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2010-10-05 22:02:42)
标签:

教育

分类: 班主任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窗户玻璃,而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犯错误,不写作业,迟到,丢三拉四……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制止,帮助他改掉这些坏习惯,久而久之,犯同类错误的孩子会越来越多,如同我们常常发现自己在垃圾遍地的场所也会“理所当然”的随手丢下垃圾。这种后果的形成,只是因为我们自己亲手打破了窗户上的第一块“玻璃”。

    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有一股“不达目地不罢休”的韧性,这不仅是在教育一个孩子,更是防止给其他孩子创造犯错误的环境,是对整个班级负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