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铁路站场-1

(2009-05-24 22:32:06)
标签:

杂谈

分类: 工作
在线路的直线地段上,站内两相邻线路中心线的线间距应符合下表规定:
序号        名      称        线间距
      正线间、正线与其相邻线间        5000
      到发线间(包括中间无站台的旅客列车到发线间)、调车线间        5000
      次要站线间(换装线除外)        4600
      装有高柱信号机的线间        相邻两线均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5300
                相邻两线只一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5000
      装有水鹤的线间        相邻两线均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5500
                相邻两线只一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5200
                相邻两线均不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5000
      客车车底停留线间        5000
      客车整备线间        线间无照明和通信等电杆        6000
                线间有照明和通信等电杆        7000
      货物直接换装的线路间        3600
      牵出线与其相邻线间        6500
10        调车场各线束间        6500
11        调车场设有制动员室的线束间        7000
12        梯线与其相邻线间        5000
13        中间有或预留有电力机车接触网支柱的线间        6500
注:1、表列序号1,客、货列车通过正线与有列检作业的相邻线间,线间距应加宽至5500mm,改建车站,在困难条件下,可采用5000mm;
2、表列序号2,编组站的到达场、到发场和出发场铺设列检小车通道的相邻线间距不应小于5500mm,列检小车通道宜设在不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线路间;改建车站,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到发线间、调车线间可保留不小于4600mm线间距;
3、表列序号6,改建客车整备所,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客车车底停留线间、备用客车存放线间,可采用不小于4600mm线间距;
4、表列序号9,不配属调机的中间站的牵出线与相邻正线的线间距可采用5000mm,配属调机的牵出线(编组站除外)改建困难时,与相邻的线间距也可采用5000mm,但线间设高柱信号机时不应小于5300mm;
5、在区段站及其他大站上,最多每隔8条线路应设置一处不小于6500mm的线间距,此线间距宜设在两个车场或线束之间;
6、曲线地段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的有关规定加宽线间距;
7、照明和通信电杆等设备,在站线较多的大站上应集中设置在有较宽线间距的线路间;在中间站宜设置在站线之外。

第9页~第16页
2.2 进出站疏解线路和站线的平面、纵断面
(Ⅰ)进出站疏解线路和站线的平面
2.2.1 进出站疏解线路的平面应符合相邻路段正线的规定。在困难条件下,进出站疏解线路的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300m;编组站环到、环发线的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50m。
2.2.2 编组站各车场应设在直线上。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到达场、到发场和出发场可设在同向曲线上,其曲线半径不应小于800m。
2.2.3 牵出线应设在直线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曲线半径不小于1000m的曲线上;在特别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应小于600m。仅办理摘挂、取送作业的货场或其他厂、段的牵出线,在特别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应小于300m。
牵出线不应设在反向曲线上。改建车站,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办理改编作业量较小的牵出线可设在反向曲线上,也可保留既有牵出线的曲线半径。
2.2.4 货物装卸线应设在直线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半径不小于600m的曲线上;在特别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应小于500m。
2.2.5 位于旅客高站台旁的线路应设在直线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半径不小于1000m的曲线上;在特别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应小于600m。
2.2.6 站内联络线、机车走行线和三角线的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00m,但编组站车场间联络线的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50m。
三角线尽头线的有效长度应按2台机车长度加10m安全距离;在困难条件下,每昼夜转向次数小于36次的单机牵引折返段,其有效长度可采用1台机车长度加10m的安全距离。
转车盘前应有长度不小于12.5m的直线段。
安全线的有效长度应采用50m。
2.2.7 站线的曲线可不设缓和曲线和曲线超高,但架设接触网的到发线上的曲线地段和连接曲线宜设曲线超高,曲线地段超高可采用25mm,连接曲线超高可采用15mm,其超高顺坡率不大于3‰。
2.2.8 通行正规列车的站线,两曲线间应设置不小于20m的直线段。不通行正规列车的站线,两曲线间应设置不小于15m的直线段,在困难条件下,可设置不小于10m的直线段。
2.2.9 在站线上,道岔至其连接曲线间的直线长度,应按表2.2.9的规定确定。
表2.2.9 道岔至其连接曲线直线长度(m)
序号        道岔前后圆曲线半径R        直线长度
                岔  前        岔  
      R≥350              2
      350>R≥300              4
      R<300              7
注:1道岔前后两端连接曲线设有缓和曲线时,可不插入直线段;
2道岔采用混凝土岔枕时,岔后直线段长应为道岔跟端至末根岔枕的距离与轨距加宽递减所需长度之和;
3连接曲线需设超高时,应按超高顺坡设直线段。
道岔后的连接曲线,其半径不宜小于相邻道岔的导曲线半径。
(Ⅱ)进出站疏解线路和站线的纵断面
2.2.10 进出站疏解线路的纵断面,应符合相邻路段正线的规定。在困难条件下,仅为列车单方向运行的进出站疏解线路,可设在大于限制坡度的下坡道上,其最大坡度Ⅰ、Ⅱ级铁路不应大于12‰;Ⅲ级铁路不应大于15‰。相邻坡段最大坡度差应符合表2.2.10的规定。
表2.2.10 相邻坡段最大坡度差(‰)

