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2-10-11 08:42:21)
标签:

九年级上

月考

语文试题

分类: 阳光分享

2022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徐老师    审题:宋老师

分值:120分时量: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 (1))呢?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铺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如云的流( (2)),树的摇等,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

1.文中加点字“曳”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1)

A.zhuài    B. yè      C. y       D. zui  

2.在文中括号2处填入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1)

A.        B.      C.       D.  

3. 在文中括号处1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

    A. 敬而远之  B. 若即若离  C.半摧半就  D.形影不离

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布局谋篇、韵律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

B.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的情况下,享受纯粹的文字。

C.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D.在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   ,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    ,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   ,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茶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1342      B. 3412      C. 4321       D. 2134

6.下列诗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B.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C.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D.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共4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7. 根据诗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

B. 首句借用典故,词人再现了其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勃勃英姿,表达了能像班超一样被皇帝重用而封侯的强烈愿望。

C.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一个“空”字,增添了他的悲痛的分量。

D. 词中对比尖锐。有过去和现在两个不同生活场景的对比,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对比,有层次地把自己心理、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使自己的形象跃然纸上。

8.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10分)

濠州定远县1一弓手2,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3,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又有人曾遇强寇斗,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满口,忽噀4其面,其人愕然,刃已透胸。后有一壮士复与寇遇,已先知噀水之事。寇复用之,水才出口,矛已洞颈。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1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2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4(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3)

1)有一偷亦击刺()  (2)值偷在市饮酒()(3)曳矛而斗(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1)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2)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11.文末壮士最终能战胜强寇的原因是什么?(3)

 

(三)默写。(6分)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1)

(1)《行路难》(其一)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2)《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我们常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 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含三个文本,8小题,共30)

(一)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13)

谁的微信

蒙福森

那天,老高在上班。近来单位的事特别多,特别烦。老高正忙着,突然,口袋里的手机振动了一下,老高拿出手机一看,有一条微信,儿子发来的。老高的儿子在外地读大学,已经大四了,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

“老爸,下班了?”

老高回复:“没有,正忙着呢。”

“您和老妈还好吗?”

老高蓦然一怔,回道:“好,都好。你呢?好吗?”

“我啊,很好,我每天跑步,打球,上课……过几天我要参加学校篮球比赛……”

老高看着手机里大段大段的文字,心想:今天儿子咋回事了?太阳打西边出来啦?

老高有些茫然。

儿子继续发微信,一条接一条,老高读得眼花缭乱,一条还没有看完,没来得及回复,另一条又来了。

老高懵了。

老高去了一趟卫生间,洗了一把脸,好让头脑冷静下来。洗过脸后,老高思维清晰多了,脑海里突然间跳出一个念头来——接下来,他该问钱了吧。

“老爸,我想买台电脑用来学习。给我打三千块钱,好吗?”

老高在心里窃笑了一下,回道:“好啊。你什么时候要?”

“当然是现在啦。”

“可我正上班呢,忙得很,没空。下班再打给你好吗?”

“好。你什么时候下班?”

“十二点。”

手机终于像一匹奔跑了很久的马,暂时安静下来了。

下班后,老高刚回到家,儿子的微信又来了:“老爸,怎么还没打钱啊?我在街上,等着买电脑呢。”

老高立刻回了一句:“等等。”老高对老婆桂芬说:“儿子来微信了,要钱买电脑呢。”

桂芬说:“那赶紧打给他呀。”

老高说:“可我怀疑这不是咱们儿子。和我微信聊天的,应该是一个骗子,他捡到了咱儿子的手机,想敲诈一笔!”

桂芬大吃一惊:“这、这是怎么回事啊?你咋知道是骗子?你打儿子电话啊!”

老高说:“打了,没接。和他微信聊天,他就聊。”

桂芬说:“打儿子辅导员的电话,跟儿子联系。”

辅导员的电话打通了,联系上儿子后,儿子说,手机丢了,正在上课,本想放学后再打电话告诉你们。

老高说,有人捡到你的手机了,想诈骗一笔钱。

儿子哦了一声,没说几句就挂掉了。老高说:“看见了吧,这才是咱儿子。”

桂芬觉得奇怪,问老高:“你咋知道那不是咱们儿子?”

