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议论文写作指导

(2022-09-06 22:26:49)
标签:

议论文

分类: 阳光分享

议论文写作指导

一、中心论点常见的写法举例

(一)概述材料型

举例——《超越局限,勇于破冰》

    古之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周游列国,宣扬政治学说,望救民于水火;今之苏炳添超越年龄和体能的局限,勤奋锻炼,造就中国短跑的辉煌。他们在世俗偏见、刻板印象、自身局限的坚冰面前,毫不退缩,挥动铁臂将坚冰击碎。他们的励志故事无不给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以人生启迪——坚冰固然可畏,吾辈亦能击碎!

    【内容赏析】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开头概述作文题中的两则材料内容,适当分析,引出中心论点——坚冰固然可畏,吾辈亦能击碎。整段内容晓畅自然,比喻贴切,紧扣标题,言简意赅。

(二)名言引论型

举例——高考满分作文《坚守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

    【内容赏析】开篇引用名人名言,是写好文章并令人眼前一亮的“屡试不爽”之法。作者在开篇引用康德的名言既作为文章的开端,又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

(三)巧用对比型

举例——高考满分作文《奉献与索取》:

       有人想,只要全国每个人都把节省一根火柴的钱给我,那我就是富翁了。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都做一根火柴价值的贡献,那么,我的人生就是最有价值的了。两种“想法”,言词相近,但观点迥异:一个是贪婪地索取别人,要“人人为我”;一个确是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要“我为人人”。这里表现出了两种具有鲜明反差的人生价值观。

【内容赏析】能够在作文开篇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自己观点的,一定是高手。在这篇《奉献与索取》中,作者将“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两种人生价值观进行对比,有意凸显其高低境界。如此一来,作者虽未明确究竟我们应该追求哪一种价值观,但是通过这种对比,人们已经在潜意识中得到了答案,只有“我为人人”的价值观,才更有价值,才更有格局。

(四)巧用修辞型

举例——高考满分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急流跌宕险滩,潮汐遭遇暗礁,雄鹰卷进长风……造化注定给生命以劫难,没有坎坷崎岖的人生不能谓之完美充实的人生,而饱经磨炼愈挫愈勇的人才有机会飞上天空,拥抱云蒸霞蔚或是电闪雷鸣。

 

【内容赏析】作者用“险滩”“暗礁”“长风”来比喻生活中的坎坷和磨难,同时将“拥抱云蒸霞蔚或是电闪雷鸣”比作饱经挫折后人们获得的成功和刺激,让读者对“坎坷”和“磨难”本身的意义一目了然。比喻手法的运用,一方面可以增加文采,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抽象的道理(观点)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五)先破后立型

举例——高考满分作文《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

    有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于是相信别人,让别人决定自己。有人说:“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于是闭目塞听,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看似是不可统一的矛盾双方,但二者却有统一的一面,它们正如我们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又要相信别人。

【内容赏析】这篇文章的开头,总的来说运用了“先破后立”的思路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作者先是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和“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两种说法进行剖析,进而否定了“只相信自己”和“只相信别人”两种极端的观点,最后提出自己的“既要相信自己,又要相信别人”的观点。先否定别人的观点,然后再摆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比较有针对性,有利于作者表达观点,梳理思路,铺排文章。

二、分论点常见的结构形式

(一)并列式横向分解

1.追问类属法——即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

追问类属法,就是判断由话题转化而来的中心论点的内涵或外延,对中心论点进行价值性判断,揭示这个中心命题的基本属性,类似于下定义。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话题性的中心论点,分论点的表述最好警句化,富含一种哲理。

表达句式:……是/就是/意味着……。

例:《学会低头》

    学会低头是一种谦逊的为人品格;

    学会低头是一种踏实的人生态度;

    学会低头更是人类的一种智慧。

2.追问原因法——即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

    追问原因法,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原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

       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果”是指中心论点。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表达句式:……,能/才能/可以/能够//利于/让……。 因为……,所以……。

