的代表之一薇俄拉的逐一解读,向观众展示一幅精彩丰满的人物画。
关键词:女性、女性形象、天性
Content summary: In Shakespere 's
play, not only entrusts with the tragedy lofty
strength, similarly entrusts with the comedy spirited charm; Not
only the exploration masculine mind world, pays attention to the
feminine innermost feelings emotion similarly, all these have
accomplished the sha old man writing together special sharp scenery
line----In the comedy puts the extraordinary splendor greatly the
feminine image.This article mainly passes to "12th Night", "Dream
of the Zhong Summer night", "the Venetian merchant",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in four comedy feminine image: The one by one
explanation which most receives the Masurium advantage rosy cloud
which neglects, most should cause the attention lucky snow to add,
most to have dual disposition Helena, which is misunderstood by the
critic the Bao thin rosy cloud, nature female of Luo Se Lin, of a
Wei Russia most perfect feminine representatives pulls,
demonstrates a splendid plentiful portrait to the audience.
Key word: Female, feminine image, instinct
正文:戏剧作为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无可避免的占据着作品的主要地位。而在莎士比亚以爱情为主题的的喜剧世界中,女性总是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她们在剧中不仅是推动故事发展的行动元,同样自身也被赋予优美的形体,可爱的禀性,高度的智慧,果断的决心以及温婉、善良乐观的性格。她们比起男性来不仅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略胜一筹。
例如《第十二夜》中的玛利霞,与薇俄拉的机智和奥丽薇霞的美貌相比,她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女性。她的身份是卑微的----奥丽薇霞的侍女;她的长相也很普通,并未有任何人说过关于她的相貌问题;就连她的性情也不算顶好,托比爵士和昂厥鲁甚至一起戏称她为“小泼妇”。其实她的性格里美好的一面是居多的:面对托比老爷的花天酒地、寻欢作乐的行为,她好心的规劝他“不要失了身份”,这是她的善良;面对傻里傻气的盎厥鲁爵士,她则毫不掩饰她的厌恶,骂他是个“大傻瓜”、“浪荡子”,这是她的直率。而且结合考虑一下当时这部戏又名《马伏里奥》,它的主题是对清教徒温和的讽刺,而马伏里奥被戏弄一幕被看作是全剧的中心,就不难推出玛利霞在这部剧里所起的作用。她既是这幕剧的参与者,也是策划者,更是执行者。正是由于她深谙马伏里奥装腔作势、虚伪自大的本性,所以才能利用一封信就直接对他进行了一番大大的作弄,这也是她智慧的一个体现。而她作为下层人民的最佳代表,她的一切也就代表了大多数下层人民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活与性情。她是未经雕琢的一块璞玉。最后她与追求享乐的托比老爷在一起,说明的是作者给予下层人民的美好的希望----希望有德之人皆可获得幸福。
