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有闲,不可兼得
(2012-05-09 00:53: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三句话不离本行 |
文/黄大
曾经因为搬家,从西四环外骑车到东五环外,从西到东的三四十公里,由城外经市区再到城外,北京呈现了诸多不同的外在形态,虽然这是同一座城市。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某个正在兴建的项目,高耸的楼厦前,还有一片尚未拆完的断壁残垣,两厢强烈的对比,不能不让人感慨。
从东到西、由南至北,因内在的沿袭,在外部来看,就有着不同的显现,如果在一个区域生活和工作久了,对这种些许的差异可能就没了感觉,甚至根本不会在意。譬如因为在中关村上班,而且又住在北边,那么就会不习惯甚至不喜欢去东面活动。据广告门的劳希易欧说,他有次跟某门户网的朋友吃饭,聊天时有一哥们儿忽然冒出过一句,如果请他到东边吃饭,那简直是一种侮辱。不知何故何话题,让他出了如此言语。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推究下来,也有着几分可以理解的缘由。
大致就像西毕帝的白领们,以为每天出没中关村的都是群常年一身灰蓝、挎着电脑包的艾替男,满大街难见到多少美女,即使有时出现几个也是气质欠佳;而那些网络精英们,也颇有些瞧不上在东边上班的,觉得他们其实不但没比自己多赚几吊钱,而且还得把一大部分花在如何捣持自己上,为了所谓的品味和格调,实在太装太累了。
从消费者洞察角度,这或许可以多关注一下,因为同是一个年龄段的目标人群,譬如25到35岁,即使相同诉求的话题,可能引发反响的角度及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但相同的全是一样的忙,不管艾替男,还是奥非斯蕾迪,早晚都得挎着电脑包或拎着哎呦威,赶时间挤地铁、公交打卡上下班,时不时的还得熬夜加班。
前两天和一朋友闲聊,话题说到了去年若干部票房过亿的电影,朋友回忆了下发现几乎都没看过,甚至当初特别想看的两部也错过了,那段期间他说他忙的一塌糊涂,连去电影院的时间都抽不出来,朋友叹了口气,一脸的惋惜和无奈。
学生小旭几次电话约一起吃饭,她想让我给书签个名,我说我的时间还好,看你啥时候方便吧,结果陆续两个月过去了一直聚不上,她几乎每天都在各种的忙。后来终于小旭利用培训期间,抽了个空挡见了一面。在金融行业做项目的小旭,因为每个月高额的业务指标压力巨大,按她的话说,今天如果不出去跑单就有可能被别的同事超过。我说既然压力这么大,不如换个轻松点的工作,但小旭说她不甘心舍弃完成任务后得到的回报,我问了下她大致的年收入,发现确实挺可观的,小旭说这种高压下的回报,更能激发她的动力。
小旭说她有个同学与之完全相反,干着份很清闲也不用怎么动脑子的工作,这么多年了薪水还是那么几千块钱,但一直也不换单位,因为她就是不喜欢给自己压力,为了安闲多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宁愿没多少薪水拿。
我说我挺能理解你同学的想法。回想以前那些年的加班岁月,除了回家睡觉几乎天天都在公司忙,有时吃饭都是叫外卖在办公桌上解决。那时心中还有个做事的动力,为了能让出街的作品更完美。可是现在我的想法变了,因为慢慢的觉得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多和家人一起,比那种无限的忙碌更重要。就像小旭你约我吃饭,却一直时间不由己;而我要来见你,基本可以做到随时安排自己的时间。对其他类似的人和事也一样。
有钱又有闲,可以说是人生最悠逸的状态,但这个太难了,能拥有的人也许是极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只能在忙碌赚钱和有闲之间选择侧重其一。当然,如果可以找到不花时间轻轻松松赚大钱的方式更好。朋友,如果你有此途径,能让我也分享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