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给学校写“赋”
(2015-01-10 20:52:5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研究 |
备注:前些日子到一中参加一个学校文化的梳理活动,看到学校发展的一些历史资料,也研讨现实的发展定位,也对未来展望方向进行展望,回来后结合校史尝试写了一个“赋”。挂在博客里的目的,不是说自己写得有多好,而是希望能给老师们一点点启发,一点写作教学的启发,一点学校文化的启发,也算是抛砖引玉了。从语文教学或学习角度讲,我们各个学校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古文时,我们的学生正在跟着老师读古文时,我们各科老师当年曾经跟着老师学习了许多古文后,比如说《滕王阁序》《兰亭集序》《阿房宫赋》《项脊轩志》以及初中朗朗上口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文言诗文,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你对学校历史文化有着探究的热情,进行一些积累与沉淀后,可不可以能给自己的学校写个“赋”,这既是老师或学生语文素养的展示,也是对学校文化高度关注的表现。让学校时刻潜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成为每一个师生成长与发展的家园。
我想文章到底写得好或者不好,到底是不是真正体现学校的精神文化,这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尝试着去引导,去思考,去写作实践,特别是能带动学生有高昂的兴趣参与到这件事当中,给他们打开一个写作展示的崭新窗口,提供一个可以倾注精力与智慧的舞台,能够看到更美好的校园文化风情。当然,在具体写作中,这里涉及到引用和化用(句意与意境)的问题,涉及到拆字和合字的问题,涉及到典故与成语问题,涉及到倒装、对仗与倒装句式问题,涉及到作文时候的增删调补换等问题,这与学生阅读一定的“语境”有关系,跟其理解古诗文有关系,也跟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也有关系。这都是我们在写作的征途中可以思考,也可以改进,更可以提升的地方。
城阳一中赋(草稿)
巍巍东海崂,山峣树茏;茫茫白沙河,水澈草盛。雨露德泽,芝兰姝秀;土膏地沃,钟灵毓秀。城阳一中,屹立其间。跋涉九十七载,履历彰厚底蕴;夫子栉风沐雨,莘莘沙数栋梁。
民国七年,岁在丁巳;国运衰微,风起云涌。远瞩者审时度势,倡举庠序;有识者揆情度理,兴立学堂。即墨师范讲习所设坛,草创维艰;广揽四方之士子苦读,继日焚膏。诵文论道,人师倾情授业;精忠报国,束发晨昏继晷。斗转星移,玉成不易;校名更迭,凡六变矣。及至世纪初叶,更名城阳一中。
沐儒学春风之乐,得源头活水之方。韦编三绝,拜仲尼为像;囊萤映雪,学孙康之勤。明道行修,身正为范;真知灼见,学高为师;滋品润德,袭知承识。晓之以理,明辨是非;动之以情,热忱满腔。沧桑砥砺,行正风淳;世殊事异,融古融今。桃红柳绿,竹绿柏翠;浅云栖月,湖亭倒影;霞映澄塘,柿红挂霜。如入旖旎画卷,后学窥之忘返。
千古遗风,人文圣地;百年峥嵘,弦歌恢弘;仁智兼修,博爱并蓄。观念更迭,课改激荡;教须改弦,育必更张。应声革故,变而求通;身体力行,再谋宏图。诚意正心,回溯教育滥觞;格物致知,开启教学良方。志同道合,学术探幽;爱注心窦,研习发微。岁月熏染,蕴藉深沉;智通慧达,志鸿四海。名绩不可胜数,嘉誉遐迩闻名。
世纪黉门,桃夭李华;念及来者,薄冰慎终。思接千载,唯真一中;视通万里,修身为公。聊作此文,以咏心志;酬桑梓父老之挚情,勖华夏民族之复兴。
作于甲午年乙亥月大雪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