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1
在我们日渐被都市车水马龙的喧嚣和夜晚七彩霓虹的荼糜弄得不知所措时,猛然间在他乡看到沉睡如梦中的的村庄,整个人会在混沌之中,立刻惊醒过来。
如果没有这一次沿着山西境内的黄河之行,我牙根就不知道在山西碛口,还有这样一个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的建筑群叫李家山。

P2
李家山村位于山西碛口镇黄河岸边向南5公里,隐于大山深处。
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山体与建筑结合之完美,人居环境自然之美,窑洞层层叠置错落之美,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

P3
汽车沿着盘璇而狭窄的山路开了十多分钟后,到达了村子的最高处。站在山头上,可以腑瞰整个村庄的全貌。
没有即刻走进村里,反到是在村口站了好几分钟,才缓步向村里走去。
整个世间很宁静,没有听闻鸡鸣狗吠,更没有看到有村民出现,村子像是在沉沉的梦中安睡。
如果不是满山遍野刚挂上果实的枣树为这里点燃生气,画家吴老先生对这里的形容还真是恰如其份。

P4
这些随山就势,层层叠叠的老建筑,在无形之中,道出了这里曾经的人丁兴旺与辉煌。
但是眼前看到的一切,让我有些许不解,如此规模宏大的村落,怎么就看不到一个村民出现呢?

P5
在我还在找寻答案之时,被一阵嚷叫声所打断了。
寻声向前望去,一个老妇人在不远处住着拐杖,伸出颤抖的手指对着我和同去的小伙伴,用听不懂的方言叫喊着,其神情很严厉。
满以为是我们冒然的探访扰乱了他们的生活,所以有些惬意地看了她几眼,没有理会她,便从她的身边一晃而过。

P6
她是我们进入村子后看到的第一个村民,尽管她刚才那一阵叫嚷让我不明就里,但是终于看到有村民出现,心里反到镇定了许多。

P7
据《李氏宗谱簿》载:“始祖李端,明成化年间(1465—— 1487),由临县上西坡村迁往临县招贤都三甲李家山村。”
李氏家族经世代繁衍,到清中叶已成大户。时值碛口商阜繁荣,李家也插足于商业。据(宗谱)与口碑资料佐证,时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的“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的“三和厚”。此两家财路亨通、日进斗银,在碛口可以与西湾村陈氏比富。

P8
有了钱,就逐渐开始大动土木。他们请来风水先生观看,见李家山村有两条向南流的小沟,在村南汇合,注入黄河,两沟之间的山峁,形似凤凰头,左右两山则是风翼了。这个四面环山的地形,风水先生连连说好:“此屯系艮龙庚向,东山月出中格穴也,毋逶迤者恐丑寅气入也,富而且贵龙之应……”(载宗谱)

P9
东财主家在凤身上修建,西财主家在凤的右翼上修建,凤的左翼依然是旧村。东西财主好象在暗暗较量,在几百米约
40度的高山坡上,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到顶,多达九层,其造型不同,风格殊异。

P10
李家山村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

P11
现在李家山村大大小小有百十来院, 400多孔(间)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
760多口人。西面清代建筑群,多为李姓居住,虽有一些破破烂烂,却还基本保存完好。凤的左翼沟里,依然还称旧村或小村,住着陈、崔两姓人家,他们说在李姓迁来之前,这儿叫陈家湾。
P12
小村和大村相比,建筑风格完全是两个天地。小村至今还有人住着“一柱香”独门独窗土窑洞,有人说他们还是过着原始穴居生活,那就住房而言,一点儿也不是夸张。另外村子里多以土窑接口子,石拱窑洞,砖瓦建筑是很少见的。

P13
已接近晌午时间,依然没有看到做饭的炊烟升起,整个村子里安静得都能听到自己的呼吸。不甘心就这样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于是决定敲门入户,近距离地找寻当地人家,一探究竟。

P14 客栈——黄河人家
看到这家外墙上写有“黄河人家”几个大字,于是率步前往。
院门虚掩着,推开房门,只见院落里有两个小孩子在玩耍,还不待我们说话,他们就用浓浓的山西话叫开了:“妈妈、妈妈,有人来了。”
回转身时,身后已站着一位中年妇女,她就是这家客栈的女主人。
听她介绍,自从有不少网友来过这里后,经他们在网络上的介绍,来旅游的人也日益多了起来,在旺季,如果住在这里再吃早晚两顿饭,花费也不会超过100元。
这里现在有两三家客栈,李银兰四合院是最早接待游客的,条件相对好一些,有免费WI—FI上网,而在李建新住宿,则有公共浴室,厕所在院外,条件差些。但是主人热情好客,淳朴、服务周到!
这家三口,是我们在村子里看到的第二拔村民。

P15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当地部门的重视,这里日渐成为观光者们的选择的景点之一。只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以前来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是省外的游客。
P16
虽然不如其他地方的景色那样艳丽惊人,但是这里更有一种自然淳朴的吸引力让人想亲切。我甚至暗想,如果有一天我生活的天地让我无法忍受之时,来这里逃避外界的纷扰,也不失是个好地方。

