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基层民主--大澳的维权一瞥

标签:
基层民主大澳家园杂谈 |
分类: 行 |
见识基层民主----大澳的维权一瞥
大澳,是香港最西南的乡村,没想到,这里充满了文化历史的气味,喜欢之余是感触。
下了巴士,首先进入一间展室,记载大澳的历史。史上,这里最发达的是盐业和渔业,展品是乡亲们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还有婚嫁的轿子,礼服,船上的木雕装饰,等等。每一样,每一件,都引人联想,品味先人的精致和雅兴。看这样的劳动生涯,这样的自然妙趣,反观现代人的花里呼哨和粗糙,可怜可悲尚不自知。
走入狭窄、曲里拐弯的街市,在一座座老屋前,家家户户挂着海货在卖。突然有一间文化工作室,一位女士坐在其中,里面陈列的是大澳人的艺术生活品,还有她写的大澳文化风情历史的书。最引人注目的在长椅上摆着呼吁保卫大澳的口号。这位女主人,在大澳生活了五十年,强烈反对政府为着商业目的,开发旅游,破坏大澳的自然和文化生态。
出了门,再走不远,看到一间屋,门上是《大澳居民权益关注组》,透过玻璃门向里望,一位议员在此和乡亲们讨论重建棚屋事宜。这极大的引起我们的兴趣,便推门而入。
所谓棚屋,是建在水上的。此地2000居民,有一半住在水上的棚屋。8年前的大火,烧毁了很多。这些水上人家希望重建,这里是他们世世代代的家。可是政府要把他们搬迁到其他地方。政府再建棚屋,供人观看。梁耀忠议员支持乡亲,反对政府,他来此和他们共商。我上前和这位议员攀谈。最感兴趣他履行议员职责,所做的维权努力。原来,他是一名中学数学教师。他说,这里是一个非常小的选区,不过,他也在用自己的工作,努力争取居民对他的了解和支持。我们也上前和棚屋的主人沟通。重建一座棚屋需要30万,他们很多人没有这么多钱,需要政府支持。印象最深的是,看到不少年青人,他们来自本港,热心公众事务,协助梁耀忠议员做宣传沟通的工作。在这里,我拿到一张小宣传册页,梁议员说,从中可以了解一些他做的事情。
它叫“街工”
刊出单位是:街坊工友服务处
简单列出它的几个题目,忍不住摘抄一点在这里:
争取民主 保障民主
反对医疗融资向市民开刀
为劳工出头 为贫者出力
加人工 反通胀 保生活
为弱势出声 为民主奋斗
为偏远地区争取权益
这样的基层民主真是让我开了眼。
不由得想到我们的社区,哪里有民主的味道。不由得想到我们的人民代表,有几人业余时间了解民意,深入选区,为民服务。他们只会开会时,举手同意政府的工作报告,大唱赞歌,徒有人民代表虚名,全无民主意识。成了一个“摆设”,一种“荣誉”,所谓五套领导班子(政党、政府、人大、政协、)中的一员。
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早在清末民国初年,曾经风起云涌,那时的乡村自治颇有现代社会之民主风范,然而,它却被中断了,陷入一条岔路,越走越远,难以回转。
近处的香港、台湾无疑是民主之岛。虽然民主不能带来一切福祉,但是它是可能带来福祉的重要前提。
(写于2008年8月6日,此时,外面正刮8号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