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们有个很有意思的逻辑沟通方式,就是自己问简单一句话,希望对方是个神仙或超能力者,应该或必须能够猜透或测算出后面她们想知道的一切内容。
这的确是一种非常不容易办到的事情。例如:
我家宝宝光吃饭不长肉怎么办?
我家宝宝大便干燥(腹泻),吃什么能够缓解?
我家宝宝过敏了,能够吃什么提高免疫?
然后用特别无辜、执着且渴求的眼神望向你。
这样的问题反反复复的出现,宽泛的提问方式往往令需要提供专业知识的解答人有无从着手的憋闷感。
养育孩子,分为教育和养护两部分,不仅需要我们对孩子付出大部分的精力和情感,更需要在育儿过程中能够运用理性、逻辑来清晰梳理、规范自我情况,不仅能对自身有更加全面、深刻和理性的规范作用,对世界认识也会更加正确,对事情的处理方式、选择、运用和执行也会更加适用。
这里分享我在婴幼儿营养咨询工作时的三步模型,很简单却非常好用。也是中国式有序化管理系统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https://mmbiz.qlogo.cn/mmbiz/vqIT1euhGxcXvMBt3JSs1QHNs2de0TCiaAsaia847dGibGq3RyHhg9bblXDDyglOMDcQNSONl9YrxAO8ROtWibk6icQ/0?wx_fmt=jpeg
1、What-描述问题
顾名思义,即描述现象、或叫做陈述体征情况。
要求陈述体征情况,即宝宝的表现,而不是我们大人自己的解读,并且要具体,最好有情景因由。规范的陈述包括:现在的身高、体重、月龄、性别、睡眠、二便、(电话咨询还包括:指甲、脸色、头发等体征)、什么时候开始的情况、改变期前的饮食和环境、作息时间、每日膳食结构、家长自我分析和总结、执行的护理和饮食方法等等.
描述1: “宝宝不爱吃奶”
R妈体会:描述太笼统,这样的描述即使请神仙下凡你说给他听,他也是帮不上你的。我需要知道孩子每天吃几次、每次吃多少、从什么是开始不爱吃奶的、大便和睡眠情况,身高体重月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等等详细描述才能给您一个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描述2: “我家胃口小,不怎么吃奶,辅食也吃少”
R妈体会:描述主观意愿太强,已经假定了孩子就是“胃口小”。而多数情况,根据身高体重月龄性别进行的婴幼儿BMI(身体质量指数)来看,都属于中上发育,那么,自然想问下家长,宝宝身上的肉是哪里来的?
描述3:
“我家现在6个月大。3个月前喝奶挺有规律,每天三小时一次,但一直容易吐奶,而且越来越频繁。最近开始,不肯好好吃奶了,吃几口就不吃了,有时想继续喂就会哭,奶量急剧下降。最近3个月,体重才增加了1斤多”
R妈体会:比较好,说的很具体,有情景,把之前和现在的情况都说了,而且只说客观情况。赞一个!
Q:为什么要强调把描述问题要做的这样精确呢?
A:
首先,因为只有把情况描述清楚了,对方才能因材施教、对症寻找解决办法,并进行下一步的整理和分析、给出食疗方向和建议。
只有对宝宝的体质、喂养习惯、作息时间、现有体征的准确陈诉,调整方向和方法才会更精准和有效一些。能够有养育一个健康聪慧的孩子,这种信心和底气来自于育儿知识不断的学习、积累和沉淀,是妈妈每天对日常琐事用心、细心、耐心和恒心持续筛选和分析总结的必经过程。
当妈妈的都容易因为宝宝的事而焦虑和自责,有时甚至自己就会陷入“宝宝就是不好,但我也不知道哪里不好,好着急、我不知道下面怎么样做了”这样的怪圈。这个时候,我们要求家长必须静下心来,自己按照What的要求把宝宝的情况写下来,尽心梳理和分析,大部分情况下,自己都可以发现问题了。
自我情况梳理的过程,也就是自我逻辑思维建立和强化、修炼的过程。也是中国式育儿有序化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
其次,这也能帮助中国家长去寻求意见和找到相对专业的途径。如今网络很发达,朋友圈、公众号和我们自己的医生都是我们寻求帮助的途径。但家长要记住,手机屏幕后面的那些人,没人见过我们的孩子,我们不能想当然、甚至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就是知道我家孩子的情况的。
只有我们可以清楚具体地表达宝宝的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我家宝宝不爱喝奶”,父母预期可以得到什么答案呢?“正常的,厌奶期,过了就好。”如果是这类的答案,我是你,我不会再去提问的,这样的回答本身就是没用心且不负责的。这也证明你找的人也没走心,你确定要用这种没走心的方式解决宝宝的问题么?
