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季如何给宝宝吃水果?

(2012-11-30 17:53:48)
标签:

蛋白质

辅食

节气

润肺止咳

育儿

分类: 【宝宝24节气饮食】

声明:本文章已经由《宝贝世界》正式发表,媒体约稿请发微博私信联系。

 

主题:水果好吃又营养,尤其冬天吃的多是温火油腻的食物,多吃水果可以为宝宝补充营养,还能到达开胃的效果。冬天的水果,你给宝宝吃对了吗?

R妈提示:食物的性质和温度,是两回事。冬季给宝宝吃水果,室温或稍微用水烫一下就可以了,不用非要热热的给宝宝吃,太高温度的食物,对咽喉粘膜免疫,是个不小的挑战呢!

 

苹果

R妈解读】苹果,性凉,味甘,富含碳水化合物以及抗氧化的鞣酸、有机酸,丰富的维生素C和纤维素。具有润肺、消食、顺气、解酒的作用。可我们知道,气血不足、体质偏寒的宝宝应该少吃。但是苹果跟别的水果不大一样,有很多品种,如果能挑选到适合自己的,就既能享受受到其独有的营养成分的益处,又不至于太受寒。

【吃什么】节气适用:小大寒

冬季最常见的是红富士,酸涩度好一点,水分也多一些,但火力比较旺的宝宝吃了会舌头发紧,所以还是不建议多吃常吃。

花牛苹果堪称中国的“蛇果”,颜色鲜红,就算是没有完全成熟,也口感粉甜,吃下去还有饱腹感,很少有寒体质的人吃这个苹果也受不住哦!

市场上还有一种看起来比较丑陋,斑斑点点,口感较甜、不脆,或者介于半脆半粉之间(北方人叫“面”)。不知道叫什么品种,但是它较之上面两种,成熟度增加,含有更多的可溶性纤维,能顺利被肠胃吸收,并且某些矿物元素相应减少,也就是趋于平性了。

颜色青绿、口感酸涩的苹果。酸涩主收敛,绝对不适合气血尚稚嫩、冬季活动量减少导致的循环不佳、肠胃容易毒素的宝宝吃。

【怎么吃】

苹果,建议健康的宝宝多生吃的,因为主要吸收的就是苹果中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加热以后,势必破坏掉一部分营养,这样就失去吃这种食物的意义了。

体质偏寒的宝宝,即使吃麻点苹果和花牛,也把皮削掉,这样肠胃会更舒服。有人说,那苹果皮里面含有很多花青素抗氧化剂,还有粗纤维,削掉了岂不可惜?可是若宝宝可怜的肠胃根本运化不了坚硬的苹果皮,哪还指望吸收得了花青素抗氧化剂呢?

这样削去了皮的、成熟的苹果,既可以补充膳食中不足的纤维素,双向调节肠胃(排便、止泻),还能摄取到一定的VC和矿物质,重要是不至于多受寒喔!

现在市场上的苹果,建议一定要用臭氧、植物清洗剂清洗掉外层的果腊、农药后再给宝宝食用,如果无条件,那就去皮后食用。

PS:腹泻与脾胃不合的宝宝,建议煮过以后食用。

【吃多少】

  一阶段:四个月起,可以给宝宝煮苹果泥,喝苹果水了,每日1-2次,每次1/4-1/3个苹果;

二阶段:递进到苹果泥,尽量现吃现在用勺子刮,不建议用粉碎工具,会氧化掉一部分的营养素,每日1-2次,每次1/2个苹果;

三阶段:苹果块,根据宝宝肢体发育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牙齿的发育情况确定大小。尽量鼓励宝宝用手拿,可以做为出牙期间的手指食物来缓解出牙不适,比牙胶效果好多了。适量供应,关键是吃不进去多少,都玩了,呵。

【食物搭配与组合】

R妈提示:对于宝宝来说,肠胃容积有限,如果吃进去的食物,尽量搭配做到均衡,就能大大提高吸收率。

 

苹果奶昔:10个月以上宝宝适用。

这是一款冬天宝宝非凡的补品,容易做、好营养、美味、提神、暖胃。

材料:苹果1个,较大婴幼儿配方奶粉10-15克(或酸奶200毫升),生姜1-2片,核桃油或橄榄油(找不到可以剩去过敏宝宝用葡萄籽油)5毫升、冰糖或者蜂蜜(一岁以上适用)。

做法:

1、用豆浆机加少量热水与生姜制作过滤出姜水;

2、用温姜水于奶粉、苹果块(去皮)、核桃油或橄榄油、蜂蜜或冰糖混合在一起,粉碎搅拌后即可食用;

3、夏天不放姜;

4、可以自由搭配其他食物:例如杏仁、核桃、香蕉、草莓等应季食物。

 

杏仁苹果豆腐羹:10个月以上适用

原料:

豆腐50克,杏仁8粒,苹果1/3个,冬菇1个,淀粉适量

做法:

1.将豆腐切成小块,在水中泡一下后捞出。

2.冬菇洗净,泡软后打碎制成蓉,与豆腐一起煮熟煮烂,用淀粉勾芡,制成豆腐羹。

3.杏仁洗净去皮,苹果洗净去皮切成块,把杏仁和苹果一起打成碎末,搅拌成蓉。

4.豆腐羹冷却后,加杏仁、苹果蓉,拌匀即成。

Tips:含丰富的蛋白质、铁等营养物质,可提高宝宝免疫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