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鉴赏答题关键词(术语)一览表
(2010-11-23 16:33:17)
标签:
高考语文阅读鉴赏答题关键词教育 |
分类: 语文资料 |
高考文学类作品(小说、散文)
阅读鉴赏答题关键词(术语)一览表
◎表达方式的答题术语
表达方式 |
鉴赏术语 |
鉴赏用语 |
||
叙 述 |
叙述人称 |
运用第一人称 |
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
|
运用第二人称 |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
|||
运用第三人称 |
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
|||
叙述方式 |
运用顺叙方式 |
故事的基本因素交待清楚,使叙述自然顺畅 |
||
巧用倒叙方式 |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
|||
运用插叙方式 |
使内容充实,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清晰 |
|||
运用补叙方式 |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
|||
叙述角度 |
上帝俯瞰——全知视角 |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好处: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
||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 |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
|||
描 写 |
详略得当 |
工笔细描(详、繁) |
绘形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形象性格或事物的完整面貌 |
|
粗笔白描(略、简) |
廖廖数笔,勾勒出人物、事物的神韵 |
|||
正侧结合 |
正面描写 |
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神态、心理、细节、语言、动作,使人物或事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
||
侧面描写 |
通过旁人或景物、环境来有力的烘托某一人物或事物的形象。 |
|||
细节描写 |
人物、事物某一细小的神态、动作 |
关注细节,于细微处见精神;以小见大,更能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神韵。 |
||
写景技巧 |
移步换景,定点换景,定景换点;形声色味触结合;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由动而静,由静而动;动静结合,以动衬反衬静,以有声反衬无声;从高到低,从低到高;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由表及里,由外而内 |
|||
场景描写的6大功能 |
①给全篇“定调”,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使小说进入叙事更舒缓、自然; ②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感染读者,感染小说中人物; ③推动小说情节向前发展; ④导引(铺垫)人物出场 ⑤烘托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 ⑥作为某一现实生活的象征 |
|||
其它描写笔法 |
主次结合,相得益彰;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先抑后扬,引发好奇;对比衬托,有力突出 |
|||
夹叙夹议 |
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的升华,使文章既有形象性又有哲理性 |
|||
抒 情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情感浓烈饱满,直接感染读者 |
|||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感抒发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
||||
议 论 |
1.开头或结尾的议论点明文章的主旨。 2.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
|||
说明 |
※不作要求 |
|||
表现手法的答题术语
鉴赏术语 |
特点、作用 |
托物言志(象征) |
借此言彼,生动形象;巧妙寄托,耐人寻味;委婉含蓄,引人联想 |
借古讽(喻)今 |
借古人古事针砭今天人今事,委婉含蓄,发人深省 |
以……自比 |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 |
善于联想想象 |
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虚实相济,增添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
选材技巧的答题术语
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由古而今,从中到外;形散而神不散 |
结构或情节技巧——布局谋篇技巧的答题术语
位 |
术语(特点或作用) |
开头 |
①开门见山,直接点题;②统摄全篇,总领(引起)下文;③巧设悬念,吸引读者;④埋下伏笔,巧作铺垫;⑤巧设文眼,统领全篇;⑥托物起兴,委婉含蓄;⑦直抒胸臆,奠定基调;⑧先抑后扬(欲扬故抑),造成波澜;⑨提纲挈领,引出下文 |
中段 |
①承上启下,巧妙过渡;②呼应上文,照应下文;③详略分明,主次结合;④以点带面,点面结合;⑤明暗双线,层层推进;⑥多次延迟,反复摇摆;⑦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
末段 |
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②总结上文,卒章显志;③水到渠成,揭示主旨;④画龙点睛,深化(强调或突出)主题;⑤言尽意未穷,发人深思;⑥戛然而止,回味无穷;⑦结局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⑧结构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
语言技巧的答题术语
分类 |
鉴赏用语 |
|
遣词技巧 |
①善用叠词或拟声词,既有形象美,又富音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
|
②十分注重炼字(或推敲字词),有力地表现了…… |
||
造句技巧 |
①句子长短相间,整散交错,既有整齐匀称之美,又有流动变化之美,使行文自然流畅,音韵和谐,极富艺术感染力。 |
|
②善于运用X(X=排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句,……地表现了(突出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
||
修辞技巧 |
比喻 |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
比拟 |
拟人亲切感人,感情鲜明;拟物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
|
借代 |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形象代抽象,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 |
|
夸张 |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
|
对比 |
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
|
对偶 |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
|
排比 |
内容集中,气势酣畅;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
|
衬托 |
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 |
|
反复 |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
|
设问 |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
|
反问 |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
|
双关 |
表意丰富,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
常用答题的引领性的关键动词
渲染了、烘托了、刻画了、突出了、强调了、再现了、集中表现了、反映了、揭示了、塑造了、象征了、折射了、暗示了、铺垫了、设置了、写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