老高打开儿子的微信给桂芬看:“这几年儿子在上海读大学,你什么时候见过他主动问候我,并和我聊这么多话——每次,无论我说什么,写了多少字,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他都草草地简单回复几个字:‘嗯’‘哦’‘知道了’等等。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热情的儿子,跟我聊了这么多,心里就嘀咕:这是我儿子吗?该不会是骗子吧?你看看,果然是骗子!”

桂芬叹息:“谁让你和儿子有代沟有隔阂啊!从小到大,你和儿子说过多少句话?”

老高沉默下来,有些伤感。

桂芬安慰他:“唉,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你别往心里去。”

老高很不高兴:“年轻人就是这样吗?”

“你发什么火,你不也是这样——你跟你父母一年到头聊过几句话?你关心过他们吗?你有多久没去看望他们了?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桂芬瞪了老高一眼。老高的心突然痉挛了一下,像被子弹击中一样。

黄昏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老高的心里,像被雨水浇湿了似的,湿漉漉的。

老高冒雨来到一栋旧楼,提着大包小包,上到五楼,昏暗的路灯下,老高望着那扇熟悉而又陌生的门,百感交集,稍顷,轻轻地敲了一下,一下,又一下。

“谁呀?”屋里,一个苍老的声音传出来。

那是老高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的声音。

“爸,是我……”老高靠在门框上,不由自主地,脸上泪水肆意流淌。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3.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从老高收到“儿子”不寻常的微信写起,再写老高识破骗局并在与妻子的对话中自我反省,最后写老高雨夜回家探望父母。

B.文中的老高是一个渴望得到儿子的关爱,但又和儿子存在代沟与隔阂的父亲形象。

C.文中桂芬说的“你发什么火……”这句话主要是针对老高对她发火而做出的反击回应,此时她觉得很委屈。

D.这篇小说大量采用对话描写,通过对话描写,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14.小说开头部分老高看到“儿子”发来的一连串微信后,内心也产生一系列反应,请从文中找出描述老高反应的词语并填到下列横线上。(6分)

1_____2_____3______→冷静

15.小说结尾处写到老高“脸上泪水肆意流淌”,请说说老高流泪的原因。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请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4分)

 

(二)阅读《森林为什么是“水库”》一文,完成下面小题。(6分)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1.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拦洪补枯,还体现于森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2.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来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3.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

4.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5.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拦截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

6.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强,能蓄积雨水;也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7.森林“水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

8.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增加的水分参与森林水分小循环,促进了降水的形成。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9.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与辽河下游地区蓄积降水、净化水质大约1.37亿立方米。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10.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6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A.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

B.林下灌木与草本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

C.林地土壤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

D.森林植被的增加能影响到霜、露、雾、雨、雪及雾凇等水平降水形态。

17.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农谚,引出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4段中加点词“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6段中的“主角”指的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

D.本文是总分结构,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普及了科学知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11分)

    母亲的梦

1)每当我们回老家与母亲促膝谈心,提及子女教育话题时,她幼年求学记忆的闸门便会徐徐拉开,悠悠往事宛若滔滔江水涌上心头。

2)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母亲家庭特别贫困,外公外婆都是贫苦农民,生活括据。母亲所上的那所小 学叫嵩寮岩小学,学校就设在朱氏宗祠里。一年级入学时,每个学生每学期需要交学费三万二千元。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初期,曾有段时间使用旧币,现在的一元人民币相当于那时的旧币一万元。这折合三元两角的学 费,在今天看来,根本就不够我们一个孩子的一顿早餐钱,可对当时母亲的家庭来说,那可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啊!二年级开学伊始,我外公实在支付不起母亲的学费了,为是否继续让她上学而焦虑,而母亲幼小的心灵是 多么渴求文化知识啊!看着她整日里哭哭啼啼,寝食不安,外公外婆也不禁心痛起来。一向憨厚实诚、寡言少 语的外公只得耷拉着眼皮,恳求生产队小组长开具一份贫困生介绍信。母亲拿到了这封介绍信,便蹦蹦跳跳地 飞奔去学校了。校长知道母亲的家境,怜悯之心油然而生,立马就批准了母亲的免费就读资格。就这样,母亲在此后的小学五个学年里,一直享受着免费入学的教育恩惠与"扶贫雨露"

