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知道这个世上还有一种美妙的声音叫音乐后,就开始喜欢上了音乐这种歌颂美好、传递情感的艺术载体。
有些人,就是为了音乐而生,由此写出了很多响彻于世的音乐巨著;有些人,是为了表达音乐而生,因而唱红、奏红了不少名段名曲,还有的一些人,就是为了被音乐感动而生,由此就有了聆听美妙声音的人。第一位是作者、第二位是演唱(奏)者,第三位算是爱好者。
自打有了这个爱好后,生活中有好多闲遐的时光是在聆听音乐中度过的。无论是表现知音情谊的古琴曲〈高山流水〉,还是生死爱情的〈梁祝〉,抑或是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无一不让我多次留连在他们曾经生活过的故事里。
爱音乐,让我收藏了近2000多张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CD;爱音乐,也让我对人生和生活有了一颗感恩、知足、平和的心。
音乐声中,我感动着他们的感动,我幸福着他们的幸福。
很多年前,《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牢牢地记住了朱哲琴。又过了很多年,朱哲琴用《阿姐鼓》深深地感动了我。
“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想阿姐啊。。。。。。”
当这干净、悠远、甚至还有点另类的新音乐流淌进我的耳朵里时,还有一点不适应的生涩。只感觉这种音乐来自很远的地方。唯一喜欢音响里发出的那种雄壮和低沉的鼓声,只觉得这种厚重打在人的心上,让人痛快淋漓。
“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我突然间就懂得了她,从此我就天天天天地找阿姐啊。玛尼堆坐着一位老人,反反复复念立夏一句话:嗡嘛尼呗咪吽。"
。。。。。。
每一段音乐后面都有着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
然而我听了好多遍这首歌,每一个音符都记住在心,可仍然没有真正了解其内涵。
在一个有着些许阳光的下午,不经意地了解到了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一个有着语言残障的藏族女孩,为了能像其他人那样在菩萨的面前用自己的嘴巴清晰地发出“嗡嘛尼呗咪吽”这六字真言,于是她就离开了家,四处寻觅良医,企求能治好她的病。终因山高路远,路途艰辛,长途跋涉中倒了下去,再也没有起来。临死前,她用手比划着表明了自己最后的心愿:在她死后,将她身上的皮剥下,做成一面鼓。这样,每当人们敲响这面人皮鼓的时候,天边传来的阵阵鼓声,就是她开口讲出的话。。。。。。。
“嗡嘛尼呗咪吽、嗡嘛尼呗咪吽、嗡嘛尼呗咪吽、嗡嘛尼呗咪吽。。。。。。”
那一刻,当这震撼的鼓声从天边传入到的我耳畔时,我发现,我竟泪流满面。
终于听懂了<阿姐鼓>,终于明了了作者的心。在踏向西藏的路途上,我甚至懂得了沿途那些信众不畏艰难的长途旅行。
还有什么样的故事能这样打动人心?还有什么样的举动让人这样为之动容?
如果真有神明,我会深深地企求菩萨让虔诚善良的人们在肉身离开凡世以后,保佑他们的灵魂升入天空,让他们到极乐世界去,不再为凡尘所困、不在为疾苦所扰。
有真正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他们知道活在世上的意义所在。
佛教告诉人们积德、积善、弃恶做人、普度众生。
因此,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对神明的敬仰早已超出了一切。
这些年来,前后换了好多套音响,而每一次我都会很敬重地找出《阿姐鼓》这张CD来,用来测试音响的低频。而每当那阵阵鼓声敲进我骨子里时,我仿佛看到了行走在崎岖山路上的那位藏族女孩,仿佛了看到众多行着长礼,匍匐在地,前往圣地去顶礼膜拜的人们。
一次次的感动中,甚至依稀听到了我在四川藏区认的那位藏族老妈妈对我的声声呼唤。。。。。。
泣血的鼓声感动着我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阿姐鼓》和《拉萨谣》以后,歌者朱哲琴沉寂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想,她可能已无法再超越她自己用心,用血凝聚出的《阿姐鼓》了。尽管这样,人们一直没有忘记她,至少在当今翻唱成风的那些所谓的发烧碟里,还没有一个人敢站来翻唱《阿姐鼓》。
不是随便唱了几首歌的人敢称自己是歌者的,充其量他们只是星,一颗流星。
什么是精典,《阿姐鼓》这就是精典。
精典不是任何人和事都可能打破与超越的。
今夜,我再次感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