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溯源(上)
标签:
文化 |
这段时间,发生的大事儿小事儿不少,大到诸如布林肯访华,小到贵州村超火爆、北京小伙闯球场拥抱梅西、鼠头鸭脖、川大女生,等等,但是,所有这些,渔父都不准备专写一篇,原因无它,因为很多时候,写了也白写,那还不如偷偷懒,呵呵!
只是,端午节到了,姑娘回来了,想着总得写点什么,作个纪念,那就上篇旧文吧。
江南渔父
2023年6月22日
端午溯源
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就要到了,这首童谣,让人马上就想起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这些个热热闹闹的端午习俗,“端午飘香”、“龙舟竞渡”这些词儿,马上就会浮现在脑海里,这是全世界炎黄子孙、龙的儿女,共有的情愫。但凡是华人,每到这个时令,无论身在何方、家有多远,都会升起浓浓的乡情。
说到底,我们是同一个民族,血脉相通,拥有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正是这种无形的纽带,将全世界华人,牢牢地联结在一起。平常当然感觉不到,但是一到节日,特别是历史上中华民族一到危急的时候,这种“联结”,就会显现出来,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渔父:说得太“正义”了,连我自己都被感动到了,呵呵!)
那么说到端午节,它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经过几千年传承,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又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清明”、“中秋”、“春节”,并称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在这四大节日里,端午节无疑是比较特别的一个。
因为,这个节日,千年以来,人们普遍将它和一个人联系在一起,在这一天专门纪念他,这个人,当然就是屈原!
据说,在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自杀。人们为了纪念他,选择在这一天,向江里投粽子来祭奠他,后来衍生出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端午节就是这样来的。
这是关于端午节起源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
那么,作为《聊史》栏目,我们的问题很自然就来了:
端午节,真的是起源于屈原吗?
要论历史上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上下几千年,没有超过孔子的,对不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有这么个说法;再者,孔子出世比屈原早,影响比屈原大,过去孔庙到处都是,即便现在,“孔子学院”也是满大世界都有。可是,孔子他老人家有这种待遇吗?没有!那这是什么道理呢?
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聊。
先说一个梗——
谁抢了我们的端午节?
2005年,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的消息,在中国炸了锅。
很多中国人愤愤不平,“端午节不是中国的吗?怎么成了韩国的呢?”很有意思。
大家感到最不可思议的是:屈原不是中国人吗?韩国申遗,难不成,屈原也成韩国人了?!
中国人之所以生气,是因为,我们并不真正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想当然认为“端午即屈原”,所以会闹笑话。
其实,端午文化,并非中国所独有,韩国、日本、东南亚,很多地方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也都有自己的端午节和习俗。再者说了,“申遗”,也不是商标注册,别人抢注了,我们就没了,不是那样,呵呵!
好了,说正题,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到底是什么,一起来看一看。
中国的历史很长,所以,凡是跟历史有关的,一般都不会短。
端午也一样,它不是几年、几十年、几百年,而是几千年,经历过漫长的演变、发展,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传统、形式,也并不完全一样,这就像一条大河,支流众多,想找到它的源头,当然就很难。
所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也就众说纷纭,有说起源于“驱邪避灾”的,有说是祭祀龙(河神)的,有说是纪念历史人物的,等等,不一而足。
说到纪念历史人物,其实屈原也并不是Only One,比如:苏州人纪念的是伍子胥,越人推出的是曹娥,山西人推出介子推,等等。当然,在这里面,屈原毫无疑问是影响最为广泛的,这一点无可置疑。
为什么呢?
有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出自唐代诗人文秀,文秀当然不出名,但是这首诗却比较有名,这首诗有名,倒不是因为这首诗文学成就有多高,而是因为通过这首诗,让后人知晓了这样一个重要事实:
早在大唐以及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和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那么大唐之前的之前呢?

加载中…