吉雪加和其他喜剧中女性形象最大的不同在于她特殊的身份----不仅是犹太人,而且还是有“吝啬鬼”之称的商人夏洛克之女。在这样沉闷的家庭里长大的她,却犹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丝毫没有沾染上她父亲的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人市侩寡义的气息。她爱憎分明,心中自有一座道德天平。对于生她养她的父亲,因为看透了他的自私与刻薄,所以当她决定离开令她厌恶的一切时,她只有遗憾而无不舍的说“要是我的命运不跟我作梗,那么我将要失去一个父亲,而你也将要失去一个女儿了。”⑴她连用一个“好”字来称呼她的父亲也没有,甚至表示过以有这样一个父亲而感到羞耻。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她无疑是不孝的女儿。就连到了最后,她父亲遭受破产时,也没有写她的态度如何,这说明了她与过去的生活已经彻底决裂了。文中着墨更多的是她道德中崇高的一面。这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她对爱情的态度上。她敢于反抗父权,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恋人的眼中她是“又聪明,又美丽,又忠诚”,而对她的身份却不置一词,既是对她的尊重,也是她人格魅力的一个侧面体现;把她在家中的怏怏不乐与在贝尔蒙脱的自由快活相对照,看出的正是她在自由的国度里天性中热情活泼,充满了生命力的一面。之所以说她更应该被人们所关注,是因为她与罗伦佐的结合以及婚后的幸福生活体现的不仅是爱情本身的胜利,更是作者不分肤色、只重道德的人文主义平等博爱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海伦娜一出场就是一个被抛弃了的女性形象。她美貌富有且颇有声望,但却只是换来第米屈斯律短暂的爱情----第米屈斯律很快的厌倦了她,转而爱上黑美霞。她把爱情置于生命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失去的爱情,她把黑美霞的友谊抛到了一边:当她知道黑美霞要和情人莱散特私奔时,她不仅不帮他们隐瞒,却为了得到第米屈斯律对她的一点点感激而出卖了他们。她不畏旅途奔波,不顾第米屈斯律对她的恶言相向,一心追随这个已经变心的男人来到了森林。她甚至说“我是你的一条狗,第米屈斯律,你越是打我,我越是讨好你。”⑵这种为了爱情委曲求全,不惜自轻自贱,执着追求的痴情把仙王都给感动了,以至于才有了后来小仙人迫克遵从仙王指令利用“爱情魔药”企图帮助她追回爱情,但阴差阳错之下,令第米屈斯律和莱散特都同时爱上她的一幕。至此,她只是一个为了爱情,宁愿放弃一切包括不顾身份(她本事一个贵族小姐),不恋友情的爱情奴隶形象。但到了第米屈斯律和莱散特同时向她表白时,她的形象陡然逆转。因为如果她真的是一个为了爱情不要自尊的女性,那么她就会在第米屈斯律一向她求爱的时候,立刻就答应了。可是她却说“我知道你们都讨厌我,那么就讨厌我好了,为什么还要联合起来讥讽我呢?”⑶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她性格中自尊的一面----可以接受爱情的失败,大不了再努力,但决不接受别人对自己恶意的戏弄与嘲讽。她可以为了爱情抛弃自尊,却决不允许别人随意践踏她的自尊。她的阶级个性并不明显,注重的是她作为一个女性,当爱情与自尊相抵触时,她维护自尊的一面。表现了当时妇女既受传统束缚,却在人文主义的熏陶之下逐渐有了自立意识的复杂性。
赵澧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鲍细霞:“这位小姐俨然就是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的神女。”他所看到的是鲍细霞美貌机智,光彩照人的一面,却忽略了她性格中的另一部分。作为一个有着王侯般声誉和百万财产的女子,她天生就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出身,所以造就了她后天的一种类似于懦弱的情感。这主要表现在“三匣选亲”之时,毫无疑问她是极端排斥这样的做法的,可是她只是埋怨“一个活着的女儿的意志,却要被一个死了的父亲的遗嘱所钳制”,却并不真正阻止那些来求亲的人,从中可以看出她身上没有反抗传统的勇气,缺乏为了自由牺牲安逸生活的决心的弱点。并且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鲍细霞是善于在上流社会伪装的,她从不当着那些求亲者说他们的不是,可当只剩下她和她的侍女时,她又对别人表现出极端的反感与鄙视。她在评价撒克逊公爵的侄子时,甚至带有一点女性天性里刻薄的一面,“当他顶好的时候,叫他是个人还有点不够资格,当他顶坏的时候,简直比畜生好不了多少。”只不过这些性格都在接下来的剧情里被掩盖了而已:她为了让丈夫安心,延迟婚姻的大度;她女扮男装与侍女去陌生城市威尼斯的勇敢;她在法庭上侃侃而谈,折服所有人的智慧。这一切为她赢得了“穿裙子的英雄”的美誉。但是她在法庭上的胜利,代表更多的不是她本人的胜利,而是作者的价值取向----道德高于法律之上的胜利,人文主义思想的胜利。所以称她为“神女”,是言之过及的,只能说她是瑕不掩瑜的女性形象。