3)母亲十分珍惜那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虽然她每个月都需要用一多半的时间来帮家里做农活儿、料理 家务,譬如摘麻豆、摘棉花、掰玉米棒、挑水、打猪菜、放鹅、抬粪水浇菜园、切蒿子、挖野菜煮饭吃等,但除此之 外,则是母亲难得的邀游书海的惬意时光了。母亲说,有好几次,天下着雨,不需要帮外婆做农活儿,可以轻轻 松松地去上学了!天刚麻麻亮,她早饭也顾不及吃上一口,就戴起斗笠,穿起龙头草鞋,从家里出发,一口气跑 了十多里的山路,来到了嵩寮岩小学门口。结果,没想到学校大门紧锁着,校园内鸦雀无声,空荡荡的一片,无一人在校。

4)“啊啦!今天不上学,原来今天是星期天呀!”母亲哀叹一声,无可奈何地转身往回走......

5)母亲一年只能上三四个月的学,但学习成绩优异,尤其是她的毛笔字写得好,作文更是出类拔萃。有一 次,语文老师在全班三十多名同学面前,把母亲的作文当作范文声情并茂地朗读。

6)即使家境不好,母亲还是顺利地参加了小学毕业会考,考上了毛坦厂中学(初中),名列全班第三。然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母亲的录取通知书来到的时候,一个睛天露雳也相继来到:我外公不幸离世 了。虽然大队部与人民公社都同意母亲升学,但时任生产队长的母亲的小姑父李安堂,坚决不同意,不开介绍 信,不让母亲转粮油关系。为外公守孝到“满五七”后,母亲多次登门,央求她小姑父能开金口准许她升学。她说:“小姑父,求你给我开个介绍信吧,我想上的学,我不从生产队支粮油,粮油关系转到毛坦厂中学后,学校给我饭吃,我吃学校的还不行吗?

7)只见李队长疾言厉色地说:“你爸爸都已经死掉了,你弟弟还要照顾,你家穷得叮当响,你这么大的丫头,都十七岁了,还想去念的书?你吃什么?你念书能吃书?!

8)年少的母亲深知与这种人较死劲就是给自己找别扭,而且她转而考虑到即使有机会升学,我外婆与二舅生活的艰难程度也可想而知,因此只能咬咬牙,忍痛放弃自己那孜孜以求的升学梦想……

9)几十年来,母亲每每向我们讲述那段往事时,心中便氤氲起汩汩酸楚之情,她长吁短叹地说:“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到四五十岁时,我还经常做着梦,梦见自己坐在教室里上课呢!醒来后’啊哟!”一声,空欢喜一场,原来我这是在做梦啊!

10)如今,当母亲戴上老花镜能比较顺利地看书读报时,当她的满堂儿孙中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大学生时,她那因岁月沧桑沁满皱纹的脸上绽开笑容,就像湖面时不时荡开一圈圈幸福旖旎的涟漪。母亲的求学梦,正在她 的儿孙,重孙身上实现。(有删改)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文章以“母亲的求学梦”为行文线索,贯串全文,思路清晰。

B.3段列举母亲所做的农活和家务事,突出她从事的劳动繁多。

C.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直接客观地展开叙述,语言质朴无华。

D.“母亲”是文章的主人公,其幼年孜孜求学的经历,让人心酸。

19.作者回忆了母亲求学时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4)

 

20.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4)

(1)“啊哟!今天不上学,原来今天是星期天呀!”母亲哀叹一声,无可奈何地转身往回走……(赏析加点词语)

(2)她那因岁月沧桑沁满皱纹的脸上绽开笑容,就像湖面时不时荡开一圈圈幸福旖旎的涟漪。(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四、名著阅读(10)

2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游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抨击现实。

B.《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涉及100多种昆虫。如记录了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生活五个星期。

