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熊召政历史小说《张居正》,我的看法

(2009-03-31 15:00:48)
标签:

杂谈

分类: MSN搬家

最近关注了一下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其中《张居正》是历史题材的小说,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然后上网查了一下,发现网络上对这本书评价不错,于是买了一套4册。前两天看完了前两册,有种想说说的冲动。

坦率的说,我太失望了,我觉得这套书有如下缺点:

1. 人物刻画太简单,关于心理情绪的描写过于表面化,很多处的描写太小孩子气,关于宫廷及官僚争斗一块,没能合理、合适、合情的表达人物内心活动,外部情节也没有根据斗争的发展进行铺垫。明显是没有处理好。

2. 故事情节罗列的太乱,写历史题材的,基本上都是以时间为主线,但是除主线外,还应该有很多辅线,这样才可以形成一个网络来覆盖整个情节,让人可以按图索骥。很显然这本书在情节的层次性叙述上功力欠佳。而且,对于情节的叙述过于平直,小说如果想吸引读者,情节无非“跌宕起伏”四个字,这本书处理的不好。

3. 人物感情方面。可以说,作者是想立体的刻画一个人物,尤其是张居正,一代权相。对于人物小说题材来说,刻画人物也就两个方面:功过和女人。我觉得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很多作者非要给那些人物安插一个所谓的红粉知己,来反映出这些人物的铁血柔情。当然,这也不是不可以,而且小说界也有很多成功的先例,比如二月河的《雍正王朝》中的乔引娣,通过女人的眼睛来看男人,尤其是英雄搬的男人倒也是一个别具匠心的观察面。在本书中,作者安插了一个虚拟人物,玉娘,读完这两册,我只有一个感觉,假,且 恶俗。

4. 人物语言的运用。中国有句话,叫什么人说什么话。我们经常开会,经常听大的小的领导发言。很多人就会觉得,有的领导一发言就让人觉得有水平,果然是当领导的。而有的领导一发言,就让人觉得,这样没水平的人怎么能当上领导呢,上一级领导眼睛瞎了?  看完熊召政的《张居正》,你就会有后一种感觉。 作者没有能很好的揣摩好人物的口吻,所以说出来的话,就让人觉得这是作者说话的水平,而不是张居正说话的水平。

5. 小说的思想。我觉得作者没有搞明白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按照作者所说,他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张居正,一个有血有肉的张居正。但是,有一点,什么样的张居正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是无法还原的,我们不能因为这个理由就随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裁剪人物,从街上拉个乞丐或白痴来,给他穿上张居正的衣服,很显然,这个乞丐或白痴也是有血有肉的,难道他就可以成为一个真实的张居正么?简单的说,作者没有把握好张居正这个任务,以至于他写出来的人物,让人觉得太。。。肤浅。

对于张居正,可以说自明朝以来,就是个争议人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誉之者或过其实,毁之者或失其真”。应该说选择张居正这种人物作为小说题材时是应该很慎重的,毕竟这个人物不适合戏说。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很多,但是真正称得上是划时代的人物的,没有几个,张居正是一个。应该说这个人是一个受当时时代环境影响却又想影响时代的人物。我看过朱东润写的《张居正》,带着考据精神的传记,参考了很多当时的历史记录、奏章、诗文, 很详细,我很喜欢,因为你只要看了这本书,你就能感受到那种谨慎的写作态度。

6. 写作的态度问题。什么样的作品最让人觉得恶心?这个我们都明白,只要看看我们天朝的样板戏,忠字舞啊等等发明,就能明白,取材不知抉择和持论不能中肯的作品是不能长久流传和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的。人物传记允许作者有发挥的余地,但是这种发挥不能升级为颂扬传主的宗旨,否则就丧失了文学的价值。中国目前的历史小说,严格说不能说是历史小说,只是一些嬉笑怒骂,似小说而不是小说,似史实而又非史实的玩意儿。而中国目前需要的是一种有来历、有证据、不忌繁琐、不事颂扬的作品。而作为一个作者,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笑骂者任其笑骂,公道自在我心”,应该有一种这样的态度。

 

对于人物传记,想写好很难,为什么呢?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一生,自己的世界,每一个人的故事在一个优秀的文学家手里都可以变成一个动人的篇章,所以说所有人,所有事都可以是文学传记的题材。但是,事实上这只是个理想的境界,很显然,一个平凡的人物是很难引起读者的关注的,所以如果以一个平凡人物做传的话,作者运用细腻的文学刀笔,一点点,一点点的刻画这个人物,从人格分析入手,从真实实际破茧,这样才能引发读者对于这个平凡人物的共鸣,然后才能让读者体味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对于一个传记家来说,他认识的人也只有身边最有限的一些人,假如是为一个陌生的平凡人做传,也是很难分析其人格精神的,而且也很难找到与平凡人相关的资料。 这就是传记大多数是伟大人物的原因,虽然他们不在了,但是留下了很多与其相关的资料,传记家可以通过这些资料来最大限度的还原人物。所以传记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作者的文学水平,还与传记与史料的结合程度紧密相关。而在熊召政的这本书里,虚拟构造的程度太多,而熊召政对于人物的把握又不够有力度,所以这本书不能叫历史小说,只能叫以一个历史人物为主角的小说。

 

这种书怎么能得茅盾文学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