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学业评价八年级语文及参考答案
(2023-05-12 12:59:10)
标签:
八年级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分类: 阳光分享 |
命题:吴怡霞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文中加点字"融"的读音正确的是()(1分)
2.在文中橘线(1)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1分)
3.在文中横线(2)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2分)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2分)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1)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目的和价值入手。
(2)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知识和信息最终需要沉淀为思想和智慧。
(3)当"读书"遇上"刷屏"时代,阅读的"质感"该如何保持?
(4)由此看来,阅读最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屏幕内外获得"开卷有益"的熏陶和升华。
(5)一方面,阅读是为了摄取知识与获得信息。从纸质书籍到电子屏幕,开阔眼界的方式更为丰富。
6.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如果你是一朵鲜花
B.如果你是一棵大树
C.如果你是一缕清风
D.如果你是一棵小草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4分)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2)。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3)燕支(4)北,秦城太白东(5)。离魂英调怅,看取宝刀雄!
【注】(1)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2)骢( cong1 ):毛色青白相间的马。(3)虏障:类似碉堡的防御工事。(4)燕支:山名,在今甘肃。(5)太白东: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之作,两首诗的情感基调相同。
B ."行子对飞蓬"与"征蓬出汉寒"中的"蓬"都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
C .颈联既照应"万里"的漫漫征途,又引出"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
D.最后一句中"雄"字颇有表现力,让人联想到挥刀奋击的战斗场面。
8.请结合全诗,说说领联的"一杯"中饱含诗人的哪些"心事"。(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1题。(10分)
【注】(1)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2)罅( xia2 ):缝隙,裂隙。(3)拌:摇动。(4)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5)掣折:转折。(6)欹( q i1 ):斜靠。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右()(2)愈()(3)犹()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2)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11.本文哪个字很好地表现了第五泄的特点?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句子是:__,__。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巧妙地用渡船比喻,婉转含蓄地表达自己从政心愿,希望得到举荐的句子是:__,__。
(3)奥运圣火熄灭时,四方朋友依依惜别,我们可以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来互相安慰。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16题(16分)
(1)真渐愧,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2)记得六年故都,我曾划过北海的船,看那里的白塔与荷花:陶然亭赏过秋天的芦获,冬天的皓雪:故宫与天坛,我赞叹过它的壮丽和雄伟:西郊赶过正月十五白云观的庙会。可是,六年,西山温泉我都去过,记得就没去什刹海。为此,离开了故都曾被人嫌弃说"太陋"。说:"什刹海都没逛过,还配你什么老北京!"
(3)现在想:什刹海不见算什么呢?没去看长城才是遗憾!啊,万里长城!去北京只不过几个钟头的火车。
(4)万里长城,孩提时的脑子里就早已印上它伟大的影子了。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又因地形、制险塞,从临洮至辽东将长城来了个连络的修筑,广袤万余里;工程的大,那不是隋朝的运河,非洲的苏伊士所能比拟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建阿房,销兵器,千百年来在人们的脑子里留下的是一个暴君的影子。独独万里长城至今亮在祖国人民的心里,矗立在祖国连绵的山上,成为四千余年文明古国的标志。这不是因为万里长城是秦始皇的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因为它是几千万古代劳动人民血肉的结晶!
(5)曩昔。在万年书屋,听主人告诉:有一次趁京绥车,过南口车站,意欲去青龙桥,偶尔站台小立、顺了一目荒旷的山麓望去,遥瞻依地拔天的万里长城,那雄伟的气象,使你不觉要引吭高呼。嵯峨的山巅上是蜿蜒千回的城墙,是碉堡,是再上去穹窿似的苍天。山下是乱石,是谷垒,是秋后的蔓草婆娑。西凤刷过,那一脉萧萧声响,凄凉里含了悲壮,令人巍然独立,觉得这世间只有自己,却又忘怀了自己。
(6)又一回,一个青年画家朋友,谈到自己绘画的进步,说几乎像英国拜伦一觉醒未成了桂冠诗人一样,是逛了一次长城,才将笔法放开,心胸也跟着宽阔了的。那谈吐的神情,也荷直令人疑惑他生生吞下了一座长城的关口。是呢,听说太史公司马迁周览了名山大川,文章才满蕴了磅礴的奇气。塞北的山峦与旷野是会给人以结实的体魄,雄厚的灵魂的。啊,长城!