当在繁忙干线和电气化铁路上,需利用该线作反向运行时,则应经动能闯坡检算以不低于列车计算速度通过该线。


铁路等级        地形条件        到发线有效长度(m)                               
                1050        850        ?50        650        55o
!、A        一般地段              10        12        15       
        困难地段        10        12        15        18       
      一般地段        A0        12        15        18        20
        困难地段        12        15        18        20        25


进出站疏解线路的坡段长度,应采用相邻路段正线的规定,在困难条件下,可不小于200m。
2.2.11 编组站各车场和相关线路的纵断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峰前到达场宜设在面向驼峰的下坡道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上坡道上,其坡度不应大于1.5‰,并应保证车列推峰和回牵的起动条件和解体时易于变速。
2 调车场纵断面,应根据所采用的调速工具及其控制方式、技术要求确定。
3 到发场和出发场宜设在平道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1.5‰的坡道上。
4 到发场、出发场和通过车场当需利用正线甩扣修车时,正线的纵断面应满足半个列车调车时的起动条件。
5 改建车站,到这场、到发场、出发场和通过车场采用上述标准引起较大工程时,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保留原有坡度,但应采取相应的防溜安全措施。
6 编组站车场间联络线的坡度应满足整列转场的需要。
2.2.12 办理解编作业的牵出线,宜设在不大于2.5‰的面向调车线的下坡道上或平道上,但坡度牵出线的坡度应按计算确定。平面调车的调车线,在咽喉区范围内应设在面向调车场的下坡道上,但坡度不应大于4‰。
办理摘挂、取送作业的货场或其他厂、段的牵出线,宜设在不大于1.5‰的坡道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
2.2.13 货物装卸线宜设在平道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1.5‰的坡道上,液体货物、危险货物装卸线和漏斗仓线应设在平道上。货物装卸线起迄点距离竖曲线始、终点不应小于15m。
2.2.14 在客运站和客车整备所上,为旅客列车、个别客车整备或停放的线路宜设在平道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1.5‰的坡道上。
2.2.15 站修线、洗罐线和建筑物内的线路应设在平道上。

