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不好做到底为什么
(2016-07-31 01:13:31)
标签:
马连道生意萧条意识走出去品牌价值 |
分类: 随便说说 |
文/黄大
我特别想弄一个大一些的玻璃杯,最好是双层真空那种的,结果一直没能如愿,在马连道几家卖茶具的店里转了转,都没找到我理想中那么大容量的。我要大玻璃杯是为了喝茶,把茶泡好了装满,坐在电脑前就可以端着喝了。平时白天有很多事情要做,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坐下来去功夫泡,可是又想喝一口茶,那么就只能越简单省事儿越好了。加上办公空间有限,很少有人为了喝茶能摆一套茶具在桌上。我当年曾工作过的一家文化公司上下几乎都喜欢喝茶,不过除了老板外好像就我搞了一套茶具,其他同事也就飘逸杯加水杯。
那时候也不是经常有时间去马连道,买了茶快递或者托胖友给捎过来,同事们好像也有网购的,也有去旁边吴裕泰。有时候我送亲戚茉莉花茶叶也从吴裕泰买,毕竟在他们眼里那还是个知名老字号,能够拿得出手。张一元的茉莉花据说不错,但是没买过,最近茶叶生意不景气他们这样的门店不知道影响有多大,不过听说张一元前门店一年营业额上亿,人家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样对比马连道很多茶店显得有些惨淡了,这两天茶友会的群里在讨论,为何马连道的生意近来比较难做,除了八项规定断了送礼途径外,还有什么其它主要原因。
有人说是茶商做生意的思维方式问题,过去因为批发集散功能,都是买茶的找上门来。那时候生意也比较红火不愁客源,所以时间久了就形成了坐在店里等客户的意识和习惯。但是现如今批发业务的量与辐射面没那么大和广泛之后,零售生意再沿袭这种思维方式就不好做了。
一方面茶叶零售并不是广为人知,另一方面,马连道在很多一般喝茶人眼里,是个水非常深的地方,首先觉得茶叶的说道太多,另外自己缺乏鉴别能力怕买到假的上当受骗,所以他们不大敢来。另外,马连道那么多茶店,几乎没多少叫得响的品牌,甭说品牌,有的店名都不好认不好记,里面装修的很高大上很有档次文化,给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一般没有点自信的还真不敢进,担心自己喝不懂而且茶会很贵。拿我自己来说吧,这么多年可是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在各大茶城扫街加上硬着头皮进店去喝,才慢慢逐步摸索了解,加上认识的店主和茶友多了,才有了些许自信和勇气。但是如果买茶喝茶全靠这样的方式,会把很多想要喝茶对茶感兴趣人挡在门外。
有茶友说我们茶行业之前有些过度文化包装了,或者说拿文化作为卖点去售茶,但是文化包装过度的结果,就会导致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产生距离感,茶叶首先要满足人们品饮的基本需求,然后再进一步上升到文化属性,或者说先要满足喝茶的生理需求,然后才是文化的意识层级消费,如果只是卖茶文化,这个市场空间太小了。
金融街楼宇协会的贺总建议说,马连道的茶商们应该走出去,以前都是守在马连道,现在如果还窝在这里抢有限的客源,早晚会饿死。茶商可以尝试进街道、社区、进单位,通过普及茶的品饮和茶知识文化,做自己茶企和产品推广拓展市场,让更多人了解茶懂茶从而喜欢茶喝茶。这个提议很有实施操作的可行性,既然买茶者没时间或者不敢来,那么我们就送上门去。之前在网上也看到过类似的活动报道,只是组织和实施需要比较周密的策划和执行,否则就很可能流于过场,没有长期延续的时效性。
还有茶友说茶商要做大自己的品牌,马连道作为中国茶叶第一集散市场,反而缺少真正知名的品牌。很多茶店几乎都是靠店主个人的人情关系,通常大家知道店主是谁,但是店名却并不一定记得那么清楚,了解你是卖什么茶的,认人认脸但是对于店招却一直模棱两可。打造个人品牌也不是不可以,可是茶叶毕竟不像苹果手机,况且整个行业也不可能靠几个精神领袖刷存在感,就能带动起来。就比如有人为了推介某种茶类,把自己打造成代言,真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可是看起来效果甚微。刷脸毕竟风险很大,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面对这张面孔时候,就一定能产生信赖感并达成销售,或者说看面子买两盒茶的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但是做品牌,这个过程非一日之功,远水解不了近渴。
有人说马连道的茶商都在坚持,做凤凰单丛的茗刘说僵持,坚持也好僵持也罢,只要还在持续。观止斋的王老板认为,等行业就剩下50个品牌的时候,大家的日子就好过的多了,那时候的竞争才是竞争,现在还都是站街的水准,连夜总会都没进去呢。话虽糙了点,说的却很在理。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