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当前走势所引发的深层次思考

(2013-02-22 17:16:53)
标签:

股票

分类: 陈操
   在经历了周四的长阴之后,大盘在周五维持着小幅震荡的走势,最后一个小时,在银行等权重股下跌的影响下,股指最终小幅小跌,个股也呈现出跌多涨少的局面。纵观节后大盘的调整,其根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在节前所分析的,权重股在经历前期大幅拉升之后,它们一旦形成连续的短线调整,必然会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另一个就是春节之后,央行单周9100亿的巨额回购引发了市场对于流动性的担忧。因此在周二文章中,我提出“大盘将出现阶段性的调整走势”的观点。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一周的下跌呢?昨天晚上我和我的同学在吃饭的时候正好聊起了这个话题。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市场之所以下跌来得气势汹汹(昨天沪综指创下15个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其根源在于银行等权重股,而埋下银行等权重股下跌隐患的就是1月中下旬之后,市场对于周期性个股近似于逼空式的追涨。为什么当时市场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很简单,这轮行情从12月初起步开始,始作俑者就是以QFII为代表的外资,主攻的方向就是银行和地产等周期性权重股,而从一开始,国内的机构、基金都还沉浸在无限的恐惧当中,因此在当时的市场中呈现出两个极端表现:越是大股票、越是周期性股票,越吃香,而其它大多个股,除了有着年报高送转预期的中小盘新股以外,大多都只是跟随指数被动性反弹。等国内的精英们开始感觉到行情不是他们所判断的那样,指数也早从2000点以下回到了2200点附近,这个时候在“强者恒强”的趋势心理主导下,市场所谓的二八行情演绎到了一个极致——过半银行股股价回到了3000点以上的价位,1月底甚至更有机构喊出了银行股还能再涨3倍的豪言壮语!隐患就是在这个时候埋下的!——细心的投资者可以发现,最近一周银行股连续的下跌,不仅跌得义无反顾,更是让大部分的银行股股价回到1月中下旬的价格。为什么跌得义无反顾?那是因为后知后觉进去的资金本以为抱到了大象的一条粗腿,可没想到这个大象也会和驴一样尥蹶子!本就是投机心理杀进去的,一旦市场风向不对了,哪有不杀出来的道理?!为什么大部分银行股直接就跌回到1月中下旬的价格?那是因为,那些人就是在这个时候跳进去的。所以从这两点上来看,可以肯定地说,近期杀跌银行的资金,除了之前获利丰厚的先知以外,剩下的都是1月下旬冲进去“命苦的人”!所以,在本周二的文章,我在做出“大盘将出现阶段性的调整走势”判断的同时,也说了,大盘会跌到哪?那要看银行股它们会杀到哪?技术上2280点是有支撑的。
  昨天的暴跌,引爆了市场另一个话题——“电话门”,各种猜测充斥市场。就在十年前吧,一位台湾证券界的前辈曾经对我和高文伟说:股票市场就是一娱乐圈。说实话,当时的我还无法理解,更别说接受了,但这些年下来,的确感觉中国股市很多时候还真像个娱乐圈。今天人民网就昨天的“电话门”登了一篇文章,其观点和我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股市里没有神仙》有点相似。我在这无意去评论昨天那无味、更无聊的“电话门”,只是今日人民网这篇文章中有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A股很容易涨过头,跌过头,皆因投机气氛浓重。很少有人真正研究公司,走进公司,摸准产业的脉搏,发现公司的价值和风险,更不愿意等待和坚守。技术投资,趋势投资者比比皆是。在这种文化下,跟风和追神就成为必然。“造神”运动就有了一定是市场。”我非常作者的观点,在这里我不是要否认技术投资、趋势投资的价值,因为就连我自己都提出过“坚持价值投资,策略应对市场变化”的投资理念。但问题是,如果一个或者是一群汇集所谓的业内精英的主流机构,也只是懂得“看k线图说话”、只懂得“抱团取暖”、甚至拿着基民的钱,却只是知道“既然都看好,那与其等别人买到涨停,不如我先买到涨停”、或者“既然大家都不看好,与其等别人砸到跌停,不如我先卖到跌停”的话,那这个市场将既是一个可怕的市场,更是一个可悲的市场!
  我要郑重强调的是,我无意、更不敢借此去贬低任何机构或者是任何人。我只是觉得在我们这个市场,一直以来都如同一个毛头小伙一样,从上到下,从管理层到机构,从机构到个人,都有着急功近利的问题。也许对于一个本就以“利”为先的市场来说,它算不上是什么毛病,但这却恰恰是中国股市,跌多涨少、赢少输多的根源所在!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很多时候,很多人、很多机构不是他们不专业,而是身在这个江湖,就由不得他们自己了。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时候还能独守自己的一份投资理念,去做股市中的独行侠,就更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