2.2.16 无机车连挂的车辆停放线和机车整备线宜设在平道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1.5‰的坡道上。
2.2.17 联络线和煤场栈桥线前的送车线段可设在坡道上,其坡度应符合按机车牵引力所确定的车列重量要求,且不应大于20‰。
2.2.18 段外机车走行线的坡度应尽量放缓,在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12‰;设立交时,蒸汽机车走行线不应大于20‰,内燃、电力机车走行线不应大于30‰。在站、段分界处,应有长度不小于2台机车长度加10m的机车停留位置,其坡度不应大于2.5‰。
在三角线曲线范围内,坡度不应大于12‰。在三角线尽头线范围内,应设计为平道或面向车挡不大于5‰的上坡道。
机待线的坡度可按三角线尽头线的规定办理。
转盘前应有长度不小于50m的平坡段。
2.2.19 客车车底取送线的坡度应尽量放缓,在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12‰,兼作牵出线时,不应大于6‰。
2.2.20 车辆段出、入段线的坡度,应满足车辆取送和段内转线调车的需要。
2.2.21 安全线的坡度宜设计为平道或面向车挡的上坡道。
2.2.22 纵断面的坡段长度及连接,除驼峰线路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车站到发线纵断面坡段长度不宜小于表2.2.22的规定,其他行驶正规列车的站线,其纵断面坡段长度不应小于200m。不行驶正规列车的站线和段管线,可采用不小于50m的坡段长度,但应保证竖曲线不相互重叠。
表2.2.22坡段长度(m)
远期到发线有效长度        1050        850        750        650        550
坡段长度        400        350        300        250        200
2 进出站疏解线路坡段连接应符合相邻路段正线的规定。到发线和行驶正规列车的站线,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4‰,可采用5000m半径的竖曲线,在困难条件下,其竖曲线半径不应小于3000m。不行驶正规列车的站线,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5‰,可采用3000m半径的竖曲线;设立交的机车走行线,在困难条件下,可采用不小于1500m半径的竖曲线;高架卸货线可采用不小于600m半径的竖曲线。
2.2.23 车站道岔不应布置在竖曲线范围之内。在困难条件下必须布置时,在车站到发线和列车行车速度不大于100km/h的正线上,竖曲线半径不应小于10000m;在不行驶正规列车的线路上,竖曲线半径不应小于5000m;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和驼峰溜放线上,当竖曲线半径小于3000m时,可将竖曲线布置在道岔的辙叉与尖轨之间。
2.2.24 咽喉区两相邻线路有轨面高差时,应根据正线限制坡度、站坪坡度、路基面横向坡度和道床厚度等因素设计咽喉区线路的顺接坡道。顺接坡道范围一般为道岔终端后普通轨枕至警冲标或货物装卸有效长度起点。顺接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限制坡度,与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在到发线和行驶正规列车的站线不宜大于4‰,其他站线不宜大于5‰,坡段长度不应小于30m。
顺接坡道落差不够时,根据车站的具体情况,可采用减缓路基面横向坡度、加厚道床、铺设双层道床和将顺接坡道适当伸入线路有效长度范围内等措施予以调整,但伸入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内的坡道应符合车站站坪坡度的规定。
2.3 站场路基和排水
2.3.1 站线中心线至路基边缘的宽度:车场最外侧线路不应小于3m,有列检作业的车场最外侧线路不应小于4m,在困难条件下,采用挡碴墙时可不小于3m;最外侧梯线和平面调车牵出线有调车人员上、下车作业的一侧不应小于3.5m;驼峰推送线的车辆摘钩地段,有摘钩作业的一侧不应小于4.5m,另一侧不应小于4m。
2.3.2 站内联络线、机车走行线和三角线等单线的路基宽度:非渗水土路基不应小于5.6m;岩石、渗水土路基不应小于4.9m。
2.3.3 当远期预留线路的路基分期施工特别困难时,可按远期规模一次修建。
2.3.4 在易于积雪的地区,新建车站的站坪应按下列要求设置:
1 站坪应设在路堤上。
2 路堤高度不应小于当地十年的每年最大积雪厚度的平均值,但不应小于0.6m。
3 当站坪处在风雪流的积雪地段,应设防雪设备。
2.3.5 车站路基面应设有倾向排水系统的横向坡度。根据车站路基面宽度、排水要求和路基填挖情况,可设计为一面坡、两面坡或锯齿形坡的横断面。
2.3.6 路基面横向坡度及一个坡面的最大线路数量,可按表2.3.6的规定确定。
表2.3.6 路基面横向坡度及一个坡面的最大线路数丑

