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站场-1
(2009-05-24 22:32: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工作 |
在线路的直线地段上,站内两相邻线路中心线的线间距应符合下表规定:
序号
名
称
线间距
1
正线间、正线与其相邻线间
5000
2
到发线间(包括中间无站台的旅客列车到发线间)、调车线间
5000
3
次要站线间(换装线除外)
4600
4
装有高柱信号机的线间
相邻两线均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5300
相邻两线只一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5000
5
装有水鹤的线间
相邻两线均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5500
相邻两线只一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5200
相邻两线均不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5000
6
客车车底停留线间
5000
7
客车整备线间
线间无照明和通信等电杆
6000
线间有照明和通信等电杆
7000
8
货物直接换装的线路间
3600
9
牵出线与其相邻线间
6500
10
调车场各线束间
6500
11
调车场设有制动员室的线束间
7000
12
梯线与其相邻线间
5000
13
中间有或预留有电力机车接触网支柱的线间
6500
注:1、表列序号1,客、货列车通过正线与有列检作业的相邻线间,线间距应加宽至5500mm,改建车站,在困难条件下,可采用5000mm;
2、表列序号2,编组站的到达场、到发场和出发场铺设列检小车通道的相邻线间距不应小于5500mm,列检小车通道宜设在不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线路间;改建车站,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到发线间、调车线间可保留不小于4600mm线间距;
3、表列序号6,改建客车整备所,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客车车底停留线间、备用客车存放线间,可采用不小于4600mm线间距;
4、表列序号9,不配属调机的中间站的牵出线与相邻正线的线间距可采用5000mm,配属调机的牵出线(编组站除外)改建困难时,与相邻的线间距也可采用5000mm,但线间设高柱信号机时不应小于5300mm;
5、在区段站及其他大站上,最多每隔8条线路应设置一处不小于6500mm的线间距,此线间距宜设在两个车场或线束之间;
6、曲线地段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的有关规定加宽线间距;
7、照明和通信电杆等设备,在站线较多的大站上应集中设置在有较宽线间距的线路间;在中间站宜设置在站线之外。
第9页~第16页
2.2 进出站疏解线路和站线的平面、纵断面
(Ⅰ)进出站疏解线路和站线的平面
2.2.1 进出站疏解线路的平面应符合相邻路段正线的规定。在困难条件下,进出站疏解线路的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300m;编组站环到、环发线的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50m。
2.2.2 编组站各车场应设在直线上。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到达场、到发场和出发场可设在同向曲线上,其曲线半径不应小于800m。
2.2.3 牵出线应设在直线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曲线半径不小于1000m的曲线上;在特别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应小于600m。仅办理摘挂、取送作业的货场或其他厂、段的牵出线,在特别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应小于300m。
牵出线不应设在反向曲线上。改建车站,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办理改编作业量较小的牵出线可设在反向曲线上,也可保留既有牵出线的曲线半径。
2.2.4 货物装卸线应设在直线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半径不小于600m的曲线上;在特别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应小于500m。
2.2.5 位于旅客高站台旁的线路应设在直线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半径不小于1000m的曲线上;在特别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应小于600m。
2.2.6 站内联络线、机车走行线和三角线的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00m,但编组站车场间联络线的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50m。
三角线尽头线的有效长度应按2台机车长度加10m安全距离;在困难条件下,每昼夜转向次数小于36次的单机牵引折返段,其有效长度可采用1台机车长度加10m的安全距离。
转车盘前应有长度不小于12.5m的直线段。
安全线的有效长度应采用50m。
2.2.7 站线的曲线可不设缓和曲线和曲线超高,但架设接触网的到发线上的曲线地段和连接曲线宜设曲线超高,曲线地段超高可采用25mm,连接曲线超高可采用15mm,其超高顺坡率不大于3‰。
2.2.8 通行正规列车的站线,两曲线间应设置不小于20m的直线段。不通行正规列车的站线,两曲线间应设置不小于15m的直线段,在困难条件下,可设置不小于10m的直线段。
2.2.9 在站线上,道岔至其连接曲线间的直线长度,应按表2.2.9的规定确定。
表2.2.9 道岔至其连接曲线直线长度(m)
序号
道岔前后圆曲线半径R
直线长度
岔 前
岔 后
1
R≥350
0
2
2
350>R≥300
2
4
3
R<300