同时,有着这样提问方式的家长,作为专业的婴幼儿营养咨询工作人员,需要付出N倍的时间和精力,即使给出的营养饮食、护理和生活习惯建议方案,家长也未必去执行或执行度不高,导致效率低下,无形中很是打击工作积极性。
抛除职业道德和个人性情因素,从心理学角度独立去看这种沟通模式,家长和专业意见提供者的沟通通道有障碍,你能确定获得更多的适合、有效、适用且方便快捷的意见和建议么?
与任何人沟通的时候,沉稳、冷静、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情况、在情绪平和中正、清晰表述和整理宝宝的情况下,您才有可能得到更多专业有效的帮助。
找对人、讲清楚,这就是What的核心内容。
2、So What-排查原因
描述好了What,知道了宝宝的情况,接下来就是排查原因。
这是育儿有序化管理系统建立过程的核心重点。在育儿这件事上,这也是我们当父母的重点价值所在。
很多人觉得排查原因是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者的职责。站在一名母亲的角度,我始终相信:我们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比专家、化验单更了解,更不要说网络上那些未曾谋面的育儿达人或者专家、学者。所以在找他们之前,家长先要做第一轮甚至几轮的排查,这样才能帮助专家更好地帮你找到原因。
接下来,我们就需要按照对于自己孩子的了解,排查所有可能的原因。
这些原因的排查基础来源于以前掌握的育儿知识和对自己孩子性格特点的认识。比如上面的描述3,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贫血了?吐奶不舒服?胃食管反流?之前吐奶我没在意,还在强迫宝宝继续吃,导致宝宝开始逆反了?奶瓶流速太快?宝宝对外界开始好奇分心了?。。。我曾经遇到一个案例,8个月的宝宝,仅仅是因为不喜欢躺着吃奶,在后背塞了个枕头抬高上身和脑袋,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在so
what这个阶段,就是把所有有可能的、能想到的原因都写出来,不管是生理的、心理的还是病理的都罗列出来。
如果可以走到这一步,其实家长一般就不会那么焦虑了,不是吗?至少在心理上不再是大海捞针,而有一个清单可以对照。相比一开始“宝宝不喝奶”,现在我们至少有了一些可能的原因。
育儿,不怕宝宝出现问题,就怕找不到问题。只要发现问题,一定可以有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是中国式育儿有序化管理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整理、建立和不断打磨的过程,也是快速提高自身育儿素养和品质的有效途径。
3、Then What?-解决方案
找到问题后,下一步就是解决方案。
罗列了那么多可能的原因,那接下来家长可以自己对照排查一下,先从最有可能的原因进行入手。这时会有两个类选择出现:
第一类是家长在家可以解决的,比如上面举例的不吃奶,通过对自己孩子的分析,最有可能的是孩子大了,吃奶分心了,每次她吃奶,家里人都会走来走去,或不愿意躺着吃奶(喉咙和胃袋处于同一水平线,贲门发育不全未能关紧)想要侧卧或抬高头、不接受新奶嘴等等。那这个解决方案就很简单,固定一个安静的喂奶方式,比如每次都是去卧室喂奶,吃完奶再出来。
如果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建议每次调试都只调整一个情况,然后观察三天看宝宝反应。
第二类就是需要寻求医生、专业婴幼儿营养师、育儿专家的专业意见,还是拿上面的例子举例,通过对照之前学习的关于胃食管反流的症状,我怀疑宝宝可是这个原因,那接下来就需要带宝宝去看肠胃科进行专业排查;如果已经开始添加辅食,但膳食结构中缺乏强化铁的辅食,那就可以考虑是贫血,这时就需要去儿科医生、专业婴幼儿营养师(记住,不是营养品销售人员)那里寻求帮助了。
