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期报告《校本课程为载体,促进学校特色建设》

(2013-06-16 23:12:45)

一、课题的提出

1、我校开发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政策依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为我校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资源确立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导向。

2、我校开发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时代背景。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中华民族的“魂”。我们都知道学校是传承知识的场所,但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支离破碎,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严重缺失,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学生的生活,使得传统文化面临断链,因此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既是目前教育形势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全面认识祖国文化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3、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特色建设之间的关系。

开发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健康、和谐、全面发展,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就意味着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与学校特色建设二者之间关系十分紧密:学校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校本课程开发为学校特色建设奠定深厚基础,学校特色建设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从而二者形成一股合力,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校的办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4、目前国内教育对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特色建设的研究现状。

通过研究前期的理论学习,我们课题组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我们发现: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的层面上,对一般学校而言,开设校本课程只是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需要,并没有真正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更谈不上依托校本课程,进行学校的特色建设。我们知道,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提供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因此,那种“千校一貌”、“万生一面”的办学模式,那种忽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而把分数当做衡量学生能力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学校教育,与整个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就要自主地走依靠特色创品牌之路,努力建设学校特色,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在这种形势下,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开始将目光聚焦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重新审视、思考校本课程与形成学校特色之间的关系,重新将校本课程进行规划和定位,让校本课程成为实现学校特色建设的有效载体,以此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山东潍坊河崖中学就在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全面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的研究中总结了很好的经验。

5、我校申报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促进学校特色建设的研究意义。

我们群英小学的办学目标是“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因此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围绕这一目标,依托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经过“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为时7年的实践研究,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开发了包括“传统艺术、传统技能、传统饮食、传统体育”四大类共计34门校本课程。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再被学生所喜爱,有些课程因为教师交流的原因面临无人授课的尴尬,这些现状都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调整、完善现有的课程,如何将现有课程进行深入开发,围绕一个课程进行体系建设,使其成为我校的精品课程,这成为我校站在“十二五”之初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鉴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将对今后整体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作用,我们申报了“十二五”市级科研课题——《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研究》,希望通过课题引领的方式,有意识的把课程文化建设和学校特色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课程文化的建设推动学校特色的形成,为学校走“一校一品”的特色发展之路提供新的动力。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我们采用层层剥笋的方式对课题概念进行分解和界定。

1、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特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特色”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与一般相比,特色具有独特的单一性;与共性相比, 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意味着某事物在与同类事物相比中, 既有同类事物的共性,更彰显着与同类事物对比鲜明的个性特征。 “特色”是在共性基础上所展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特征和个性。

3、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是指办学主体在全面育人的工作中所选择的重点,或是把已出现的某种经验特色通过深化积累,逐步形成某种富有个性的强项或优势,也是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而稳定的品质。

4、学校特色建设:是管理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从本校实际出发,确立学校特色建设的指导思想;将一定的教育思想与学校实际有机结合,借助学校自身的某些优势项目,经过总结、提炼、策划、运作,找准学校特色建设的突破口,确定主攻方向并付诸实施;以求产生教育教学等诸方面的一些“精品”和“名品”,落实办学目标,充分发挥本校优势,进而创办特色学校的过程。

5、对我校课题概念的总体界定:我校的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课题研究就是在我校“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这一办学目标的引领下,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课程主线,不断建设和完善已有的校本课程体系,总结提炼体系化、精品化的校本课程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深化学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一办学特色,深入推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实践研究,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总结提炼经验成果,形成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不断完善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的校本课程体系,使课程建设呈现系列化、精品化。

2、总结提炼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总体上以经验总结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并辅之以其他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总结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校本课程的深入实践研究,探索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六、中期成果

(一)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学校大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依托传统文化的主题,进一步学习掌握一门技艺技能,在校本课时教授给学生。还有教师本身边学习边传授,迫切的学习需求更促进了教师学习和进步的欲望。

青年教师把校本课程中的技能变成了自己的一项才艺,在沙河口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苏文婷老师的扎染表演给评委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沙河口区党团员才艺大赛中王思棋老师的茶艺表演也让观众们耳目一新。

课题进行到中期有教师已经成为某项传统技能的专家,我校的侯峥峥老师的陶艺课程、陈燕老师的篆刻课程在区域内已经小有名气。侯老师自己编撰的陶艺校本课程教材已经初步成型。

(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每周五2:50到3:50是学生们最喜爱的校本课时间,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选了课程,参与积极性极高。在校本课时间,学生暂时放下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在浓郁的传统教育氛围中习得一技之长。

在无所不在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下,群英的孩子知书达理、有礼有节,并能掌握一项或几项传统技能,传承了民族的经典,夯实我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根基,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我校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目前,我们已经将“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校本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加以落实。在中国传统佳节,例如:端午节、中秋节,学校除了以广播、电视、升旗仪式等方式进行宣传,更将家长请入校园、请进课堂,跟孩子们一起包粽子、品月饼。学生们欢度佳节的同时,提升了他们对传统佳节的认同感,更感觉到学校像个大家庭一样温暖和谐

(四)扩大了区域影响力

学校课题立项以来,先后迎接了教育局领导、进修学校科研部、校长工作室以及家长代表的调研和参观,均获得了好评。

七、下阶段的努力方向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课程其实可以细化为男生课程、女生课程,比如篆刻、棋类能使男孩更稳重内敛,而刺绣、剪纸、茶艺等课程更适合培养女孩娴静文雅的气质。

在长达六年的小学生涯里,群英小学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和兴趣爱好的转移或增加选择参与学习越来越多的校本课程,学校可以按照学生传统技艺的掌握情况,颁发给学生技艺证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下一步我们就会摒弃一些与我们的课程主线切合度小、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而将一些精品课程进行系列化、精品化的研究,

真正落实我们课题另一个研究内容——不断完善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的校本课程体系,使课程建设呈现系列化、精品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30601主持稿
后一篇:2013.7.10述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