5
7
注:1道岔前后两端连接曲线设有缓和曲线时,可不插入直线段;
2道岔采用混凝土岔枕时,岔后直线段长应为道岔跟端至末根岔枕的距离与轨距加宽递减所需长度之和;
3连接曲线需设超高时,应按超高顺坡设直线段。
道岔后的连接曲线,其半径不宜小于相邻道岔的导曲线半径。
(Ⅱ)进出站疏解线路和站线的纵断面
2.2.10 进出站疏解线路的纵断面,应符合相邻路段正线的规定。在困难条件下,仅为列车单方向运行的进出站疏解线路,可设在大于限制坡度的下坡道上,其最大坡度Ⅰ、Ⅱ级铁路不应大于12‰;Ⅲ级铁路不应大于15‰。相邻坡段最大坡度差应符合表2.2.10的规定。
表2.2.10 相邻坡段最大坡度差(‰)
当在繁忙干线和电气化铁路上,需利用该线作反向运行时,则应经动能闯坡检算以不低于列车计算速度通过该线。
铁路等级
地形条件
到发线有效长度(m)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注:1、表列序号1,客、货列车通过正线与有列检作业的相邻线间,线间距应加宽至5500mm,改建车站,在困难条件下,可采用5000mm;
2、表列序号2,编组站的到达场、到发场和出发场铺设列检小车通道的相邻线间距不应小于5500mm,列检小车通道宜设在不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线路间;改建车站,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到发线间、调车线间可保留不小于4600mm线间距;
3、表列序号6,改建客车整备所,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客车车底停留线间、备用客车存放线间,可采用不小于4600mm线间距;
4、表列序号9,不配属调机的中间站的牵出线与相邻正线的线间距可采用5000mm,配属调机的牵出线(编组站除外)改建困难时,与相邻的线间距也可采用5000mm,但线间设高柱信号机时不应小于5300mm;
5、在区段站及其他大站上,最多每隔8条线路应设置一处不小于6500mm的线间距,此线间距宜设在两个车场或线束之间;
6、曲线地段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的有关规定加宽线间距;
7、照明和通信电杆等设备,在站线较多的大站上应集中设置在有较宽线间距的线路间;在中间站宜设置在站线之外。
第9页~第16页
2.2 进出站疏解线路和站线的平面、纵断面
(Ⅰ)进出站疏解线路和站线的平面
2.2.1 进出站疏解线路的平面应符合相邻路段正线的规定。在困难条件下,进出站疏解线路的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300m;编组站环到、环发线的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50m。
2.2.2 编组站各车场应设在直线上。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到达场、到发场和出发场可设在同向曲线上,其曲线半径不应小于800m。
2.2.3 牵出线应设在直线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曲线半径不小于1000m的曲线上;在特别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应小于600m。仅办理摘挂、取送作业的货场或其他厂、段的牵出线,在特别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应小于300m。
牵出线不应设在反向曲线上。改建车站,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办理改编作业量较小的牵出线可设在反向曲线上,也可保留既有牵出线的曲线半径。
2.2.4 货物装卸线应设在直线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半径不小于600m的曲线上;在特别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应小于500m。
2.2.5 位于旅客高站台旁的线路应设在直线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半径不小于1000m的曲线上;在特别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应小于600m。
2.2.6 站内联络线、机车走行线和三角线的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00m,但编组站车场间联络线的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50m。
三角线尽头线的有效长度应按2台机车长度加10m安全距离;在困难条件下,每昼夜转向次数小于36次的单机牵引折返段,其有效长度可采用1台机车长度加10m的安全距离。
转车盘前应有长度不小于12.5m的直线段。
安全线的有效长度应采用50m。
2.2.7 站线的曲线可不设缓和曲线和曲线超高,但架设接触网的到发线上的曲线地段和连接曲线宜设曲线超高,曲线地段超高可采用25mm,连接曲线超高可采用15mm,其超高顺坡率不大于3‰。
2.2.8 通行正规列车的站线,两曲线间应设置不小于20m的直线段。不通行正规列车的站线,两曲线间应设置不小于15m的直线段,在困难条件下,可设置不小于10m的直线段。
2.2.9 在站线上,道岔至其连接曲线间的直线长度,应按表2.2.9的规定确定。
表2.2.9 道岔至其连接曲线直线长度(m)
序号
1
2
3
注:1道岔前后两端连接曲线设有缓和曲线时,可不插入直线段;
2道岔采用混凝土岔枕时,岔后直线段长应为道岔跟端至末根岔枕的距离与轨距加宽递减所需长度之和;
3连接曲线需设超高时,应按超高顺坡设直线段。
道岔后的连接曲线,其半径不宜小于相邻道岔的导曲线半径。
(Ⅱ)进出站疏解线路和站线的纵断面
2.2.10 进出站疏解线路的纵断面,应符合相邻路段正线的规定。在困难条件下,仅为列车单方向运行的进出站疏解线路,可设在大于限制坡度的下坡道上,其最大坡度Ⅰ、Ⅱ级铁路不应大于12‰;Ⅲ级铁路不应大于15‰。相邻坡段最大坡度差应符合表2.2.10的规定。
表2.2.10 相邻坡段最大坡度差(‰)
当在繁忙干线和电气化铁路上,需利用该线作反向运行时,则应经动能闯坡检算以不低于列车计算速度通过该线。
铁路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