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的阴雨让人好生烦恼,本想在这秋的季节出外拍一些红叶,偏因这场秋雨冲淡了那份兴致。无赖,只好倦缩在家里,也无心做任何事,除了睡觉、吃饭、上班,连上网也少了。
对于光临我“家”的新老朋友,我很感谢你们的到来,同时也为自己未能及时对你们留下的评论没有一一回复也深感愧疚,在此,“托斯卡纳”深深地道上一句”对不起了!各位新老朋友。”

二千多年前古蜀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明清时代的木屋民舍,石板小径,古战场、古佛洞流传着神奇的故事,形成了黄龙溪特有的历史、文化、风光名胜。镇上古牌坊、古寺庙、古建筑民居与古榕树、古崖墓浑然一体,古色古香,与现代大都市形成鲜明的对比。
丽江古城具备的古朴,这里有之。但是这里特有的安静,却是现在的丽江所看不到的了。



古镇黄龙溪之所以为游人所青睐,是因为这里不仅山青水秀,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嘈杂;更因这里弯弯曲曲的石径古道,河边飞檐翘角的木质吊脚楼,街道上的茶楼店铺,古庙内的缭绕青烟等,展现出一幅四川乡镇的民俗风情图,给人一种古朴而又新奇的感受。
如果想远离都市的暄嚣,那这里是一个可以让你的心得到慰藉的好场所。



即使是“当铺”,都有着行道上的一套规定。

闲时摆在小巷的石磨,可供游人拍照,主人一旦需用它来磨豆花之时,同样可以派上大用场。

麻绳和稻草编制而成的“草鞋”。

川西坝子乡村里最常见的交通工具——鸡公车,可载人载物。
只是当年‘抓壮丁“中,三嫂子坐着鸡公车去见王保长的情景,早已成了儿时的记忆。

小镇上的艺术家。

有道是:“少不入川,老不出川”,形象地勾勒出了川西平原上,人们富足而闲散的生活方式。
在旧时的“赌局”门前,古镇的居民早已泡好了花茶,摆开了“战场”,小打小闹地赌上一把。



夏天用做卖“冰粉”、“刨冰”的手推车,主人也随着季节的更替,适时改卖起了自制的当地特色小吃。

阳光透过树叶,稀疏投下斑驳光影。
村民就在路边档口摆好自家种的时令蔬菜,无需高声吆喝叫卖,自有主顾上前购买。



特产:黄龙黑芝麻糕,海椒(川辣椒)及椒油、椒面,黄龙溪茶叶(蜀茶基地,有黄芽、龙珠、清明香等20多个品种),成都麻羊,脐橙等。




1983年盛夏,当黄龙溪还未完全向世人撩开其神秘面纱时,一群俊男靓女突然开赴黄龙溪,把古镇唯一一家客栈塞得满满的。第二天,一群古妆男女闪现在古街古巷,摄影师忙前赶后累得满头大汗。“黄龙溪在拍电影……”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向四面传播,远至彭山、仁寿、新津的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黄龙溪,许多人在这个古镇上“安营扎寨”,数十天里伴着摄制组的水银灯闪烁。
这就是当年峨嵋电影制片厂首次选中黄龙溪古镇为外景地,拍摄历史故事片《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地方。


节庆: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有耍火龙,彩龙,水龙等。

现代社会,什么东西都可以复制,可是这里特有的古风古韵和当地人的闲散生活习性,却不是轻易可用“复制”二字让其再生的。
这不,悠闲的店主坐在自家门前,哼着小曲,纳着鞋底,照看着生意。这般光景,却是很多地方难得一见的。

现代之风吹进了这个古朴的小镇。
这曾经让大明星巩莉名噪一时的红肚兜,现在也高高地挂在了古镇的小店里。
印着不同文字图案的铁皮香烟盒。
近几年,中央电视台对黄龙溪这座古镇可谓是情有独钟。1998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首次在黄龙溪拍摄了《黄龙溪烧火龙》。随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新开的《记事》栏目,又将《黄龙溪今日》作为首播节目播出。央视二套、七套节目正与黄龙溪联系,也欲来古镇沐浴古香、古风。
黄龙溪迄今保留着正月表演火龙灯、狮灯、牛儿灯、幺妹儿灯、四月初八放生会、端阳节赛龙舟,还有代代相传的府河号子、民间儿歌、童谣、谚语,扯响簧、翻筋斗、踢毽子等。古镇至今保留着打更的习俗,按时辰鸣锣报时从亥时(晚九点)起打更,每个时辰打一更,直到卯时(早上五点),共打五更,一更鸣锣一声,二更鸣锣两声,依次类推。夜深人静之时,清脆的打更声会让你睡得分外香甜。
我心爱的小镇——四川双流黄龙溪(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f1557f0100b4su.html
我心爱的小镇——四川双流黄龙溪(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f1557f0100b59x.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