当她初次出场时,笼罩在她身旁的是无边无际的愁绪。她的父亲已被放逐,她自身又性命堪忧,她陷入的既是生存的困境,同样也是精神的危机。可当她逃出那王宫的牢笼,来到大自然的怀抱时,她的天性被激发了出来,她的心灵得到了彻底的解放。这个女子的性情就像大自然对人类一样,表面上的冷漠总是无法掩盖内心的热情。她在困境里对西莉霞说:“我愿意忘记我自己的处境,为了你而高兴起来。”⑷这是她善良的表现,也是她和西莉霞姐妹情深的证据;她对误把她认为成男人而狂热的爱上她的村女菲琵,毫不留情的说“我得向你耳边说句体己的话,有买主的时候就赶快卖去了吧,你不是到处都有销路的。”⑸
表面上看是对菲琵的侮辱,实际上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她的良苦用心----一劝菲琵对她赶快死心,二劝菲琵珍惜眼前人。在对待爱情上,她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她不是像一般女子那样疯狂的追求爱情继而热恋,而是很理智的对自己的爱人进行了一次次的考验与引导。当她一面说着“爱情不过是一种疯狂”,一面却只因为听到鄂兰陀受伤就晕倒过去。由此可以看出,她脸上的从容与理智不过只是内心热情的保护色而已。这是她从小生长在宫廷里不自觉养成的一种习性,是专制宫廷下一颗被压抑的灵魂。她对如此的热爱大自然,所以当她一旦呼吸着不一样的,来自大自然的清新的空气时,天地灵气立刻就与她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激发了她美好而机智的天性。她所代表的不再只是封建王国里的高尚灵魂,更是人性里的美好在呼唤大自然,与大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本质。
一个刚从死里逃生,首先担心的是自己哥哥性命的善良女子;一个只身来到异国他乡,不仅毫无胆怯之色,反而积极投入新生活的坚强女子;一个由富家小姐沦为仆人却从未埋怨的乐观女子……这就是与众不同的传奇女子薇俄拉。赫士列特是这样肯定她的意义的:“《第十二夜》巨大而迷人的秘密之处,就在于薇俄拉这个形象。”由此可以看出,薇俄拉是何等的富有魅力。在剧中,薇俄拉虽然拥有姣好的面容,但却基本上一直都是作男装打扮,这似乎有一点给她的形象蒙上阴影,但其实依然无法抹杀她女性的一面。但是偏偏即使是这样的打扮,属于她女性的美好却依然光彩四射。她年纪轻轻,多才多艺,会唱歌,懂音乐,善于辞令,举止大方得体。她用了三天就赢得了公爵完全的信任与宠幸,甚至包括心高气傲,眼高于顶的奥丽薇霞也被她的风采所倾倒。这还不够,她最闪光的一点在于她对爱情无私的奉献精神。她曾说过“我宁愿受一千次死罪,只要您(指她的爱人)的心里得到安慰。”⑹她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对自己对待爱情的态度进行了证明。
她一开始就爱上了公爵,但公爵爱的却是美貌的贵族小姐奥丽薇霞,并且吩咐她去帮他向奥丽薇霞求爱。可想而知,这对一个初次萌发出爱情的女孩子来说这是一见何其痛苦的事。而要去她执行这个摧残自己感情的任务时,内心又是何等的为难!可是,她却抑制了自己感情上的波动,忠实并且竭尽所能的去完成任务。她一方面痛苦却真心的在奥丽薇霞的面前说“我的主人爱着你;啊!这么一种爱情,即使你是人间绝色,也应该酬答他的。”⑺另一方面却只能用无奈、暗示的口气向公爵诉说“她因相思而憔悴,疾病和忧愁折磨着她,像是墓碑上刻着的‘忍耐’的化身,默哀着向悲哀微笑。”⑻这句话所包含着的正是她无法言明的痛苦,倍受煎熬的内心的真实写照。她的爱情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痛苦的爱情,是她性格中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一个体现。正是她的聪慧与忍耐,她不求回报的付出,所以最后她才可以令公爵在她一换回女装时,就愿意放弃奥丽薇霞而爱她,从而得到了最后的幸福。在这里,她的出身不再重要,她的外貌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她纯净高尚的灵魂。这个具有美好善良的心地、自我牺牲的精神,忘我无私的品格的女子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时期道德的完美典范。
结语:通过上面一系列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不愧为“时代的灵魂”。她把一个个性格各异的女子栩栩如生的推到了观众的面前。正如海涅所说的“莎士比亚喜剧出自蝴蝶变幻无常的情绪,带着这种情绪,蝴蝶飘过花朵,很少触及现实的地面。”所以我们才可以在这一部部喜剧中尽情的欣赏美,感受美。他写的不在只是局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更是人类历史上所有女性的共性和个性。正是有了这些女性,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丰富了文学作品,使文学史上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