很多营养育儿,包括辅食添加、膳食结构调整的解决方案,是由不同的原因同时导致的,大部分时候都是需要对宝宝身体情况的了解与婴幼儿体质发育特点想结合才能分析、整理的。因宝宝体质基础和喂养环境、方式等千差外别,即使我做了多年的营养育儿专业,也不会一眼就判断出孩子的正确问题所在,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不断的试着前行,根据宝宝的情况进行微量的调整。
这个过程,叫做推测性食疗程序。
中国式育儿有序化管理系统,是给予家长以方式、方法和思路,帮助中国父母用系统、理性和全面的知识构架解决营养育儿问题。但理解、接纳和执行的关键,在家长。
不可否认,因个人生长的人文背景不同、受教育和生活的环境、经历不同,选择和执行的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针对这个问题,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角度不同而已。
对家长寻求方式的专业人士,知识水平、道德标准、理解能力和性格特点等都会有所差别。国内中医会分温病和伤寒等诸多门派;个人性格也分中正平和、活跃、激进、保守等诸多分类;建议家长在寻求帮助的时候,一定要找对与自己育儿理念切合的专业人士。
例如上面说的情况,当家长感觉宝宝缺铁而未能确诊的时候,去寻求营养品销售人员的帮助,多数销售人员不会问具体情况,而会直接给你推荐营养提纯制剂。但如果宝宝仅仅是因为绿叶菜和粗粮摄入的较少,B族和VC缺乏引起的铁吸收率降低呢?
如果是需要寻求专业人士意见的(医生、育儿专家、婴幼儿营养师角度是不一样的,就个人角度而言医生治病救人,侧重应急;营养师侧重日常养护、侧重基础的积累和沉淀;育儿专家更侧重育儿细节的规范和执行。谁都没有问题,角度不同而已,家长根据需要选择),那经历以上三个步骤后,请告诉他你试过什么,哪些有用,哪些没用,这样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营养育儿有序化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中西育儿文化和理念不断冲撞的当代,犹如刚刚学习走路的孩童,需要不断的打磨和积累、沉淀中,这里分享一下我学习和总结过的知识和经验、方式、方式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专业知识结合十多年为人母亲的心得,对于宝宝个性化问题是最管用的,比如喂养方法,膳食结构、作息时间等待,这些是没有千篇一律的答案的,我们需要学习理论知识,但最终还是要结合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
https://mmbiz.qlogo.cn/mmbiz/vqIT1euhGxcXvMBt3JSs1QHNs2de0TCiaibbPcqcU0w5yiaKcnibMrGBB8rYic1wm6Mw5nUDicAtEIER63gic6nCYDN1w/0?wx_fmt=png
【作者简介】
Rayman妈妈,国际注册营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ayman妈妈育儿俱乐部创始人,多家全国性儿童营养机构、育儿杂志和媒体的特约营养专家,著有《宝宝常见病调养食谱》、《怎么吃,宝宝才能健康又聪明》《24节气营养育儿新主张》等畅销书,微信公众号“Rayman妈妈育儿俱乐部”将根据节气、地域、个体差异情况定期推送中国式育儿有序化管理系统相关内容,以日常生活中适合、适用、适度、适时的“四适原则”,同时配合众多线下课程和婴幼儿个体饮食调整监测方案,与您一起提高营养育儿品质,欢迎关注!
需个体咨询的家长请加微信助理号:916322380,亲密接触R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