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究是情感战胜了理智。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四个月,我再次来到了彭州白鹿镇的“白鹿书院”(领报修院)。
大地震后,很害怕触及到有关地震的一些事,因而极少地谈及这些,仿佛让那过去了的悲痛就此随风散去。但对于曾经去过的“白鹿书院”,始终有一种挥不去的牵挂。于是,中秋节后,央求好友开车,与我一同又踏上了那条熟悉的山路。
一路上,仿佛有种一种默契,我俩谁也没有谈起大地震的事,只是行进的途中,不时睁大眼晴,看着道路两旁。
车驶过彭州城后,临时安置点也就多了起来,望着曾经饱受灾难折磨的那些村民,如今有了干净整洁的栖身之地时,内心好像稳妥了许多。尽管这只是临时的居所,但从他们那安详、笑意盈盈的脸上,能感觉到,他们正在慢慢地度过难关。
车驶离高速公路后,走上了通往白鹿镇的县级公路。本已就凹凸不平的公路经地震破坏,就更显得破烂不堪。道路两旁,可以看到成片倒塌的房舍被清理的痕迹,既便是没有倒塌的,从墙体那些裂纹上也知道是不能住人的了。
曾经满目苍翠的青山,因震后,土质的松软,造成了大面积的塌方,那光秃秃的山脊,让人看后,有种说不出的痛。
一路颠簸,终于到了路的尽头。停车下来,大吸一口山野清新的空气,调整好心绪,开始步行在山间通往“白鹿书院”那条熟悉的小道上。
这条熟悉的山间小道,引领着我们走向山坳中的“白鹿书院”。
让我们很惊讶的是:路边这座摇摇欲坠老房子,居然经受住了大地震和余震的侵袭,敖然伫立在这天地之间。
很快就走到了书院跟前,以前的石墙石门早已不知身在何处。四周被木板围住,让人可以靠近,但却无法进入。两块大大的政府公告牌,明文禁止游人进入到书院深处。
找到当地的值守人员,期翼他让我们进去。他说必须凭相关文物部门的“通行证”方可进入。一句话就打发了我们。
站在外面拍了两张相片后,我心有不甘,再次找到了值守人员,又是递烟,又是极尽哀求,念及我们大老远来一次不容易,我们对这里又情有独钟,就网开一面,让我们进去看看。
费用口吞,他那没有表情的脸仍没有一丝怜悯放行的样子,我心生一计,就说我信奉天主教。加上朋友说,只要让我们进去,给点钱也行。这话一出,那张看似很公事公办的面孔,终于松动了。
在来之前,就从电视、报纸上得知这里在大地震中被痍为平地。但是切身面对着这满目的疮痍之时,你才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毁于一旦。(贴上3张我在今年4月份,地震前拍得相片,做个对比)。
相机快门发出的每一下“咔嚓”声,都让人的心里有种撕痛感。
我的心就在这一次次刺痛的同时,用相机记录下震后,我再次在这里见到的这一切。
曾经立在石门入口处、刻有“全国文物保护”几个字的石碑,现在移到了院子里来。而在这石碑后面的拱门,曾是许多新婚情侣拍婚纱的地方。
主教堂除了正面大理石门尚存一些外,全部坍塌。建筑用的钢管脚手架支撑着欲倒的门柱,以待日后重建。
空坝上,堆放着从毁坏房舍中清理出来的木头大梁,用朔料布盖着。远远看过去,仿似一个个倒下去的人,让人触目又惊心。
四处散落着残砖碎瓦,从坝子的整洁上看,这还是经过工作人员认真清理过的。虽如此,我仍无法想像在地震来临的那一霎,这里天旋地转,灰飞烟灭的情形究竟是何种可怕的程度。
我小心奕奕地行走在其间,生怕因自己的动作过大,对这里再次造成什么伤害。
就连呼吸,都变得轻若游丝。
(未完待续)
相关博文:
那一刻,我止不住潸然泪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f1557f01009njr.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