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凤首扁执壶赏析
北京
2006年,座落于北京西长安街的、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的新型建筑——首都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了。被誉为首都博物馆七件镇馆之宝之一的元青花凤首扁执壶(以下称扁执壶)以其幽沉古朴的色泽,婀娜飘逸的风姿,率意洒脱的画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陶瓷艺术的无穷魅力和中华文化的灿烂光辉。
这件扁执壶是1970年由北京元大都考古队从元大都遗址挖掘出土的众多窑场、数以万计的陶瓷器及碎片品种当中,精选出属江西省景德镇窑所产元代精美的青花瓷器残件,后经古瓷专家修复成为一件美仑美奂的稀世艺术珍品。
扁执壶通高18.7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4.5厘米×8.3厘米。形制为直口,翻唇,短颈,溜肩,扁圆腹,腹下渐收;椭圆形圈足,足墙外撇,足墙内深1厘米,足墙厚度0.6厘米;足底无釉露胚,胎质洁白而细密坚致,具有典型麻仓土气孔缝隙多的特征,俗称“朱砂底”;足圈有分布不匀的黑色窑汗,圈足内与扁圆腹结合处有一圈明显的接胎泥痕。壶肩下端一侧用捏塑置成凤首短流,双眼为流嘴,头部凤羽披肩飘逸,凤冠卷曲,凤首短流曲颈向天,作昂首鸣叫状。壶肩下另一侧为尾形卷成的圆柱曲柄,曲柄近肩部和近腹部置有两个起装饰效果的穿系。从壶的整体造型看,凤首短流略高于壶口和曲柄。扁执壶的釉色白中微泛青绿,釉面光洁透明,温润如玉,玻璃化程度高,柔和悦目。
风首壶在成型工艺方法上采用了多项制作技法。壶口、壶足、凤首、壶曲柄和壶身分别采用捏塑、轮制、雕镂和阳摸印坯等工艺技术,最后用接胎泥将各部分粘接组合成型。因此,相对其它器型,凤首壶成型技术比较复杂,难度也较大。元代的施釉技术也有多种方法,如蘸釉、浸釉、荡釉、刷釉和浇釉。凤首壶属琢器,采用浇釉方法施釉。从凤首壶滋润的釉色、均匀的釉层,足以说明元代在釉料的配制技术和施釉技术上已相当成熟。
在扁执壶的装饰上,以凤鸟的立体造型为主体构架,纹饰布局合理,疏密得当。凤首短流用青花蓝料浓笔重彩,以示凤首羽毛浓密乌亮;凤的颈部羽毛则用细笔绘出一排竖形短线,增加凤首壶飘逸动态感;壶的肩部和腹上部用细笔绘出经纬分明的鱼鳞片状羽毛;腹中部绘出从上至下,排列有序,长短不一的十一根凤翅羽毛;壶颈部绘回纹带,以弦纹相隔;腹下部用葫芦形缠枝叶纹衬托绽放的莲花;足壁绘变形重叠莲瓣纹。把凤鸟装扮的栩栩如生,仿佛展翅飞翔于天地花丛之间。
用于装饰扁执壶的青花料,发色纯正艳丽,靛蓝悦目,积釉处青料呈深蓝色,用于描绘回纹和鱼鳞状羽毛,线条精细清晰。元代的青花料是一种由钴矿原石加工提炼而成的瓷用着色剂,其特性是在高温下烧制后呈现柔润的蓝色。根据来源不同,钴矿原料分为国产钴料和进口钴料。科学研究表明,国产钴料化合物中含高锰低铁,因而烧成后的颜色清雅苍翠,成色稳定,不会晕散,青料积釉处呈蓝黑色,但不深陷胎骨。进口钴料又称苏麻离青,产于蒙元时期的伊里汗国,即古波斯的雷伊城一带。进口钴料,品质好,价格昂贵,大多用作元庭官府用瓷和赏赐用瓷。进口钴料化合物中含低锰高铁,烧成后的青料色泽鲜丽,质感浓艳,浓淡分明。在勾勒线条时,往往产生晕散现象,积釉处呈蓝紫色,侧光看有锡光,青料陷入胎骨,釉面手感下凹,釉下青料出现黑褐色芝麻斑点。从这件扁执壶青料发色特征看,是采用国产青料绘制而成的。
凤是深受中国民间老百姓喜爱的一种象征性动物。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四方神之说,四方神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凤由朱雀演化而来,神话描述中,凤凰是美丽而又温顺的动物,被尊为百鸟之王,古代视为瑞鸟。龙凤都是封建王朝权威的象征,龙为帝王,凤为后妃,二者都具有神秘色彩。从宋代开始,凤分为雄与雌,雄为“凤”,雌为“凰”,凤与凰的区别在于凤头有冠状物,凤尾比凰更绚丽。
凤纹在我国瓷器装饰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自唐宋流行以来其势不衰,使用的频率不亚于龙纹,是非常受欢迎的动物题材。唐宋时期瓷器上,凤纹大多画成长足,蛇颈,鸟嘴,巨尾。瓷器上牡丹纹出现后,往往构成凤穿牡丹或凤衔牡丹等画面。宋代磁州窑、耀州窑、定窑和登封窑等许多瓷窑凤凰装饰相当普遍,常用刻、划、剔、印、塑等不同技法,在瓷器上表现凤的独特风格和动人的魅力。
凤纹是元青瓷常用的纹饰之一。元青花瓷的凤纹继承了宋代凤纹绘制手法,纹饰构思大多采用凤穿花卉为主题的纹饰。元青花瓷彩绘凤时,一般绘鸡头鹰嘴,身有细鱼鳞片,喙的上部长于下部,尾多为花尾,分叉一至五尾等,凤眼画成圆形或不画。
凤首扁执壶就其功能来说,是一种盛酒的酒具。执壶一词是我们今日一种习惯说法,因为壶体附有扳手便于执拿。陶瓷执壶在我国古代已有1700年的历史。考古研究表明,最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南方越窑、欧窑始烧一种盘口、细颈、鼓腹、双系和平唇被称为“罂”的鸡头壶,经过不断的衍化,才塑造成今天这种样子。鸡头壶又称“盘口壶”、“天鸡壶”或“鸡首壶”。南北朝至隋代,鸡头壶的壶身越发修长,口颈也随之增高。唐代早期,短嘴执壶是一种典型器皿,以唐代长沙窑执壶为代表;到了唐代晚期,壶身较高,多作瓜棱,壶流和柄也渐增长,显得更加轻盈雅致。宋代执壶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如瓜棱壶、兽流壶、提梁壶、倒流壶、葫芦式壶等。元代景德镇工匠们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审美情趣,大胆借鉴了唐代天鸡壶的作法,巧妙吸收了北宋耀州窑凤首壶的造型工艺,细致融合了北方马镫扁壶的造型,将三者之精华融为一体,创烧出独具元代特征的青花凤首扁执壶。这种器型已成为元代执壶的标准器之一,明、清时期不见延烧。元代执壶除创烧了元青花凤首扁执壶,还创烧了多种形制的执壶,如:梨形执壶、八棱执壶、多穆执壶、僧帽执壶等,极富时代特征。
元青花凤首扁执壶是以凤首作短流,以凤翅作壶身,以曲柄作凤尾,超越了单一用青花料在陶瓷平面上进行装饰彩绘,将立体的陶瓷造型技艺,中国传统的水墨绘画艺术和执壶的实用功能完美的结合,把一个楚楚动人,形神兼备,活灵活现的美丽的凤鸟展示于世人面前,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这充分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智慧、伟大的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07年1月23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