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书桌(完整版)
(2009-04-15 23:29:01)
标签:
杂谈 |
(21世纪网今天在我的专栏里发表了我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教授的书桌》,但把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一段引文弄丢了,以致于读者很可能会觉得这个标题莫名其妙。这篇文章的全文以前没有在网上出现过。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在天涯社区里有一个网友三年多前就这篇文章写了一篇评论。我把它粘贴在这里:
2005年12月22日
冬至。气温骤然回升至零上4摄氏度,比起昨天的寒风刺骨,不似一个季节。GG说,老天爷都睡颠倒了。
夜,读杂书,随便翻看LG的《21世纪商业评论》。读到“教授的书桌”理论,颇有灌顶之感。文中引用了哈肯在《协同学》中的一个例子:
一位教授的书桌,常常看起来杂乱无章。但当清洁女工把它整理一番之后,第二天教授却非常生气,因为——正如教授所说的那样——他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料,现在却找不到了。问题出在哪里?在与此无关的人看来,书桌没有好好整理,但教授却清楚地知道有关的书或稿件放在哪里。如果清洁女工把东西整理一番,不啻创建了另一种状态。。。。。。。换言之,教授桌上的东西被“有序”地整理过后,导致了无序。
所以,简单和粗陋的有序其实是一种无序。在作者看来,真正的有序是一种动态的生命体式的有序,其每一个变量同时也包含着众多的变量。这就是说,眼前的有序里正酝酿着无序,混沌与有序一刻不停地在试图侵入对方的领地。系统的过度有序会导致新的混沌,系统相互制衡、条分缕析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混沌来搅局,动态平衡就会被陷入到死而不僵的静态平衡中。所以,作者希望的理想状态是“远离有序的有序,远离混沌的混沌”,前者是静态的、死的,后者是动态的,活的。一个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就存在于“混沌和有序的边缘”。
在这样的视角下,管理的实质是什么?是对“例外”和不稳定因素的驯服和对有序性的追求。任何需要管理的事物都必然打破有序、触犯规戒、抵触协调的可能性,否则无需“管”也无需“理”。但管理面临着一个悖论:对有序的追求可能最终毁灭有序。就是所谓的管“死”了,因为系统丧失了原始的生命力。无序和混沌,曾经是水源,是生命的种子。
管理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世界观,管理者的成熟就是世界观的成熟。没有正确的、终极的答案,只是寻找相对有效的方案。因为在管理的世界里,只有永恒的问题。
其实这也是符合辨证法的。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用一成不变的制度、规范去管理、约束总在变化的人和事,无异于刻舟求剑。
21世纪网发表的文章漏掉的恰恰是哈肯举的这个例子。明天会告诉他们编辑把这一段加上去。这里我先把这篇文章的全文贴在这里,供大家批判。)
教授的书桌
一个企业的决策方式无论是诸葛亮式的还是“三个臭皮匠”式的,都要经历“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习惯于从古书里寻觅“中国式管理”智慧的企业家们想起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的“学问三境界”: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听君一言,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三国演义》里刘备常说的这句话,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从善如流的“无能型领导”的风格。但一个真正有“杀伤力”的决策,一定不是从一次性的“拨云雾而见青天”中得来的。“从善如流”只是一种态度,在理智上,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是与任何简洁明快的答案谨慎地保持距离的。在心理品质上,他是一个以建设性为导向的 “含蓄的说不者”,当众人都在雾中行走的时候,他以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思想穿透力拨除云雾,而当大家因见青天而忘乎所以的时候,他会有意地释放云雾,在混沌与有序的交战中大大提升决策的质量。
简单和粗陋的有序其实是一种无序,与“远离平衡态的平衡”实隔天渊。真正的管理者不是寻求简单有序的清洁工,管理的目标不是有序,而是远离有序的有序,远离混沌的混沌。天真的管理者终日在寻找种种答案——一个无视商业情景复杂性的强加的有序,如同初涉人世的孩子在看电影的时候总是问谁是好人还是坏人——他无法忍受一个好坏不分的“无序”的世界,他要通过明确的答案让自己的思维从“混沌到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