 如要论证“青年应该担起个人、国家、世界的责任”,可以先提问一下,为什么要青担起这些责任呢?可以列出下面几个分论点:

   青年担起个人的责任,让我们自强;

   青年担起祖国和人民的责任,让国家富强;

   青年担起对世界的责任,让世界和平美好。

这三个分论点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证明了中心论点。

3.追问办法法——即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

    追问办法法,就是把中心论点当作一个问题或一种任务,然后追问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法,从“怎么办”的角度,以中心论点作为结果,提炼满足这一结果的“条件”“措施”“途径”来设立分论点。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而分论点是指满足结果的“条件”“措施”“途径”。

      表达句式:……就要/需要/应该/必须/可以……。

例:《学会欣赏别人》。中心论点:学会欣赏别人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学会欣赏别人,要求自己要有胸怀坦荡、虚怀若谷的作风。

   学会欣赏别人,就是要努力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不求全责备。

   学会欣赏别人,就是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层进式纵向分解

递进思维是认识事物或事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一种思维方法。一般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提问思路来提炼分论点。

例:“以创新谋发展”这个中心论点就可以分解为:

    创新,是变革事物并使其更新与发展的方式。

    创新,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稳立不败。

创新,需突破常规的思维定式。

 

(三)对照式双向分解

 即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况加以对照比较,从而从正反两个方面提炼分论点

1.比较分析法。这是将中心论点展开为分论点常用的比较简易的一种方法。

如要证明“实践出真知”,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立论: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不参与实践,不从实际出发,闭门造车,就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样正反对照,就可以进一步明确“实践出真知”的观点。

再如要论证“知耻应后勇”,便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

    知耻而后勇,化耻辱为上进的动力,终有成功的一天。

    知耻而不后勇,必定自甘堕落,遗恨千古。

2.辩证分析法。即是一分为二地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

如要论证“成才的关键不在于逆境”,便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

    逆境可以造就人才,古今中外有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并非所有的逆境都可以造就人才。

这两个论点看似矛盾,但都统一在“逆境能否出人才”的总论点之下。

三、 论述段怎么写

(一)因果分析法

1.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这种方法把事实材料中形成某种结果的原因,用设问的方式或因果复句的句式加以强调,从而突显论点的合理性。

2.基本模式为:论点--例证--(归纳)--探究原因--总结

3.例如:【论点】瞬间铸就永恒

【举例】三岁女孩宋欣宜在汶川地震中与死神抗争了逾40个小时后从废墟中被解救出来,人们惊奇于她生命力的顽强。随着挖掘的深入,女孩奇迹生还的谜底被揭开:已经故去的年轻父母脸对脸、胳膊搭着胳膊,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个拱形,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双双挡住倒塌下来的沉重墙体,用血肉之躯为自己的孩子构筑了一道“生命的围墙”。

【探因分析】为什么这个感人的情节在当时只是一瞬,而它却永远留在我们记忆深处?因为这短暂的一瞬中所彰显的至高无上的亲情,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求生是人的本能,而在这生死一瞬间,伟大的亲情却超越了本能。正是这伟大的力量使得原本转瞬即逝的刹那保存到永远。【作结论】世界上所有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爱的天使,他们用无数爱的瞬间铸就了一个个不朽的永恒。

4、小结内容:

【思路】为什么——是因为

【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主要步骤】直接点明观点,并阐释观点;引述事例;简要归纳共同点。 追根求因(为什么……呢?—之所以……—是因为……)得出结论

 

(二)反面假设分析法

1.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反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假设相反情形及结果,与原事例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2.基本模式为:论点——列举事例——反面假设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试想,若<</span>如果> 无……)——可能的结果展示——正面强调论点(证明事例符合中心论点)

3.例如:【论点】挑战自己才能迈向成功

【举例】2008814日,中国射箭老将张娟娟在奥运女子射箭个人赛决赛中击败韩国卫冕冠军朴成贤,射破韩国24年的垄断,为中国夺得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枚射箭金牌。然而张娟娟在这几年的训练中曾几次有过放弃的想法,但最终她战胜了自己,坚持了下来,并在北京奥运会上一举夺魁。