(7)从山海关一路数去,你知道么?像喜峰口、古北口,像居庸关、雁门关,一个个中原的屏幕要塞,上口真要有霹雳般的响亮呢。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守得住一处,就可保得几千里疆城。
(8)朋友,你可想过,在兴安岭南部那一抹平坦的原野,春夏采丰茂的牧草,来编柳为棚,垒土为望,于"马闺子”里别羊毛,养骆驼,榨牛奶么?那工作顶自由,顶洒脱。不然,骑马去吧!古北口的马匹有名哩。照日当头,在平沙无垠的原野里,你尽可纵身于野马群中,跨上一匹为首的骏膜,其余的会跟你呼啸而至的。不要怕那噱嗦嘶声,那不是示威,是狂欢,你就放胆驰骑奔腾吧,管许将你满怀抑郁吹向天去。汉王昭君曾成装乘马抱琵琶出塞而去,文姬归汉,也曾惹得胡人思鬼,卷芦叶为吹笳,雾哀怨的十八拍。中烟中有此娇健、难道你,的堂堂须眉就只知缩了尾巴向后退么?
(9)唉,说什么,朋友,我还是没见过长城!在恨着自己,不能像大鹅乌插翅飞去,在恨着自己:摆不脱蜗牛似的蹊径,和周身无名的链索。投笔从戎倒好,可惜没有班伸升的韬略。景慕张骞,景慕马援,但又无由出使西域,去马苹襄尸。奈何!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膘骑将军霍去病那才算有骨头!无怪他六出伐匈奴,卒得威震异城。
(10)朋友,我还没见过长城!但是,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有朝一日,我们弟兄从梦中醒了,弹一弹身上的懒惰,振一振头脑里的懵懂,预备好,整装出发,我将出马兰峪,去东北的承德,赤峰,出杀虎口,去归绥,百灵庙,从酒来过嘉塔关,去安西、哈密、吐鲁番。也想,翻回未,再过过天下第一关,去拜拜盛京,问候问候那依旧的中国百姓!
(11)长城!登临追遥,愿尔为祖国屏障,壮起胆来!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第(8)段叙写的是豪迈奔放、充满自由洒脱的边地生活,虽与长城无关,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14.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4分)
汉王昭君……向后退么?
15.吴伯萧在《灯笼》文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以传情达意,本文第段也提到汉镖骑将军霍去病六出伐匈奴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4分)
16.本文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要借写长城来表现这一主旨?(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7分)
(1)西晋末年,为躲进战乱,中原地区同宗同族的人们共同向南方迁移。这时一片山清水秀之地进入了他们的视野。这里有黄山、大会山、天目山、白际山等。,群山环绕、与世隔绝。新安江、乐安江等众多河流奔泻其间、哺有生灵,氤氲的水汽在山间缭绕,宛如仙境。有山的屏障、水的滋养,于是,这里便成为庇护先祖们的一方净土,被后世称为徽州。
(2)徽州,山地遍布、平原稀少。人们在北方居住的四合院,在这里没有充裕的平地承载。而当地土著建造的干栏式建筑,即底层架空、二层居住的"楼居",虽适应南方的自然环境,但全家老少的生活起居,都要挤在同一房间内,多有不便。
(3)两种建筑形式,都不能满足居住需求,于是,便进行了南北建筑大融合。首先是建筑内部结构的融合。干栏式的建筑结构为穿斗式构架,构件较小。四合院建筑结构为拾果式构架,内部的使用空间较为宽敞。人们吸取两方优势,在厅堂等重要空间,以抬梁式构架为支撑:在两侧山墙、卧室等次要空间,替换为穿斗式构架,混合式构架就此诞生。其次是建筑形式的融合。移民们参照当地"楼居"形式,将原本平情在地面上的四合院建筑抬升为2-3层。一层中间为厅堂,两侧为长辈或屋主卧室,二层为晚辈或女养卧室。顶层的接板处还可以挑出木条形成晒场。卧室、厅堂等空间,因袭四合院布局,在建筑之中国合出一方院落,干栏式建筑的"楼居"形式让其在视觉比例上显得幽深窄小,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天井。天井内侧的二层,修有一圈座椅,上面雕花缓朵、镶空纤巧。座位的弧形栏杆靠背,被称之为美人靠。在雨天,雨水顺着四周倾斜的屋顶汇入天井,是为"四水归堂”,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另外还有建筑外貌的融合。门楼作为屋主人财富与身份的象征,为房屋的重点装饰之处。门楼上的砖雕,也往往细致繁复、争奇斗艳。一幅雕刻完善的门匾,从近景到远景,一般有7~
8个层次。门楼两旁的石鼓、石狮等石雕也是精雕细琢,室内的木雕装饰更是一绝,比如两头雕刻流云飞卷、弯弯如月的月梁。还有斗拱、窗扇,甚至是脚边的门板,均可雕饰,令人叹为观止。雕刻的题材,动物如龙、风、麒麟、龟、鹿、喜鸦、蝙蝠,植物如梅、兰、杏花、竹、菊、松柏、海棠,场景如耕种、砍柴、放牧、狩猎、宴饮,文字如福、禄、寿、宝......这一切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生活的愿望。
