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聊斋 商三官》阅读分析

(2010-01-29 12:08:45)
标签:

杂谈

阅读《商三官》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商三官

    故诸葛城有商士禹者,士人也。以醉谑(开玩笑)忤邑豪,豪嗾家奴乱捶之,舁(抬)归而死。禹二子:长曰臣,次曰礼。一女曰三官。三官年十六,出阁有期,以父故不果。两兄出讼,经岁不得结。婿家遣人参母,请从权毕姻事。母将许之。女进曰:“焉有父尸未寒而行吉礼?彼独无父母乎!”婿家闻之,惭而止。无何,两兄讼不得直,负屈归,举家悲愤。兄弟谋留父尸,张再讼之本。三官曰:“人被杀而不理,时事可知矣。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阎罗包老耶?骨骸暴露,于心何忍矣!”二兄服其言,乃葬父。葬已,三官夜遁,不知所往。母惭怍,惟恐婿家知,不敢告族党,但嘱二子冥冥侦察之。几半岁,杳不可寻。

    会豪诞辰,招优为戏。优人孙淳,携二弟子往执役:其一王成,姿容平等(平常),而音词清澈,群赞赏焉;其一李玉,貌韶秀如好女,呼令歌,辞以不稔(熟悉),强之,所度曲半杂儿女俚谣,合座为之鼓掌。孙大惭,白主人:“此子从学未久,只解行觞耳。幸勿罪责!”即命行酒。玉往来给奉,善觑主人意向。豪悦之。酒阑人散,留与同寝。玉代豪拂榻解履,殷勤周至。醉语狎之,但有展笑。豪惑(迷惑)益甚。尽遣诸仆去,独留玉。玉伺诸仆去,阖扉下楗(插上门闩)焉。诸仆就别室饮。移时,闻厅事中格格有声;一仆往觇之,见室内冥黑,寂不闻声。行将旋踵,忽有响声甚厉,如悬重物而断其索。亟问之,并无应者。呼众排阖(推门)入,则主人身首两断;玉自经死,绳绝堕地上,梁间颈际,残绠(绳索)俨然。众大骇,传告内闼,群集莫解。众移玉尸于庭,觉其袜履虚若无足。解之,则素舄(xì 鞋子)如钩,盖女子也。益骇。呼孙淳研诘之。淳骇极,不知所对,但云:“玉月前投作弟子,愿从寿主人,实不知从来。”以其服凶,疑是商家刺客,暂以二人逻守之。女貌如生,抚之,肢体温软,二人窃谋淫之。一人抱尸转侧,方将缓其结束(解开他的衣服),忽脑如物击,口血暴注,顷刻已死。其一大惊告众,众敬若神明焉。旦以告郡。郡官问臣及礼,并言不知;但妹亡去已半载矣。俾往验视,果三官。官奇之,判二兄领葬,敕豪家勿仇。

    异史氏曰:“家有‘女豫让①’而不知,则兄之为丈夫者可知矣。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②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浮沉者耶!愿天下闺中人,买丝绣之,其功德当不减于奉壮缪③也。”

    【注释】:①豫让:战国时晋人,替友人报仇的义士。②萧萧易水:战国时,燕太子丹叫侠士荆轲去刺秦王。临行时,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境)边送行,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来荆轲刺秦王失败被害。③壮缪:三国时蜀将关羽的谥号。

     1.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1)(2)(3)【答案见原文】

    2.概括故事情节。(40个字以内)

   父死蒙冤,冤情难以昭雪,女扮男装杀仇人,三官自刭,感天动地羞男儿。

    3.商三官的性格特征。

    富有思想智慧而又英勇壮烈。

  【参考后面的原文解读】

    4.作者通过什么手法刻画商三官的?

    侧面描写,虚写。仆人的所见所闻。

    【参考后面的解读】

 

【原文解析】 

    1.原文意思诠释举隅:

    (1)兄弟谋留父尸,张再讼之本——两兄弟谋划把父亲的尸首留着不埋,以作再打官司的准备。

    (2)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阎罗包老耶——难道上天将会替你们兄弟二人专生一个像阎罗王一样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吗?