【分析过程&反面假设】试想,如果张娟娟当初在备战奥运会的训练中不能跨越自己这道坎,【结果展示】那么我们也许就不会看到奥运赛场上英姿飒爽的她,更不会听到奥运射击领奖台奏响的国歌。【正面强调】前进的路途上只有挑战自己,你才能向成功迈进一大步。

4.小结内容:

【思路】反面假设—结果展示—正面强调

【标志性词语】如果XX……不……,那么(就会)……(或:那么他怎么能……呢?)因此(由此可见),……

【主要步骤】亮明论点;列举事例;反面假设(试想,若无/如果没有……,那么……);结果展示;正面强调(证明事例符合中心论点)

 

(三)意义分析法

1.即在举出实例之后,由小见大,在对具体事实的分析中提炼出事件或行为的意义、价值,揭示出事件或行为的影响或者危害。

2.基本模式为:亮明论点——列举事例——分析事例在社会、精神等方面意义或影响——回扣论点

3、例如:【论点】平凡中孕育着伟大

【举例】人民的好同志雷锋,生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曾经在应邀去外地作报告的途中当起了热心的“人民勤务员”;他还在一次去往丹东的途中因帮扶老人上下车而错过了自己的火车。只有小学文化的雷锋也很爱学习,只要一有空闲时间,雷锋就会组织同班的同志们一起看书读报。

【分析意义】正是从这许多平凡的小事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高尚、纯洁的灵魂。他的一生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他像一个闪光的路标,指引着人们去做好事。这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回扣论点】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同志是我们普通人中的一员,但是他的每一个平凡的举动无不孕育着伟大的精神力量。

4.小结内容:

【思路】列举事迹—说明意义或影响—论证论点

【标志性词语】正是有……才使得社会/文明……,才有了……

【主要步骤】亮明论点;列举事例;说明意义/影响;回扣论点

 

(四)反正分析法

1.就是说明某个人物没有选择反面消极的做法,而是选择了正面积极的做法,最终达到了某个比较好的结果。即列举事迹,分析人物反向做法却没有做,继而肯定其做法以论证论点。

2.基本模式为:亮明论点——列举事例——分析人物反向做法却没有做——正面肯定其做法

3.例如:【论点】必须跨过这道坎

【举例】挚爱的丈夫不幸死去,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在李易安的头上炸响。从此再没有夫妻比翼双飞共修《金石录》,新婚时娇问丈夫画眉深浅的幸福时刻也一去不复返。

【分析人物反向做法却没有做】面对这样的变故,李清照没有化作明日黄花在西风中凄凄惨惨戚戚,而是勇敢地跨过了这道坎,最终在飘零的南宋活出了一个美丽顽强的易安居士。 【正面肯定其做法】

4.小结内容:

【思路】列举事迹—分析反向做法—论证论点

【标志性词语】本可以……但他却没有……而是……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面对……,XX没有……,而是……

【主要步骤】亮明论点;列举事例;分析反向做法却没做; 肯定做法回扣论点

 

(五)对比分析法

    1、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在所举事例形成正反对照基础上,然后加以分析,从而论证观点。此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对比论证中,先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事例,然后加以分析,从而论证观点。

2、基本模式为:亮明论点——列举正反事例——分析正反事例——在正反对比中突出论点

3、例如:【论点】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举例】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在战后用一切方法来弥补他们的罪过——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更有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然而同样在那幕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日本,战后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祭拜……

【分析正例】同样作为二战中的侵略国家,德国人在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用理性的力量向世人展示他们虔诚的忏悔的灵魂。从而赢得世人的尊敬。【分析反例】日本人这种一意孤行偏离理性的“纪念”却遭来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突出论点】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更能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4、小结内容:

【思路】列举正反事例——分析正反事例——论证论点

【标志性词语】同是……,XX……;反观(而)XX……

【主要步骤】亮明论点;列举正反事例;分析正反事例;在正反对比中突出论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