注:表列序号2中降雨量350~700mm、700~1000mm栏的一个坡面的最大线路数量应按雨量小者取大值、大者取小值。
2.3.7 站场排水系统设计应有总体规划,并应与当地的排灌系统密切配合。改建车站应尽量利用既有的排水设备。

序 号l        路基土的种类        地区年降雨量(mm)        横向坡度(%)        一个坡面的最大线路数量(条)
        石质、填块石、砾石、中砂和粗砂等        <{35o        ≤1        8
                35o^ˇ700        1~2        7
                ?00冖ˇ10oo        1~2        6
                >1000              5
      除上述外其他土        <350        1~2        5^ˇ6
                350=700              4'ˉ5
                700=1000        2^ˇ3        ⒊~4
                →>1000        2^ˇ3        3

2.3.8 排水设备的数量应根据地区年降雨量、站场汇水面积、路基土的种类、路基纵横断面和出水田等因素确定。
2.3.9 站场内下列部位,应根据具体情况加强路基排水:
1 客运站和办理客车上水作业车站的到发线以及客车整备所的洗车机线和整备线。
2 蒸汽机车机务段内上煤水的整备线、待班线、机车出入段的站、段分界处附近、库前线路和洗车机线。
3 货场内设有站台的装卸线、车辆洗刷线、加冰线和牲畜装卸线。
4 车辆减速器和设有轨道电路的大站咽喉区。
5 驼峰立交桥下的线路和进出站疏解线路布置所形成的低洼处。
改建车站时,改建部分排水不良的路基。
2.3.10 站场排水系统的设计,应使纵向和横向排水设备紧密配合,水流经路短而顺直。
2.3.11 横向排水设备宜利用站内桥涵;无桥涵可利用时,可采用横向排水槽或排水管。
2.3.12 纵向排水设备的坡度不应小于2‰,在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1‰。穿越线路的横向排水设备的坡度不应小于5‰,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2.3.13 站场内排水设备的横断面尺寸,应按1/25洪水频率的流量设计。当有充分依据时,可按当地采用的洪水频率进行设计。
纵、横向排水槽的底部宽度不应小于0.4m,深度不宜大于1.2m;当深度大于1.2m时,其底部宽度应适当加宽。
2.3.14 当排水设备位于调车作业区、列检作业区、装卸作业区和工作人员通行的地段时,排水沟或排水槽应加设盖板。
2.3.15 纵、横向排水槽、管的交汇点,排水管的转弯处和高程变化处,应设检查井或集水井。

第17页~第22页
3 会让站、越行站
3.1会让站
3.1.1 会让站应采用横列式图型,可按图3.1.1布置。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可采用其他形式的图型。

图3.1.1 会让站图型
3.1.2 会让站的到发线宜设2条;当行车量较小时可设1条,但不应连续超过2个站。
3.1.3 当会让站设1条到发线时,其到发线宜布置在运转室对侧。
3.2  越行站
3.2.1 越行站应采用横列式图型,可按图3.2.1(a)布置。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可按图3-2-1(b)布置。
3.2.2 越行站的到发线应设2条,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可设1条。

图3.2.1 越行站图型
3.2.3 越行站两端咽喉的两正线间应各设2条渡线,在特殊情况下,每端各设1条渡线时,应预留铺设第二条渡线的位置。必要时,本规范图3.2.1(b)图型也可设置或预留上述渡线。当站坪长度受限制时,可采用交叉渡线。
4 中间站
4.1 中间站的图型
4.1.1 中间站应采用横列式图型,可按图4.1.1-1或4.1.1-2布置。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单线铁路可采用其他形式的图型。


