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种课程模式的介绍与分析

(2009-12-01 15:16:01)
标签:

教育

方案教学

光谱

幼儿

加德纳

分类: 只是转载

 

 

几种课程模式的介绍与分析

刘华 时萍

  不同的课程模式各有其价值取向,在此,我们只想介绍一组价值取向基本相同的课程模式,即以”儿童本位”及“经验导向”为哲学观,课程的实施趋向于。统合”的课程模式。它的典型定义是,将不同的内容混合成有主题且有问题焦点的研究,其教学方法以儿童为中心。“统合课程”的观念是当今课程改革的共识。

  一、方案教学(Project approach)

  1.方案教学的含义、特点。方案教学就是“对一个主题或论题作更深入的探讨”。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基于“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
  方案教学是向以往那种要求所有的孩子都用同一种方法学习的教学方法的挑战,是杜威的“问题解决法”“做中学”等理论的具体运用,在与传统的结构性教学的比较中,它的特点清楚地显现出来。见表(来自《The Project Approach》Sylvia C.Chard著)

传统的结构性教学与方案教学的比较

结构性教学

方案教学

基本技能的获得

技能的运用

指导性活动

自主性活动

孩子听从指示

孩子自由选择

教师指出不足

重建孩子的能力

活动是未知的、新的

活动与先前经验类似的

活动是封闭、既定的

活动是选择性、开放的

教师是指导、命令
鼓励孩子达目标的

教师是引导、建议、观察、倾听、
提问、鼓励不同想法

需接受教师评估

自己判断自己的版功

  2.方案教学的实施。
  ——创设一个学习的班级环境。在空间安排上,它注重安静的、操作性的、全班谈话的、绘画手工的、模型建构等空间区域的精心安排;注重在墙上展示与课程有关的信息资料:常见字词、孩子作品、工作步骤建议图、常规责任感的提醒资料等;在材料的提供上,强调提供各种真实物体、书籍、有助观察的工具等;强调正确地选择资源,包括遵守节省、整齐、多样化等原则。
  ——制定一个适宜的研究方案(主题)。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主题必须随着课程的发展而调整。在制定主题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
  *是否基于孩子已有的经验;
  *能否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周围世界和别人;
  *能否帮助孩子了解真实生活中读、写、算的价值;
  *能否提供孩子表现的机会;
  *能否鼓励孩子寻找校外的信息;
  *能否促进孩子与父母沟通。
  ——课程的实施。有系统地着重于符号的呈现,以培养幼儿的智能发展,教师鼓励幼儿经由他们随手可得的“表达性、勾通性、认知性语言”来探索环境和表达自我,这些语言包括文字、动作、图形、绘画、建筑、雕塑、皮影、戏剧、音乐等等。注重家长、教师及幼儿三者间的合作,教师规划支持高度合作性的问题的解决。其他重要特征包括小组的方案学习,教师与幼儿在一起三年不变,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方式。教育被视为是整个市镇的活动和文化的分享,这种分享来自于大人小孩子间共同思考、讨论各种主题的探索活动。
  在瑞吉欧的教育中,幼儿不会从一个活动被赶到另一个不同的活动中,相反,教师会鼓励幼儿去重复体会重要的经验,观察再观察,思考再思考,呈现再呈现。
  教师重视对幼儿活动的记录。他们认为,系统地记录下与幼儿一起工作的过程和成果的意义在于:作为下一阶段幼儿学习的出发点;为教师提供研究与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为幼儿父母与社会认识学校提供详细资讯。

  二、高瞻课程(High/Scope)

