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在山上哟打一望喽喂,
妹在哟河里哟,
情郎妹妹哟依哟
洗衣裳喽喂。
唱支山歌哟丢下河喽喂,
棒头哟锤在哟
情郎哥哥哟依哟
石板上喽喂……”
伴着悠扬动听的土家山歌,我们走进了捞车河畔的土家古寨——惹巴拉。

惹巴拉是土家语,意为“美丽的地方”。它地处龙山县苗儿滩镇。远古时代,这里曾是土著部落惹巴冲的领地。土家族传统的西兰卡普(织锦)、毛古斯和土家摆手舞就是发源于此。
土家族是1957年被国务院认定的少数民族,据说,当时有关部门曾组织了一批专家考察了云、贵、川、湘、鄂等地的土家山寨。考察结束之后,当年的《人民画报》在封面上刊登了大幅图片,并配以醒目的标题:《土家第一寨——惹巴拉》。
令人惊奇的是,五十年后的今天,这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古村寨,仍然保存着聚族而居的部落遗风,并顽强地固守和沿袭着土家的传统文化和民风习俗。


到达惹巴拉,已经是中午时分,皮肤黝黑的村长已在村口等候了多时。我们刚下车,热情的村长生怕我们饿着,忙吩咐村里的其他干部:“场院,场院,快去生火!”
这顿午餐,是此次湘西之行最有特色、最令我难忘的一次“盛宴”。不大的场院里,摆了十几个四方小桌,每个桌子中间支一口锅,锅里热腾腾地炖着土鸡。村里用最高规格的待客标准——十大海碗的土家菜招待我们,还有那自家阉制的酸菜、油炸的辣椒,纯绿色的叶菜……真是别有风味。每每给村民敬酒,他们朴实的脸上就挂满了开心,甚至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往往不说话,只是憨憨一笑,将酒一口喝下。


在暖融融的太阳下,围坐在小桌前,品尝着土家人最丰盛的宴席,喝着土家人自酿的最纯正的米酒,看着土家人淳朴憨厚的笑脸,我的心里溢满了一种久违的感动。
午后,我独自在村里转悠,发现村子中间居然有条小河静静穿过。河上有一条用两根木头捆绑着的“桥”。“桥”虽不长,可站在上面,看着脚下的流水,人也开始晃悠了。看到我站在“桥”中间不敢走的狼狈样,旁边有个村民大叔马上过来把我搀扶了过去,还抱歉地直说:“孩子(鞋子)湿喽,孩子(鞋子)湿喽。”


河边有只小船,用绳索牵引着,大叔告诉我,这叫“拉拉渡”,人站在船上,拉着绳索就能过去。多少年来,小船就这样默默地渡着河两岸的人家。我央求大叔带我拉一趟,他欣然应允了。站在小船上,慢慢拉着绳索,一种温暖的记忆也慢慢地萦绕在心里。

惹巴拉因为我们的到来,象过节一样地热闹。村民们穿上用西兰卡普缝制的节日的盛装,在村里的牌楼前,为我们表演节目。节目的内容大多反映土家人的日常劳作和生活,原始而古朴。尤其是土家毛古斯,结草为服,狂欢劲舞,演绎着对人类繁衍的祈求,令人震撼。


打溜子

戏剧活化石——毛古斯


暮色渐渐笼罩了惹巴拉,我们即将要离开这个自然古朴、如世外桃源般的土家村寨。车子徐徐开动,我忍不住回望惹巴拉:炊烟已经飘上了土家院落,村口的朝门又恢复了淡淡的宁静,小河在夕阳下弥漫着薄薄的雾气……好一片静谧如诗画般的人间仙境。



惹巴拉,美丽的地方,我会再回来看你。那时候的惹巴拉,还会如此牵动我的情怀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