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13”的《金陵十三钗》
(2011-12-29 16:51:09)
标签:
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导演视觉效果故事不足风尘女子 |
分类: 随便说说 |
文/黄大
《金陵十三钗》沿袭了张艺谋导演电影的一贯套路,炒作、视觉效果、故事欠缺。影片演到一半,基本就知道了结局。
电影在两三年前开拍的时候,张艺谋“选十三钗”谋女郎就被炒的火热,这也是张导历来的做法——每次谋女郎都是电影的热门话题,人们会关注,张艺谋的审美是否有了新的变化,谁又将成为他的新宠呢?接下来,当然是,某个女孩一下子成为新一轮的焦点。电影快放映时,又爆出了各种料,诸如战争场面犹如“拯救大兵瑞恩”,谋女郎和老外有激情戏,张艺谋要凭此片拿下奥斯卡大奖云云。
视觉效果,一直都是张艺谋影片的亮点和卖点。《金陵十三钗》一开始的战争场面让人仿佛身临其中,真实而又残酷。恍惚间故事的背景切换到了二战的欧洲,交战的双方并非国军和日本侵略者,而是盟军与德军;如果把演员换成外国人,绝对没有人相信电影拍的是在抗日时的南京。然后是各种的视觉元素,张艺谋钟情和擅长的,譬如教堂的那面彩色玻璃窗,纸铺被炸得漫天飞舞的彩纸,清纯的女学生和妖艳的十三钗,再用声光电把它们糅合在一起。
如果太注重视觉的表达,就势必导致内容的削弱,就像很多好莱坞的大片,与声光电相对应的大都是一个老套的故事。如同在广告公司里,一个ART BASE的创意总监,常常会在策略和文案方面比较弱。所以故事的欠缺性对张艺谋来说也算正常,一方面他的注意力都在视觉上,另一方面就算他想关注,可是以他的基础和修为很难提升到那个高度。
《金陵十三钗》在故事上依旧有些不足,几乎一句话就可以全部概括了。电影的过程应该是在演绎,为何烟花女子会情愿去替清纯女生赴死。没有读过严歌苓的原著,网上翻了翻大致的情节介绍,发现张艺谋的电影做了些许的改编,用一个洋“二流子”替换了依然活着的神父,把几个伤兵换成了一个狙击手,大家闺秀没有了。我想,也许张艺谋没有拍出,原著中是什么改变风尘女们心灵变化的真正缘由。换句话说,他在视觉上的铺陈,削弱了思想上的积淀。我想,这部电影如果让陈凯歌来导,是不是会真正震撼些呢?
《金陵十三钗》比较特别的是,整个故事的场景选在了一座教堂里,人物的组合是一个洋“二流子”,加上强烈反差的一群烟花女子和清纯女学生。那么,教堂象征着什么呢?那个美国殡葬师,以及烟花女子和女学生,还有神父的养子,国军的狙击手,那个汉奸,他们都代表着什么呢?电影的结局更是耐人寻味。为什么一定是烟花女子们慷慨赴死,才让女学生们获得生机?——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武力是徒劳的,只有在神的保佑下,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在汉奸的内应下,在情色的奉献下,才能挽救我们美好的未来?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这个“十三”了。在西方文化里,十三是个非常不吉利的数字。在中国江浙一带,十三又代表着愚笨痴呆之意。所以从影片名字来看,一方面预示着风尘女们悲剧的结局;但也可以理解为,她们这种貌似甘愿送死的呆傻行为,却从反面映射出,那些烟花女子们让人肃然起敬的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