(4)众多的人口与稀缺的土地资源,让房屋与房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窘边。有的街卷,甚至只留"一线天",木质的建筑如若着火,难免映及一片。于是,人们将外墙抬升,高过建筑的屋顶,用以阻隔火势蔓延,是为封火墙。其墙体沿着人字形的屋檐,层层跌落、上覆瓦檐,形象类似马头,因而也被称为马头墙。家家户户沿着高低错落的地形连成村庄,营造出了一种整体的和谐。
(5)村落的基址一般选在枕山环水之处。枕山,可阻挡冬目的寒流,让富含水汽的南风,在此停留降雨,调节村庄小气候。环水,使活水流经村落,既保证生活饮用所需,也便于养殖水禽、鱼虾以及灌溉农回。人们在流术出入村庄之处,涵养树木、修建亭榭,形成古代罕见的公共园林,即水口园林。如唐模材,远处的黄山余脉隐约可见,自东向西而来的檀干溪,将村于一分为二。而流水进入村庄的水口处,有串、纺、馆、榭以及上百年的古树。自然与建筑完美交融,正所谓"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街道体水而生,在临水一侧,修建座椅、美人靠,建筑本身与水中倒影,一实一虚、相映成趣。若河流没流经村落,人们便修建引水渠,即水圳,以引水入村。如宏村,从入水口到出水处,天然存在约4米的高差,河水流经全村只需约35分钟,可保证流水不腐。目常用水中的米渣、菜叶随水圳流入南湖,喂鱼肥线、富含营养的鱼森、荷叶流入耕地,壮苗丰回。以人养鱼、以鱼养回,以回养人,这种良性循环系统、推动村庄不断壮大。水圳沿途人家,引水入宅,形成"水院"或"水园"。成一万鱼池,或几年修行,即使在有限的院落内,也能展现出无限的生机。
(6)我们在微山微水间遇见粉墙黛瓦,当成百上千幢徽州建筑映入眼帘,我们才会愕然记起,它从来都应该属于这片山河,属于这里故人的乡愁。
1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对徽州的地形特点、建筑特点作了详细的介绍。
B.徽州建筑其实是南北建筑的大融合,体现在建筑内部结构的融合和建筑形式的融合。
C.徽州建筑中的封火墙,可以防火防风:枕山建屋,可以阻挡寒流,调节气候。
D.文章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18.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也不失典雅与韵味。试从文中找出两个相关例句,具体分析表达效果。(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7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述材料介绍了皮影戏的起源、制作、现状及创新与发展。
B.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但我国皮影戏的存续状况并不十分乐观。
C.材料二主要写了政府构建完备的政策保护和传承体系,皮影传承人坚持守正创新,皮影搭载乡村旅游,让皮影"活"起来。
2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通读三则材料,为传承和发展皮影戏建言献策吧。(4分)
四、名著阅读(10分)
21.关于《经典常谈》的概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书作者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2.下面是两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的发言,其中有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2分)
|
姓 名 |
所读章节 |
所发言论 |
|
天 天 |
《辞赋第十一》 |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楚辞》中的《离骚》、《九章》和《九辩》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的。 |
|
小 乐 |
《诸子第十》 |
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孟子重视圣王的道德,荀于重视声望的威权。 |
说法错误的同学是___,我的修改意见是:____
23.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意义。(5分)
五、写作(50分)
2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1.C;
