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西筷子巷

(2014-09-26 20:39:01)
分类: 转载精品
小时候经常听长辈说我们从江西筷子巷来,因此转载
http://www.jnds.com.cn/thread-85295-1-1.html
啊!梦中的瓦屑坝......
好几次,听父亲说,我们是从江西迁来的。当时没怎么在意。但是冥冥之中,好象有什么力量,促使我知道这一段先人的历史。冥冥之中,让我知道了瓦屑(西)坝。瓦屑坝,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地名,它让我们的先祖魂牵梦萦;瓦屑坝,一个魂牵梦萦的地方,那是我远去的故乡。
长辈们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明朝末年,李自成大军"三洗"河南,杀的豫南10里无人烟,特别是固始南部和商城全境,几乎是百里无鸡鸣,山川遍野,荆棘丛生。有一年春天,康熙皇帝突然派兵将我的祖先姚瑄和其它姓氏的人们驱赶到鄱阳湖畔的瓦西坝上,等候的大船已扬起了风帆,这是一个古老的渡口,祖先们在此乘船驶入茫茫湖水,驶向长江,驶入淮河,再入史河,终于有一天,河水成溪流,大船驶入大别山脚下的商城县境内后再也开不动了,人们被驱赶下船,迎接的官兵早已在此等候,他们将移民们分别安插在荒芜的土地上,插草为标,圈地为家。瓦西坝是这些移民对故乡陆地的最后记忆,对于丧失了祖先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江西瓦西坝就是他们的根。因事出突然,传说、记载出现了断层,全部停留在被迁移的那一刻。再远就无从考证了,落户在金寨、固始、商城、光山,众多移民的后代也都有此难堪的境况,远去的祖先是谁?更远的家园在哪里?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所以,瓦西坝留给这些移民后代太多的遐想。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目的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九江两府各县。
商城县90%以上人祖先来自江西瓦屑坝(或者南昌筷子巷)。我知道,90%以上的商城人来自江西瓦屑坝,或者南昌筷子巷。在网上,发现很多光山、潢川、固始等县的人也来自江西,甚至我遇到一个息县人,也说他家来自江西瓦屑坝。我推断,绝大多数信阳人来自江西。实际上,整个江淮地区,似乎都是江西移民的后代。瓦西坝老家,那是水的世界。对水的依恋促使他们在住宅周围挖出了像湖泊一样的水塘,和绕宅而围的水沟。这种现象在当地居民是少有的。而大概是前几年一个冬天,寒假里,我在一高中同学家里,发现了“熏笼”,当时她正在用熏笼边烤火,边看电视。我当时很好奇,因为我去过江西九江,“熏笼”在九江,是家家都有的。是木制的中空的结构,做工精美,下面可以加炭火,上面可以当凳子坐,也可以走到哪里,提到哪里。这足以证明,我们的祖辈从鄱阳湖畔瓦屑坝来到大别山以后,还保留着故乡的传统。还有大别山区的独特方言,也是从江西带来的,只是年代久远,逐渐因中原官话的影响而被同化。
再翻开《商城县志》,在人口一栏里有这样记载:明末、清初,境内连年遭受兵燹和水旱灾,大部分地区十室九空,其原由一为当时特定之历史环境,再为波阳之地理位置决定。波阳古属饶州,滨鄱阳湖,与古徽州、九江接壤。元以前徽州太平,人口膨胀,逐渐溢出,迁入富裕之饶州与九江郡。元末战乱频仍,为躲避战火,百姓逐次迁移。明初之时,官府对移民开垦土地私有合法化,享受赋税优惠,吸引了众多百姓;又为剥离宗族之势力而集中移民(民间称之“赶散”,因宗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政府分而治之。移民之兄弟皆不许居住在一起)。江西饶州之瓦屑坝,其时作为官府指定港口承担起移民之重任。可怜我们的先辈,在鄱阳湖之瓦屑坝,登舟踏上遥远的未知路!此一去已六百年矣!故乡虽已远去,祖先血脉仍存,护佑永远。 我相信冥冥中的宿命,相信佛说因果,相信是祖先的佑护,让我知道我们远去的故乡。在我还不知道瓦屑坝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曾经莫名其妙的梦见我独自一人到了鄱阳湖,依稀记得,梦里很执着那里的美丽,很舍不下那烟波浩淼的湖水,回忆起那个梦,至今心中还有一丝淡淡的美丽的忧伤。原来梦里那份美丽的忧伤,是乡愁?!
瓦屑坝,我梦中的故乡!
这一生,最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一生,最爱青砖,小瓦,马头墙。
何曾想到?让我魂牵梦萦的鄱阳湖,让我魂牵梦萦的粉墙黛瓦马头墙,原本就是我的根....

在江西,从明初到清嘉庆时,官方有组织的移民,再加上民间自发地离去,有统计说达到了几百万人。据复旦大学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的弟子曹树基博士考证,在明朝,如同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主要移民点,在南方的两个主要移民点,均在江西境内,一为鄱阳的“瓦屑坝”,一为南昌城里的瓦子角。关于"解手"一词的由来,民间也有传说,在明朝初期对江西的强制移民过程中,官方都将两个人的手反绑在一起,遇内急上厕所时才将手解开,因此后来江西人的土话都将上厕所叫"解手"。
另据称江西瓦屑坝、苏州阊门外、南雄珠玑巷、南京杨柳巷、南昌筷子巷也是明初向外移民集中的地方。现在人们祭祖往往在供品上插根筷子,据说是由于从南昌筷子巷迁民而来的缘故。明初朱元璋、陈友谅大战鄱阳湖,人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外逃。而在元末明初在江西鄱阳湖设有竹木局。
南昌有条筷子街,古时是卖竹器的。南昌的瓦子角迁移了大量的人出省,是南方一个重要的人口迁移地。南昌的筷子街也许就是,因为南昌的瓦子角是南方一个很重要的移民地,而筷子街离瓦子角不到500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