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知识】自主招生的几点建议

(2013-12-29 23:25:39)
标签:

不太

通告

几个问题

院校

因素

教育

分类: 【高考专栏】助力与您
一、家长建议:选择好准备够一够、稳一稳、保一保三所学校高兴地去重在参与。
    近两年来自主招生的热度不断上升,考生家长大都奔着自主招生“实惠”去的。但是,自主招生也会牵扯学生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每年都会有一些学生同时报考多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开车熬夜备考,1、2月份又奔波于各高校“赶场”测试,学生正常的复习节奏被打乱了。除此之外,自主招生也会给一些学生心理和情绪上带来影响,造成学生浮躁,甚至出现一种假象:觉得自己报名申请了,就好像拿到了“优惠”;也有的获得了高校的降分优惠后,学习开始松懈;测试没通过的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等等。每件事物都是有利也有弊的。
 “自主招生来临前大家都是满腔热情,但事实上最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自主招生就是个梦,哪怕你平时很优秀,哪怕你的成绩足够进入你所报自招的大学。从结局来看,拿到加分的往往是远远超出所报学校水平的学生、部分艺特体特生、绝小部分特殊情况生。如果你充分认识到这点,你选择好准备够一够、稳一稳、保一保三所学校高兴地去重在参与,至于加分的事,那就随着你的努力与运气去吧。反正那么多的同学没有加分也照样进了想进的大学。最为关键的是,千万别因为自主招生而影响你正常复习的脚步,这个说起来容易,做到还是有难度的
二、校长提醒:高考成绩不理想,加60分也无济于事
    近几年,自招考试越炒越热,很多考生及家长只看到加分诱惑,不考虑孩子自身的情况,纷纷加入自招考试大军。一位校长指出,尽管每年都有一部分考生是自招加分的既得利益者,通过加分幸运地进了自己心仪的大学,“但毕竟最后获得加分的考生只是少数,而且大部分获加分的学生还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并未用上自招加分。”
考生和家长在决定参加自招考试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意愿,结合自己的实力,合理地选择报考的学校;
2、自招考试不管怎样加分,最终都是建立在高考分数的基础上,如果高考成绩不理想,即使加了60分也无济于事。考生不要有侥幸心理,须时刻记得高考乃重中之重。
3、高三最有效的备考阶段是一模考试之前的全方位复习。如果因为自招考试而打乱了正常的高考复习,而让备考和心态受到影响,那是得不偿失的。
4、没必要有从众心理,不要觉得别人获得了加分,自己就吃亏了。在决定报考前,一定要明确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实力,如果没有,就别轻易尝试。

2011年,全国共有10万余名学生报考,6万余人获得初试资格。
 
1. 招录情况
清华大学   超过1万名考生报名,5000人获得笔试资格,1000余人入围面试,最终1300余人获得自主选拔资格。 
上海交大   超过3万人报名,1.8万余人获得笔试资格。最终有760余人获得自主选拔资格。
中国科技大  超过1万人报名考生获得笔试资格,最终有310余人获得自主选拔资格。
南京大学   2万余人报名,6000余人获得笔试资格,最终600余人获得自主选拔资格。
浙江大学  1.3万余人报名,1000余人获得面试资格,最终790余人获得自主选拔资格。 
西安交大  1万余人报名,1200人获得面试资格,最终700余人获得自主选拔资格。
中国人大  接近2万人报名,4500余人获得笔试资格,1400余人获得面试资格,最终有780余人获得自主选拔资格。

2、如何选择目标学校
案例:考生晨晨在自主招生中拿到了外经贸20分的加分,而经过了几个月的学习,成绩具备了冲击人民大学的实力,这时报考外经贸将万无一失,而放弃人大又心有不甘,于是左右为难。
建议考生和家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太过保守。具体操作时,可以选择2所目标院校,一所是与考生平时实力相当的院校;另一所略高于考生的平日实力,并且通过努力是完全能够得着的院校。

考生在自主招生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1)因准备自主招生考试,而耽误了正常的学习;
(2)没有通过自主招生考试,或没有拿到最高级别的加分,感到心情失落;
(3)拿到自主招生加分,过于自满,放松了学习,结果大意失荆州。

自主招生的细节问题
一、注意日期。特别是高校提出的最后申报的截止日期,他们是指你的资料寄达的日期,不是你寄出的日期,一定不要搞错了。你在邮寄路上耽误的时间高校是不考虑的,所以材料准备齐了,就及时发出吧,不要等到最后几天再邮寄,万一路上耽误了,高校是不等你的。

二、邮寄的方式。有些大学是明确说要用快件的,有的还指定了是邮政快递才行,平信或其他快递公司的不收。大家对照各高校的章程认真读一下,别忽略了,最后钱也花了,就因为选错了邮寄方式被拒绝了可就亏大发了。

三、送达的方式。有些高校是明确说不接受个人直接寄送的材料,不管是自荐还是校荐都要由所在中学统一寄达高校,个人寄送的材料这些高校一律不予初审,大家不要忽视这一点哟。