    (3)行将旋踵,忽有响声甚厉——仆人正要转身后退,忽然从大厅里传来猛烈的响声。

    (4)此子从学未文久,只解行觞耳——这个男孩学艺时间不长,只能给客人们依次斟酒罢了。

    2.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

    (1)人商士禹醉酒后因开玩笑冒犯了县里的豪强,被豪强怂恿家奴打死,致使女儿的婚事没有办成。

    (2)三官见父亲被杀两个哥哥状告无门,便女扮男装出门“从学”,借豪强过生日的机会,报了杀父之仇。

    (3)蒲松龄对三官的为人十分赞赏,认为她的智勇可以让荆轲感到惭愧,她的忠义可以与关羽相比。

参考译文(部分):

    山东葛城有个读书人,名叫商士禹,为人性情耿直。城里还有个恶霸豪  绅,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一天,商士禹喝醉了酒,正好碰见那个恶霸豪绅迎面走来。他就乘着酒  兴,把恶霸痛骂了一顿。恶霸恼羞成怒,指使家奴,把商士禹打死了。商士禹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商臣,二的叫商礼。还有个女儿,叫商三官。兄妹三个听到父亲惨死的消息,悲痛难忍,义愤填膺,商臣和商礼到官府去告状。当时,商三官十六岁,已经许配给了人家,并定于近期出嫁,因为父亲被害,便把婚事搁了下来。商臣,商礼兄弟俩四处奔走了两个多月,可是案子却毫无结果。三官的  婆家听说官司一时没有头儿,就托人来和三官的母亲商量,是不是早些把婚  事办了。三官的母亲本想答应,可是三官却不同意,她说:“哪有父亲尸骨未寒,作女儿的就举行婚礼的!难道他家没有父母吗,竟然这样不懂人情礼节!”婆家人听了,十分羞愧,不再提办婚事了。又过了些日子,商臣,商礼还是没有打赢官司,只好回到家里。全家人都很悲忿,哭了一会儿,他们又商量如何报仇雪恨。商臣,商礼说,为了打官司,先不安葬父亲,好作为证据。三官说:“人被活活打死,官府都不理睬,这是什么世道就可想而知了。难道老天会专门为我家降下一位包青天吗?停尸不葬,父亲的骨骸暴露在外,作儿女的如何忍心?”兄弟俩觉得妹妹讲得有理,便埋葬了父亲。葬了父亲,夜里,三官却不见了。谁也不知道她去了什么地方。母亲以为女儿夜里私自逃跑是一件丑事,也不敢声张,更不好告诉婆家,亲戚和街坊邻居,只是嘱咐两个儿子悄悄寻找。过了半年时间,仍然杳无音信。

    一天,那个恶霸过五十大寿。家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还请来了唱戏的。有个老艺人,名叫孙淳,带着两个徒弟来了。其中一个徒弟叫王成,长相一般,但声音清亮,吐词真切,宾客们听了,纷纷叫好。另一个徒弟叫李玉,长得眉清目秀,像个姣好的女子。让他唱歌,他却十分羞怯,不肯张口。后来硬让他唱,他只好羞答答地唱了几只曲子,像是民歌,童谣,人们听了,也为他鼓掌喝彩。孙淳有些不好意思,连忙对主人解释说: “我这个徒弟才来不久,还没学会什么。让他来,只是给老爷斟酒掌扇,请各位多多包涵。”说完,就让李玉给大家斟酒。李玉往来穿梭,伺候宾客们喝酒。他十分殷勤,看主人的眼色行事,不一会儿,便博得那个恶霸的欢心。酒宴直到深夜才散去,宾客们各自回家了。恶霸见李玉细心机灵,就打发走别的奴仆,独自留下李玉伺候他。这时,恶霸已喝得醉醺醺的。李玉给他铺好床,又帮他解衣脱靴,安顿睡下。那个恶霸头一沾枕头,便呼呼大睡起来。李玉悄悄把门闩上,吹灭了灯。

    奴仆们都到别的房间大吃大喝去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奴仆经过主人的屋前,忽听里面有响动。他从门缝儿朝屋里看看,可是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清,声音也不响了。又过了一会儿,咚的一声,仿佛有什么东西落到地上。他急忙敲门,可是没有人应答。奴仆不禁害怕起来,急忙跑去喊人。众人推门而入,点上灯一看,只见主人身首分离,李玉也上吊死了。众人吓得大惊失色,急忙传告主人的家眷,人们议论纷纷,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人们把李玉的尸身挪到院子里,觉得他的靴子里空空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脱下来一瞅,竟是一双女子的小脚。大家更加害怕,就抓来孙淳逼问。孙淳见了,也惊呆了,一时讲不出话来。停了一会儿,他才战战兢兢地说:“李玉是一个月前才投到我门下做徒弟的。今天他再三央我带他来给老爷拜寿,我实在不知他的来历。"后来有人发现李玉脚上穿的是一双白色孝鞋,就联想到商士禹的案子,怀疑李玉是商家派来的刺客,便报告了官府。郡官传来商臣,商礼,兄弟俩一看,那李玉果然是自己的妹妹商三官。郡官十分惊奇,让兄弟俩把三官尸首领回去安葬,也不加追究。原来,商三官看官府黑暗,父亲的冤情难伸,就暗下决心,要亲自报仇。因此,她深夜出逃,女扮男装,想方设法混进那个恶霸家里,终于亲手杀死了恶霸,为父亲报了仇。