P17
这样的生活物件离城市的人们的生活很远,但却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P18
些许我是夏天来到这里,满目的绿色给这里增色不少。多了一份南国的柔情,少了一份北方的粗圹。
P19
没有城市里的精细,但是眼中所到之处都很干净。
P20
闲花野草点缀了这里的犷然之美。
P21
来到对面这户人家时,推开那篱笆门,我们走了进去。
在我们细细打量这个院落时,窑洞里走出了一个中年男人。他诧异地看我们,我们忙着说对不起的同时,也请求他允许我们在他的小院里看看。
他善意的答应了。

P22
小院不大,和前面看到的那些院落相比,更为衰败,但还算整洁。一只小花猫围着我们跑来跑去,一点也不诧生。
男主人也不多问我们什么,反身走进了窑洞里。
我们就东拍拍,西看看,终究按柰不住心里的许多好奇与疑惑,回转身来向男主人住的窑洞走去。

P23
窑洞大不,里面的光线有些灰暗,一盏布满灰尘的节能灯没有生气地挂在房中间;灯下靠近门窗的是零乱的土炕,上面放着一床黑黝黝的棉被,炕的尽头就是一个土灶。
男主人正在和面做饭,乘着这机会,我们不失时机地问起了村庄里的一些情况。
他告诉我们,村里现在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孩童,年轻人都出去挣钱了。条件好一些的,会住在碛口这种相对地理条件好、生活更为方便的地方。
他说他没有成家,独自住在这两间不大的窑洞里,以种植大枣为生。
同去的EVA很好奇他中午吃什么,他说做面条。心细的EVA说,做面条也得有鸡蛋和西红柿吧?
主人说去买一次菜也很困难,凑合着吃吧!
他,是我们在村里见到的第三拔人。
P24
为了不打扰到他做饭,我们便与他告别。
走出院子的时候,EVA的表情有些怪异,她欲言又止让我们好奇起来。
她说这男主人一个人生活就很可怜了,而做个面条连最基本的西红柿都没有,更是好可怜。
EVA的话让我也沉重了起来,她很后悔在来村里时,没有将路上买的香蕉带过来送给他,听她这样说,本来有些沉重的我差点笑出声来。
我说与其后悔没送香蕉不如来点实际的,她说我们送他50元钱吧。我说50元钱拿得出手吗?她想了想说送100吧,我说行。
P25
钱是让我拿给他的,EVA说她害怕自己去送钱会哭出来,善心的EVA后来心情好了一些,但是一路上还是因为他做面条没有基本的鸡蛋与西红柿念叨了好久。
P26

P27
在离开李家山时,我们再次与初来时那个拄着拐杖、指着我们高声嚷叫的老大娘在村道上相遇了。
而这一次她的目光好似温情了许多,声音也和蔼了许多,她用拐杖敲着村道边上因雨水淋跨的墙面说:我们刚进村里时,她怕这墙壁再次跨塌伤到我们,所以才指着我们高声提示。
为什么初进村子里,我们没听懂她说的话?
为什么离开村子里,她说的一切我们都听懂了?
那一刻,想流泪的不止是EVA一个人了,包括我、也包括无须豆蔻、行走大地。
P28
在写这篇博文之前,我在网上搜到了博主“夜凉如水”在写李家山的博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画画的人在李家山画的画,赚了钱,走了;拍电视的人,得了名利,也走了;坚守在李家山的还是那些世世代代的居民。”
“李家山是一个需要时间慢慢品味的一个地方,一个人在村子悠闲的转悠,可以听听老人哼唱的走西口,可以看看错落有致的民居。对了,记得装一些零钱,遇上卖山货的老人,不要讨价还价,能多买一些是一些,也别计较分量是不是够,他们真的很不容易。。。。。。”
这段文字,也说出了我心里想说的话。
P29
P30
小贴士:李家山村于2009年1月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旅游交通:从太原出发直达碛口的客车每天只有一班次,每天中午12:00
左右发车,到达碛口为当日下午,全程票价 75元 / 人。
从离石出发可以在车站直接转乘发往碛口的客车,车型主要为中巴,发车时间从上午09:00点一直到下午 117:00票价 8 元 /
人。
到碛口后,遇桥右拐上桥,过桥后继续右转,向前约50m,左手下行有一土路(容易被忽略),此路通向李家山,也可包车。30元包送!
住宿:李银兰四合院是最早接待游客的地方,著名的画家吴冠中老先生曾两次入住她家。住宿条件优越,有免费WIFI.在这里可睡窑洞土炕,吃农家饭,让您亲身感受一把地道的黄土风情。具体可网上查询,预定。
P31
此篇博文中,有关于李家山的文字资料,来源于《古镇碛口》主编:王洪廷
在此深表感谢!
P32
P33 远去的李家山,远去了的村庄
由于博客好友人数已达上限, 加不进新朋友了,请多原谅!
我更多旅行及时动态,请关注我新浪微博:托斯卡纳TSK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