  1.指导思想及主要内容。它的指导思想主要来自于皮亚杰的发展观,即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速度不同,且有各自独特的兴趣和经验;学习是一种孩子与成人间有意义的、相互作用的社会经验;学习这种经验是发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课程的内容包括十个方面,即创造性表征、语言和文学、社会性和主动性、运动、音乐、分类、排序、数、空间、时间、具体包括58条关键经验。关键经验是对学前儿童一系列社会的、认知的和身体发展情况的描述。
  2.课程的实施。
  ——学习环境的安排。
  空间的设计要具有吸引力,包括软硬度、色彩、光线、舒适感等物理因素都应考虑;区域的区分要明显,以鼓励幼儿选择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的规划要适合不同时段、不同类型活动的需要,如大集体活动、午餐、午睡的需要等。
  在材料的提供方面,一是强调材料尽可能利用真实生活中的材料,二是强调材料的摆放要有规律、秩序,强调标记的作用。前者考虑到了材料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与孩子生活相联,后者则更多地考虑让孩子在收取材料过程中学习。
  ——一日生活的安排。
  High/Scope课程并没有一个特殊的教学方法,但有一个架构在引导着每天的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
  计划、工作、回顾时间:这段时间是各时段中最长的,目的在于发展幼儿的兴趣、能力,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是指每位幼儿在进入自选区域活动前,都要考虑一下自己将要做的事,教师则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旨在培养幼儿做事的计划性、目的性;工作,是指幼儿经过计划后的自主游戏活动,这时,成人要注重对幼儿的观察,给予适时适宜的支持协助;回顾,是指幼儿在区域活动结束后,聚在一起,分享他们做过的活动。
  小团体时间:这段时间是老师为了特定的目的设计好了活动,让幼儿经过实物操作去解决问题。这个活动往往人数较少,由一位成人引导。
  大团体时间:这是为了建立幼儿的团体意识而设计的活动。这时,成人与幼儿一起共同分享、体验活动的乐趣,通常的活动有唱歌、律动、讲故事、演戏等。
  户外活动时间:每天有一至两次的户外活动时间,让幼儿有充分的大肌肉活动机会,有机会与同伴玩并发明新的玩法、规则。
  从以上可以看到,与方案教学不同的是,High/Scope具有较清晰的一日活动架构,更有关键经验的指导,教师在评价、观察过程中容易建立起较强的目标意识。
  ——将关键经验作为观察、描述儿童行为的工具。
  High/Scope的关键经验,是对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和身体发展的描述,是学前儿童正在做的事情。它来自于教师对于儿童的认真仔细的观察,以及从这些观察中所形成的理论。它从原来关注“儿童应该学什么”,到现在转向关注“儿童正在做什么”,反映了High/Scope自身几十年来教育观念的转变过程,以及对儿童认识的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关键经验有助于教师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和解释,对儿童提出合理的期望,并为儿童提供合适的操作树料及安排适当的一日生活,从而认识和支持儿童正在出现的各种能力。

  三、光谱计划(Project Spectrum)

  1.光谱计划的由来及理论基础。
  光谱计划始于1967年,它的理论基础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和弗尔德曼的非泛文化理论。加德纳认为,人至少有七种智能:语言的、逻辑数学的、音乐的、空间的、身体运动的、人际关系的、人格的,每种智能都以各自特有的符号系统和方法处理问题。弗尔德曼认为,积极的外在支持及个人努力对认知发展很重要,认知结构是一种需要在适当环境的配合下持续进行的过程,是分别在各领域慢慢建立起来的。
  光谱计划的基本信念是:每个孩子都有某方面独特本领或不同领域智能;这些本领或智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适当的教育方式及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都可以扩展孩子的能力;一旦孩子的能力被激发出来,教师就可以因材施教,设计符合孩子个人需求的课程。
  2.光谱计划的实施。
  ——光谱计划的学习方式
  是以学习区的方式进行的,即每种活动都是在不同的学习区域中完成的,如自然区、木工区、美术区等。在这些区域中,孩子们能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索,或进行特别的活动。教师每周至少有两次、每次两小时的时间与孩子们一起在活动区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观察记录孩子们的工作,并与研究者共同讨论,使教学内容确实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求。
  ——光谱计划的整体架构
  *提供孩子宽广的学习领域。提供多样性的学习区,学习区是为了让每个孩子有均等机会去探索八大领域(机械与建构活动、科学活动、音乐活动、肢体动作活动、数学活动、社会化认知活动、语文活动、视觉艺术活动)的学习材料而设计的;强调从实际生活中学习,为扮演成功的成人角色作准备。
  *发现孩子的潜能。教师可凭正式的评估或随机观察来辨别孩子的专长;教学和评估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协助教师有目的的观察,设计了一套“关键能力”;对孩子的“工作风格”进行研究。
  *培养孩子的专长;一旦确认了孩子的专长,教师就可以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指导。如每天都有一段时间让孩子按兴趣选择学习活动,或以其关键能力作依据设计适合的活动等。
  *拓展孩子的专长。如将孩子所擅长的活动内容延伸到其他领域,某方面的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等。
  以上三种“课程模式”的基本共同点是:
  1.“儿童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
  2.重视环境的创设及操作材料的提供;
  3.重视幼儿积极自主的探索活动;
  4.重视积极的师生互动,重视教师对于儿童的观察与记录,并将之作为促进儿童发展、自我发展、课程发展的依据;
  5.注重儿童兴趣的同时重视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没有一成不变的课程模式,也没有可以完全照耀的课程模式。我们用“模式”这个词,有时也只最为了便于表述而己,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说“课程取向”似乎更合乎我们的本意。无论一个“模式”多么的好,当我们去学习运用的时候,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我们学习的只是那种模式的取向,即从中体验到一种价值观,一种方法论,从而触类旁通,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指导我们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采用哪种课程模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在借鉴一种甚至多种自己认同的“模式”的过程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本土化幼儿园教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自己的课程发展思想,走自己的、丰富的、发展的、开放的、永不停止的课程发展之路,为切实实现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见《早期教育》2002年第8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