四、交款问题。各高校都有收报名费的情况,基本上都是要通过网上支付的,这个一要按时交,二要按规定交。另外,有些高校是过一关,收一次费,这个也要有所注意,不要以为一次交费就可以了,本来这也不差钱,最后因为这几个钱没及时交上错过了机会也蛮可惜的。

五、考试安排。有的考生选报了多所高校,可是只顾上笔试时间简单错开了,忽视了两校不在同城设考点,而两地之间还有个交通往返的问题,加上发车或者航班的时间差,是不是能及时赶到两个考试地点的问题大家要算清楚。还有就是有的是笔试时间是错开了,面试时间又重合了,所以也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不要到时眼巴巴的看着有初审资格就是时间不赶趟,干急不出汗。

六、中学公示问题。有些高校明确要求中学要对入选自主招生的学生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公示,而且这个公示结果还要以高校所认同的方式及时反馈给该高校。这项工作大家不要忽视,你不反馈,他认为你程序不完全,最后你的资格就没有了。

七、完善手续。不少高校都表示通过自主招生的学生必须要和高校履行一个手续,这个手续有的是网上就完成了,有的是要纸质的寄过去。这项工作不做,最后高考时他算你主动放弃了他的自主招生资格。

八、材料的具体要求。要注意到有些内容必须是手写的,有的高校还指定是要用钢笔书写,这一定不能用签字笔的,否则初审你就拜拜了。有些校领导签字也要是亲笔签字,这个一定不要耍小聪明,冒充校领导的签字,因为你们中学不一定只有你一个人申报了这所高校,万一被高校比对出来,那你就直接game over了。另外,材料中往往还需要另附照片的(一般是用于制作准考证的),材料中不少地方都需要加盖公章,这些都不能忽略了,不要因为这些小事让人以资料不全不予审理。

九、注意分类情况。各高校还有不少新点子,分好几种层次,大家要看清楚,你符合那一类就报那一类,各类考生的录取优惠也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高考最后录取时,他给的优惠分数和保证专业的条件不同。

十、基本条件要具备。高校一般对自荐生的条件说的较模糊,但是大家还是要看清他说的基本条件。有的是要求是省级重点中学的,这是硬规定,这个条件达不到的中学那也没办法。另一类并不强调一定是省级重点中学,但是要求成绩达到百分之多少的,这个成绩你要有充分的证明,特别是没有各种竞赛成绩的学生。

十一、验证码问题。有些高校明确说他们对他们的生源基地的学生的初审会更认可。如何确定是不是他们的生源基地是要到所在中学去了解,他们确认是的,他们会向该中学通告自己网上的验证码。所以,有验证码的一定要填写验证码;没有验证码的,选报这样的高校要慎重。切不可自作聪明的去其他学校打听出一个验证码,然后就填上,因为一个中学只有一个独立的验证码。你填写别人的验证码,又用你自己这所学校的名称(多处是要加盖公章的),显然对方不会接受你的材料。

十二、装订不可马虎。所有准备工作都完成后,还有个装订的工作,不能散着一片一片的单张就寄给高校了。高校要求全部是4A纸来装订,那就不要用别的型号的纸;有些高校还要求材料的顺序不能乱,那就不要乱了人家的顺序。装订也没必要太豪华,直接用钉书机左对齐钉好也行,现在商场有那种现成的塑料装订套封出售。我觉得这个其实就很好,美观大方,经济实惠。另外,最好装订成一册。如果材料实在太多了,一册装订不完,就优中选优,精减一下,还是要一册装订完。

总之,大家要认真读章程,对你最后确定的高校的自主招生章程要做到一字一句的读,而且要深入理解章程中的含义,此话绝不夸张,信不信由你。

参加自主招生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做什么准备? 
一、笔试:
语数外必须完全过关。自主招生的笔试题题量大并且会很综合。短时间内写完很考验能力。对知识的掌握要完全熟练。
二、面试:
英语要求:
要看你考的是什么类型的学校,有些学校会有英语面试。准备一个英语的自我介绍。大致包括对自己的介绍,评价,对学校的认识,为什么要报考这所学校等。一般英语面试差不多就会围绕这些问题。
    
面试要求:
1、要自然,要自信,举止大方,率性而为(当然要恰当)即可,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大学不录自己是他们的损失; 

2、面试老师相当和蔼可爱,没必要怕他们,也没必要紧张; 

3、说话不再多,关键要条理清晰,有对别人的肯定,也有自己的观点,让老师看到你的思维品质,严谨创新; 

4、保持良好的心态,求稳,熟悉的问题尽可能回答的全面,不熟悉的问题尽力化解或转化,比方可以举例子或联系自身,如果实在是一点都不知道,就不要不懂装懂,坦诚的像老师说:“老师,很抱歉这个问题 不太熟悉,能不能给换一个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