C. 《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信jing选,既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也是一位哲人点燃青年赤子之心的火把。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是在好友谢廖沙的帮助下走上革命道路,后来又在女友的影响下参加了红军。

22.《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是美国记者、作家斯诺的作品。书中讲述了一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南昌起义,参加长征……他就是 _   ______。(2分)

23.作家聂华苓说:“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请结合《礁石》这首诗,从意象选择的方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50字左右)(5分)


礁 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五、写作(5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这也是生活》中的一句话。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怎样发展,重温先生当年说的这句话,依然让我们有很多的感悟……

请以“与我有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符合文体;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2022年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B 1分) 2.A1分) 3.A  2分) 4.C2分) 5.B2分) 6.B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4分)

7 B  2分)  8.  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以及对于统治者的不满之情。(2分)

(二)(10分)

9.(3)(1)善于/擅长/精通  (2)正好/恰好 (3),就、于是  10.(4)1)弓箭手话音刚落举手就刺,一下就把小偷刺死,原来是乘其不备而取胜的。(2)我和你都是好汉,你敢和我在兵尉马前决一生死吗?(每分句2)  11.(2)壮士料事如神,机智识破。壮士找到突破口,动作敏捷,勇敢出击。(每点1分,意同即可)

译文:濠州定远县有一个弓箭手,善于使用长矛,远近同行都佩服他的技能。有一个小偷也善于击刺,常常蔑视官军,只是与这位弓箭手技艺不相上下,说:“与弓箭手相见一定要进行生死决斗。”一天,弓箭手因公事来到码头,恰逢小偷在市肆喝酒,势不可避,就拿矛来和他打斗,围观的人很多。许久,两人都僵持不进。弓箭手忽然对小偷说:“兵尉来了。我和你都是好汉,你敢和我在兵尉马前决一生死吗?”小偷说:“好。”弓箭手话音刚落举手就刺,一下就把小偷刺死,原来是乘其分神不备而取胜的。又有一人与强盗争斗,双方兵器相交,强盗先含一口水在嘴里,忽然喷在对方脸上,愕然之间,刀已穿胸而过。后来一个壮士又遇上这个强盗,已经预先知道他有含水喷人的一招。强盗果然又使出此种伎俩,水才出口,壮士的长矛已经贯颈刺出。

(三)(6分)(每空1分,共6分;凡错、漏、增字,该空不给分。)

12.(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13分)

13.C3分)

14. 一怔   茫然   懵了(6)

15. “老高冒雨来看望父亲,任泪水在脸上流淌”很明显是在妻子的启发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主动改正的表现,是“微信诈骗”事件的后续影响,深化了文章主题。写到老高“任泪水肆意流淌”就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使文章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4分)

(二)(6分)

16D3分) 17D3分)

()11分)

18C3分)

19.4分)答案母亲二年级时,外公无力支付她的学费,后来,外公恳求生产队小组长开具贫困生介绍信,帮母亲获得免费上学的资格;母亲一边帮家里做农活儿,料理家务,一边上学,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母亲学习成绩优异,她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因外公去世,小姑夫不肯开介绍信以及需要照顾外婆,二舅等原因,母亲忍痛放弃了升学梦想。

20.4分)答案(1)“哀叹”意为“悲哀地叹息”,这一词语的运用,生动地表现出母亲难得有一天能轻轻松松地上学,却发现那天是星期天的失望和无奈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的脸比作“湖面”,把“笑”容比作“涟漪”,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笑容中饱含的幸福。

四、名著阅读(10分)

21D3分)

22. 《西行漫记》    周恩来(一空1分,共2分)

23这一首诗中有三个意象:浪、礁石、海洋。浪是海洋中激起的,它冲击礁石,并在礁石身上留下了累累伤痕。但礁石却将浪”打成碎末、散开”,并且以含笑的姿态“看着海洋”,表现了一种历经厄运却能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态度。海洋便是生活的象征,海浪则代表着生活中种种厄运和不幸,而礁石由成了历经种种磨难和不幸而始终乐观、永不屈服的精神的代表。因此说艾青的诗歌好在强烈鲜明的意象。(5)

五、写作(50分)

24.2022年中考要求评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