图4.1.1-1 单线铁路中间站图型


图4.1.1-2 双线铁路中间站图型
4.2 到发线数量和主要设备的配置
4.2.1 中间站的到发线应设2条,作业量较大时可设3条。下列中间站的到发线数量可较以上规定增加。
1 枢纽前方站、铁路局局界站、中间给水站、补机始终点站和长大下坡的列车技术检查站、机车乘务员换乘站,可增加1条。
2 有两个方向以上的线路引入或岔线接轨的中间站,到发线数量可根据需要确定。
3 有零摘、摘挂列车进行整编作业的中间站,到发线数量可根据需要确定。
4 办理机车折返作业的中间站,到发线数量可根据需要确定。
当车站同时具备上述两项及以上作业时,其线路数量应综合考虑,不必逐项增加。
4.2.2 单线铁路中间站宜设置中间站台,双线铁路中间站应设置中间站台;中间站台应设在站房对侧的到发线与正线之间。在困难条件下,单线铁路中间站台可设在站房对侧的到发线外侧;双线铁路中间站台可设在站房对侧的到发线外侧或保留既有中间站台于两正线间。
4.2.3 双线钦路中间站两端咽喉的两正线间应各设2条渡线,在特殊情况下,当每端各设1条渡线时,应预留铺设第2条渡线的位置。当站坪长度受限制时,可采用交叉渡线。
4.2.4 中间站的货场位置应结合主要货源、货流方向,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及地形、地质条件等选定。
1 货场宜设于主要货物集散方向的一侧,并应设在Ⅰ、Ⅲ象限,必要时可设在Ⅱ、Ⅳ象限。
2 当有大量散堆装货物装卸时,可在站房对侧设置长货物线。
3 当受当地条件限制,货场位置与货源集散方向不一致时,应有安全方便的通货场道路。
4.2.5 牵出线的设置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线铁路平行运行图列车对数在24对以上,双线铁路采用半自动闭塞或自动闭塞平行运行图列车对数分别在54对或66对以上、且调车作业量较大或平行运行图列车对数低于上述数字,而调车作业量很大的中间站,均应设置牵出线。
2 当中间站上有岔线接轨,且符合调车条件时,应利用岔线进行调车作业。
3 行车量不大或本站作业量较小的单、双线铁路中间站,可利用正线进行调车作业。
4 当利用正线或岔线进行调车作业时,进站信号机需外移,外移距离不应超过400m。其平、纵断面及视线条件应适合调车作业的要求。在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应小于300m;坡度不应大于6‰。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坡度不应大于正线的限制坡度,且不应大于12‰。
5 牵出线的有效长度不宜小于该区段运行的货物列车长度的一半,在困难条件下或车站作业量不大时,不应小于200m。
4.2.6 办理机车折返作业和配属调机的中间站,应设置必要的机务设备。
4.2.7 中间给水站的每个水鹤处应设灰坑。


70页~79页

12 站线轨道

12.1轨道类型
12.1.1 站线轨道类型应根据站线的用途按表12.1.1选用。
表12.1.1 站线轨道类型
项目        单位        到发线
编发线        驼峰溜放
部分线路        其他站线
及次要站线
钢轨        kg/m        50或43        50或43        43

枕        混凝土枕        型号                      —        I
                铺枕根数        根/km        1520        —        1440
        防腐木枕        型号                Ⅱ类        Ⅱ类        Ⅱ类
                铺枕根数        根/km        1600        1600        1440





度       




基       


碴       


线



型        特重型         



                                重型                               
                                次重型                               
                                中型         

       
                                轻型                               
               


碴                特重型        cm        35        35        其它站线
25
次要站线
20
                                重型                               
                                次重型                               
                                中型        cm        25               
                                轻型                               
       






