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诗中的“对写”手法
(2012-02-09 21:19:17)
标签:
古诗“对写”手法高考校园 |
分类: 语文资料 |
例谈古诗中的“对写”手法
我国古代诗词中常常有一些这样的作品,在自己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时,不写自己如何苦思冥想,怎样神损形销,而是从对方下笔,设想亲人朋友面对此情此景会是怎样,把对方的苦苦相思写得真切动人,也就反映了自己思念的深切。这种从对面入手借彼写已,曲折表意,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的手法叫“对写法”。这类诗作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一、悬想对方情景,以衬托自己对对方(妻子、儿女、兄弟等家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此诗表现出门在外的游子节日之夜的思家之情。一、二句为实写,三、四句为虚写,异于常人之处在于:诗人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重笔写家人如何思念自己。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夜深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我这个“远行人”吧。这种“对写”的手法,不仅回应了上文“抱膝灯前影伴身”,而且使思念之情加倍溢出。在特定的意境中,诗人用此手法让人去想像体会家中人和远行人彼此常常的惦念,读来令人感到情真意切。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也运用了这种笔法。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想到的却是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这就比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不能参与更显得深情且富有新意。
二、回忆或设想与对方相聚时的欢乐情景以反衬今日的相思之苦。
杜甫的《月夜》是运用这种写法的典型代表:“今夜鄜[Fū]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运用这种“对写法”写出的诗词,由此推彼,由彼及此,实中有虚,虚中见实,虚实相衬,含蓄蕴藉,婉曲动人,而通过诗作抒发的情感,也更加真实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