7.B(“行子对飞蓬”的意思是“作为行客面对着飞蓬”。以“飞蓬”喻“行子”表现的是“行子”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英姿。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表达的“漂泊无定之感”并不相同。故选 B。)
8.这“一忧”中饱含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友人征途的关心与担忧: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任答两点即可)
9.(1)右(往右、向右) (2)愈(更加) (3犹(还)
10.(1)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
(2)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11.伟,表达了作者 对景色的喜爱、赞叹之情。
【参考翻译】
12.(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3.C(主要表达的是不怕艰苦、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14.紧承上文的美好畅想,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壮志豪情;为下文的感情变化做铺垫,使得文势跌宕起伏;引用典故,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15.说明了中国从古至今都有抵御外敌的意志,也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志向: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16.主旨:号召中国人,面对外敌入侵,要强健精神,壮起胆来。(2分)
原因:长城正是中华民族雄壮或进取精神之象征;写长城可将抽象的主题表达得更加形象鲜明,耐人寻味。(4分)
17.D(【解析】A项概述不全面,文章第(5)段中对村落基址的选择特点也作了详细介绍:由文章第(3)段中的“首先……其次……另外还有建筑外貌的融合”可知,B项理解不全面:文章第(4)段中说“木质的建筑如若着火,难免殃及一片。于是,人们将外墙抬升,高过建筑的屋顶,用以阻隔火势蔓延,是为封火墙”,故封火墙的作用主要是“阻隔火势蔓延”,c项错误。)
18.(1)语言准确示例:如第(5)段中“……天然存在约4米的高差,河水流经全村只需约35分钟”中的“约”字,表估计、猜测,说明“4 米的高差”“35 分钟”只是估计,而非肯定,用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谨性。
(2)语言生动示例:如第(1)段“氤氲的水汽在山间缭绕,宛如仙境”突出了徽州环境的优美;第(3)段“两头雕刻流云飞卷、弯弯如月的月梁”,突出了雕刻的精致。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
(3)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示例:如第(5)段“一实一虚、相映成趣”“以人养鱼、以鱼养田、以田养人”“或一方鱼池,或几竿修竹”等四字词语或短句的运用,不仅简要概括了徽州建筑的特点,而且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任选两个角度作答即可)
19. B
20.(1)积极开展皮影进校园活动,助力传统文化绽放青春光彩。如结合青少年特点,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作一些短小、精致、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皮影动画,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皮影制作讲究、造型独特,可利用皮影元素做一些与大众生活贴合的衍生品,能够让人随处看到皮影,喜欢皮影。
(3)鼓励创作与时代关联的、具有皮影戏表演艺术特征的皮影戏剧目。
(4)为皮影戏提供更多的表演平台,如利用公园、街头广场、旅游胜地等场所,推广皮影戏。
(5)鼓励青年一代学习皮影制作及表演艺术,让皮影戏后继有人。(答出具有可行性的两点建议即可,每点2分,共4分)
21. B(不包括近代。)
22.天天(1分);删去《九辩》。(1分)
(【解析】《九辩》是宋玉模拟《离骚》和《九章》的题材和体制而作。)
23.(1)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
(2)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
(3)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
24.习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