基                        特重型        cm        25        30        20
                                重型                               
                                次重型                               
                                中型        cm        20               
                                轻型                               
注:1钢轨系指新轨或旧轨;
2到发线(含到达线、出发线和编发线,下同)的钢轨,当正线为50kg/m时,到发线采用43kg/m;当正线为60kg/m及以上时,到发线均采用50kg/m;
3驼峰溜放部分线路(系指自峰顶至调车线减速器或脱鞋器出口的一段线路)及延伸一节钢轨,宜采用50kg/m,作业量较小的小能力驼峰也可采用43kg/m;
4其他站线系指调车线、牵出线、机车走行线及站内联络线,次要站线系指除到发线及其他站线以外的站线;
5改建车站时,次要站线上可保留38kg/m的钢轨;
6在按速度要求须采用18号单开道岔,且铺设混凝土枕的线路上,应采用Ⅱ型混凝土枕。
12.2 钢轨及配件
12.2.1 新建和改建铁路站线的同一条线路应铺设同类型的钢轨。在困难条件下,除使用铁鞋制动的调车线外,其余站线可铺设两种不同类型的钢轨,并宜采用异型钢轨连接。
12.2.2 到发线宜采用25m标准长度的钢轨,其余站线可采用12.5m标准长度的钢轨。
12.2.3 钢轨接头螺栓采用8.8级高强度接头螺栓,螺母采用10级高强度螺母,垫圈采用单层弹簧垫圈。
12.2.4 道口范围内不应有普通钢轨接头,如不可避免时,应将其焊接或冻结。
12.3 轨枕及扣件
12.3.1 新建和改建铁路应根据不同轨道类型和线路条件选用不同类型的混凝土枕,但在下列地段不宜铺设:
1 半径为300m以下的曲线。
2 明桥面桥的桥台挡碴墙范围内及两端各15根轨枕(有护轨时应延至梭头外不少于5根轨枕)。
3 脱轨器及铁鞋制动地段。
4 铺设木岔枕的道岔前后两端各15根轨枕(后端包括辙叉跟端以后的岔枕)。
5 铺设木枕的两相邻地段间的长度小于50m的地段。
12.3.2 在路基坚实、稳定、排水良好的大型客运站内,曲线半径不小于300m的地段,可铺设混凝土宽枕。混凝土宽枕铺设根数为1760根/km。
12.3.3 不同类型轨枕不应混铺。当成段铺设的不同类型轨枕的连接处遇有钢轨接头时,应延伸不小于5根同类型轨枕。
12.3.4 在木枕与混凝土宽枕、整体道床及其他新型轨下基础之间,宜用混凝土枕过渡(含道床过渡),其长度不宜小于10m,在困难条件下,其他站线和次要站线可适当缩短。
12.3.5 混凝土轨枕扣件,应按下列规定选用:站线应采用70型扣板式扣件;采用50kg/m钢轨的到发线也可采用弹条Ⅰ型扣件;站线半径为450m及以下的曲线,包括两端缓和曲线地段,当采用70型扣板式扣件时,在钢轨外侧应采用加宽铁座。
木枕地段的站线应采用普通道钉加铁垫板的扣件,采用50kg/m钢轨的到发线也可采用分开式扣件。
到发线铺设混凝土宽枕、整体道床及其他新型轨下基础轨道可选用调高量较大的弹性扣件;其余站线采用刚性扣件。
12.3.6 混凝土枕轨道的轨下橡胶垫板型号宜按表12.3.6的规定选用。
表12.3.6 轨下橡胶垫板型号
钢轨(kg/m)        50        43
橡胶垫板型号        50一10-9或50-7-9        43-10-7或43-7-7

12.4 道 床
12.4.1 非渗水土路基的到发线、驼峰溜放部分线路应采用双层道碴,在少雨地区,可采用单层道碴;其余站线宜采用单层道碴。岩石、渗水土路基线路应采用单层道碴。
12.4.2 站线的道碴道床应分别按单线设计,对下列线路间及其外侧,应采用渗水材料填平至轨枕底下3cm:
1 经常有调车和列检等作业的调车线、推送线、牵出线、到发线和客车整备线。
2 扳道或调车作业繁忙的咽喉区。
12.4.3 站场内由于作业、排水或其他需要的专用线路可铺设整体道床或其他新型轨下基础,并应根据地质条件进行设计。
12.4.4 道碴及底碴材料的选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到发线及设有轨道电路的其他线路应采用碎石道碴;其余线路宜采用碎石道碴,当材料供应困难时,可采用筛选卵石或其他道碴材料。站线应采用二级碎石道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