原文赏析:

商三官:一位让荆轲汗颜的少女

《聊斋·商三官》赏析

吴九成

    《聊斋志异》中有若干篇反映少年和儿童生活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商三官》也许是最令人震撼的一篇。

商三官的父亲商士禹,因酒后开玩笑而得罪了那个地方上的豪绅,结果被豪绅聚众活活打死;三官的两个哥哥向官府告状,时间过去年把了,还没有结果,这分明是官府与豪绅勾结在一起,不想真正公断此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商三官女扮男装,趁豪绅祝寿之机,杀死豪绅,自己也悬梁自尽,终于报了杀父之仇。

商三官是一位令人钦敬的复仇女神。作品在塑造这个艺术形象时,着重表现了她富有思想智慧而又英勇壮烈这两个重要的侧面。

    商三官尽管只有16岁,却对社会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是一位极有思想见解的少女。她的父亲是被豪绅活活打死的,事情的是非曲直本来很清楚,但两位老实守法的兄长向官府告状之后,竟然石沉大海,父亲的冤屈得不到申雪;两个哥哥仍寄希望于黑暗的官府,打算留下父亲的遗体作为继续告状的依据,但显然,这仍旧是徒劳的。三官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她一句话便点破了兄长的执迷:“人被杀而不理,时事可知矣。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阎罗包老耶?骨骸暴露,于心何忍矣。”是啊,事实已经证明,在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老天爷是不会为处于冤屈之中的商臣、商礼兄弟俩专门生出一个刚直不阿的包青天或阎王爷的。商三官对社会黑暗的洞察,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正由于公共秩序失控,公权力失信,因而使商三官对官府产生了彻底的绝望,于是,她只能以私人身份执法,惩恶伸冤。在这里,作品既充分表现了商三官对社会的深刻认识,显现了她的思想智慧,又充分展示了她采取暗杀手段为父亲报仇的正义性和必然性。

    商三官的复仇既然是建立在她对世事的深刻洞察之上,那么,她的复仇就必然会英勇、果敢,义无反顾。作品接着便写商三官杀人报仇的过程,其中包括失踪、博取欢心、杀死豪绅并自尽这几个主要环节。作者从写她失踪开始,到最后点明刺杀豪绅者就是商三官结束,对整个过程的描写都采用了先暗后明的艺术手法。

    在埋葬了父亲、拒绝了未婚夫家结婚成亲的要求之后,商三官便失踪了。她为什么会失踪?其实,这是三官故意为之,其意图是两个:一是为了使自己的复仇更为机密,不让任何人知道;二是为了使自己的复仇行动单一化、个体化,不至于牵连家人及他人。可见,商三官对复仇计划一开始就考虑得极为缜密。商三官思虑之缜密,还表现在她对复仇时机与复仇方式的选择上。当得知豪绅为了祝寿要找戏班子演戏时,她便女扮男装,化名李玉,加入孙淳率领的戏班子之中,很顺当地混进了豪绅家里,为自己复仇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商三官的智慧,于此可见一斑。

   诚然,由于她不是科班出身,故唱歌不可能是她的拿手好戏。但这并没有能影响她博取豪绅的信任和欢心。她“往来给奉,善觑主人意向”——一个“善”字,写出了她的机敏;而那个“觑”字,则更写出了她能够洞悉人物心灵秘密的聪慧。她已经看出,这个豪绅不仅是一个恶霸,还是一个色鬼。由于她的“貌韶秀如好女”,加之她“往来给奉”投其所好,她已经博得豪绅的爱悦;因此,当“酒阑人散”之后,这个色鬼竟然要李玉“留与同寝”时,三官已经知道,她刺杀豪绅的必备条件已经基本就绪;但是,她没有松懈,而是更一步,趁着豪绅就寝之机,又是“代豪拂榻”,又是帮他“解履”;面对豪绅的醉语调戏,她再以“展笑”让他“惑益甚”。这样,一个必然的情境便出现了:豪绅“尽遣诸仆去,独留玉”;她也立即抓住这个大好机会,“阖扉下楗”,来完成她的复仇大计。至此,读者不难看出:正是她让豪绅先醉于酒,再迷于色,终于把刺杀豪绅的全部条件精心创设完备。三官的聪明、机智、缜密和匠心运筹,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三官刺杀豪绅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但巧妙的是,对三官刺杀豪绅的具体过程,作者并没有从正面落笔,仍是采用了暗写、虚写的手法,即从门外仆人们的角度写他们的所见所闻:先是仆人们听到室内“格格有声”,于是便前往察看,“见室内冥黑,寂不闻声”;接着写忽然听到“有响声甚厉,如悬重物而断其索”——作品以“格格有声”暗示三官正在手刃仇敌首级,以“寂不闻声”暗示三官杀敌已经成功,以“响声甚厉”和如坠重物暗示三官已与敌人同归于尽。最后,作者用醒笔点明事情的结果:众人推门一看,“则主人身首两断;玉自经死,绳绝堕地上”。

