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晚深圳大剧院,“刘诗昆盛中国经典名曲音乐会”正在举行。这场音乐会有几个亮点:一是盛中国将和乐队演奏全本的《梁祝》。盛中国的音乐会我听过很多场,但从未现场听过他的乐队版演奏,事实上他近20年来即便不是从不也是极少与乐队合作。二是刘诗昆也将与乐队合作演奏,而他虽然年轻时与费城交响乐团有过辉煌的合作,但近10年来也一直远离乐队的。三是这两位享有盛名的七旬老艺术家同台献艺,也是难得景象。
还有一个亮点是不曾料到的。多年来,盛中国演奏提琴小品,均由其日本太太濑田裕子担任钢琴伴奏。昨天节目单上三首小品也是这样标示的,裕子的照片还上了节目单封面。但演出时变了,裕子没来或者来了而未露面,钢琴伴奏由刘诗昆大师屈驾顶替。这一变竟成就一段传奇:这两位当年曾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同窗同室的艺术家,虽有50多年的友谊与交往,却从未合作演出过,昨晚是首次,主持人这么说的。这个变故,不知是否与近期的中日关系有关?
乐队是成立才一年的“深圳大剧院爱乐乐团”。这个规模已达双管编制的乐团毕竟是个业余乐团,乐手们虽大都有专业或半专业背景,但散落在各行各业,个人水平和配合默契度与专业乐团是没法比的。昨晚的曲目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指挥是从北京请来的刘凤德。两位大师虽都曾是中国音乐界的领军人物,但毕竟年老而疏于练习,在技术水准和演奏能力上都处于强弩之末。他们与这样的乐队和指挥合作,注定会产生一种较为复杂的效果。
上半场的主打曲目是《梁祝》。坦率地说,盛中国的演奏令人失望。失望并不在于此前对他的技术有多大期望。很多年来,《梁祝》都是其独奏音乐会的必奏曲目,他因此可能是全世界演奏《梁祝》次数最多的小提琴家,他改编的钢琴伴奏版也流传很广。听盛中国的《梁祝》,听的是这样一位老辈小提琴演奏家的理解和味道,是盛氏琴声的历久弥新,是小提琴音乐的优美和《梁祝》的一唱三叹。可惜昨晚这样的享受很少。技术的瑕疵是预料中的,音准和节奏的毛病则在预料之外,对一些本该柔情似水的乐句的粗糙处理,有时更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而此前我不止一次听过他与太太合作的《梁祝》,那还是很有感觉的,效果好多了。
也不全怪盛中国,麦克风是一大杀手。这样一场本该“不插电”的音乐会,却为盛中国和乐队的首席大提琴各装了一个麦克风。麦克风带来两大问题:一是质量较差,不能还原小提琴细微的声响。这使得盛中国那把本来音色不错的小提琴,却要么很响要么无声,声音变得毫无层次,支离破碎。二是失去平衡,独奏小提琴的声音常与乐队脱节,首席大提琴嗡声嗡气的对位声部常常盖过主旋律。这个情况在刘诗昆演奏钢琴时更加糟糕——在钢琴盖板完全打开的情况下,又将两个麦克风话筒塞进钢琴箱内,似乎唯恐观众听不到钢琴声。结果是很多情况下人们只听到钢琴声而听不到乐队,而此刻的钢琴声显得非常低劣,完全不是斯坦威的音色。
刘诗昆的演奏相对好些。他先后演奏了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片段、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和《黄河》的第二、第四乐章。他的器宇轩昂,他的触键力度及某些段落的独特处理,都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特别是《黄河》第四乐章大段的快速连续八度能基本保持不错,也属不易了。差错当然难免,与乐队的脱节也是一大问题。
以一个业余乐团的水准看,昨晚深圳大剧院爱乐乐团的表现算是不错的了。我有时也挺同情指挥的。刘凤德带领这样一支乐队,去艰难地跟随不太规整的演奏大师,难免踉踉跄跄。有时看他的着急,看他动作和表情之夸张甚至变形,确也非常滑稽的。
关于两位大师的合作曲目,节目单上没有印,是中国经典小品《牧歌》和克莱斯勒的《美丽的罗斯马林》。解除了乐队的牵制,两首乐曲的效果要好些,但要命的麦克风仍然在捣乱。伴奏这样的小提琴曲,钢琴里居然照旧塞着两支话筒。此刻盛中国的演奏比《梁祝》好多了,可惜小提琴声音仍被麦克风弄得支离破碎。
顺便说一句,无论上半场盛中国演奏完《梁祝》还是下半场两位大师的携手合作完毕后,女主持或指挥都是匆匆上场进入下一环节,从未给演奏家以返场谢幕的机会。不知这是刘盛本人意愿,还是主持人缺乏经验?
http://s5/middle/4ff19ddbgca4603188174&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