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6.19 14:30
一、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
1、自我调节式评价:常用于自主学习的课件(计算机支持下的,用于学的课件,而非支持教的课件,现在可用的课件很少)中。
2、计算机辅助测验:
3、电子档案袋评价:即成长记录袋,主要用于形成性评价。
评价优势
1、缩短评价周期
2、减少费用
3、发布工具:电子邮件系统
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六条):
指标与目标的一致性;
直接可测性;
体系内指标的相互独立性;
指标体系的完整性;
指标的可比性;
可接受性。
指标体系设计过程:分解目标→归类合并→建立评价标准→标准的描述→指标的权重。(不考)
2.数据收集:
课堂测验(成绩类);
作品类(作品打分表);
表现类(课堂观察记录);
应用类(课堂作业);
调查类(态度、习惯等)
3.选择评价工具:Excel(数据统计);Word(评价表格、指标体系等)
Excel----定量评价;Word----定性评价
4.数据处理:成绩处理;调查问卷处理
统计结果分析与反馈
分析:1.评价数据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总的来说,由于定量评价的方向、范围须由定性评价来确定,所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者须结合起来。
2.评价结果的呈现:评语;表格;统计图表(如将统计结果做柱形图,得会)
3.评价结果发布:评价报告(简明扼要);电子邮件发送
反馈:P106
1、对于学习的内容,大多数学生未达标时进行校正性反馈;
2、对于学习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已达标时,对达标的学生进行鼓励性反馈,而对少数未达标的少数学生进行帮助性反馈。
三、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新课改和教师评价
1.对教师评价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对教师评价的要求
①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②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③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2.新课改中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与上述“要求”相对应):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教师自评为主,学生、学校、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型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1.教师教学过程评价的角度:
①教书育人;②教学基本功;③教学内容;④教学方法;⑤教学管理;⑥教学效果
2.学生评价的意义
四、教学反思(评价内容即反思内容)
1.教学反思的内容:
对教学设计方案的反思;P116(反思内容)
对教学资源支持性的反思;P117 (反思内容)
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反思;P130~P131 (反思内容)
2.教学反思的方法:
内省反思法(三种模式:日记反思法;录像反思法;档案袋反思法);交流反思法;养成反思习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