    作品写三官刺杀豪绅一节,之所以要用虚笔而不正面实写,主要是为了与整个故事先暗后明的构思相协调,有利于突出三官的复仇是在一种极其机密的状态下进行的,从而也就有利于充分展现三官机智、冷静、缜密和不报此仇誓不罢休的决心。不难设想,如若不是三官悬梁的绳索断绝而堕地,可能直到天亮了,别人还不知道室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也就表明:三官杀敌的行为何止是非常机密,而且杀敌的动作也极其果敢、利索。

    读者读到这里,一方面会为豪绅被杀而感到大快人心,同时马上也会猜想:这位杀死豪绅恶霸的李玉,到底是什么人?会不会就是商三官?故事在结局部分作了明确的交待:少年李玉,竟是一个女孩,她身上还穿着孝服;再经过向戏班的孙班主和商家的两个兄弟核实了解,终于弄清楚了:这位“少年”原来就是少女商三官。

    在这里,作品除了交待杀人者就是三官之外,还对三官作了神化处理。两个看守现场的下人,同他们的主子一样,也是“两脚畜牲”。他们发现商三官虽死,却颜色如生,竟想奸尸,结果“脑如物击,口血暴注,顷刻已死”。我们早就知道,蒲松龄的创作思维,风云诡谲;他的用笔,神鬼莫测。现在,他又一次用他的奇想和神笔制造了一个奇特的场景,让他笔下的坏蛋不得好死,让他所喜爱的英雄人物英明若神。从作品的思想意义上来说,这是作者本人对英雄商三官的由衷赞美;从故事的情节安排上来看,则是为下文写官府不敢再加害于三官家人作了铺垫。

    这里有必要顺便说明一下:有些读者对商三官杀死豪绅之后自杀感到惋惜,怎么看这个问题?从商三官的角度来说,她深深地知道:如果杀死豪绅之后她不自杀,那么,豪绅家里固然绝不会就此罢休,官府也绝不会放过三官的家人(尤其是两个哥哥),很可能会制造新的冤案。

    现在三官同豪绅同归于尽,就清楚地表明杀人者就是我三官,一人做事一人当;而一开始的“失踪”,则又为家人摆脱了与此事的干系,说明她的行动与他们无涉。这就是说,只有自尽,她才能达到既报仇雪恨、又不会牵连家人的根本目的;只有自尽,才能表达她对黑暗社会的极度不满、以死抗争的坚定决心。因此,尽管这是一种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却彻底袒露了三官的壮烈情怀,更加凸现了商三官的性格光辉和高大形象。

    蒲松龄在篇末的“异史氏曰”里,把商三官比作历史上的侠客豫让,还同另一位历史上的著名侠客荆轲作了比较。在蒲松龄看来,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最后却没有能刺杀到秦王,因此,他在商三官面前应该感到羞愧。至于那些碌碌无为的一般男人,就更加无法与商三官相提并论了。蒲松龄对商三官英雄壮举的赞美,可谓是无以复加。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商三官不仅仅是作了高度肯定,发出了由衷赞美,而且还号召人们把她作为神来崇拜,就像对着关公像烧香磕头那样,也绣起三官的像来供奉,而且说这样做一定会很灵验,效果一定不会亚于供奉和跪拜关公。这一主张,透露了作者久积心头的政治愤懑:既然官府与地方豪绅恶霸总是如此沆瀣一气,被压迫的老百姓总是无法伸张正义,那么,老百姓就只有自己起来抗争,甚至在必要时以暴抗暴,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待压迫和反压迫的问题上,蒲松龄的思想相当进步和激进。诚然,这种个人的反抗和斗争,即使成功了,最多也只能报一报个人的仇恨,无法撼动整个黑暗社会。(注:本文已刊登于《蒲松龄研究》2009年第一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